1934年12月5日凌晨,趁着刚刚亮的天,红25军就在陈廷贤的引导下出发了,这一天走得全是弯弯绕绕的小路,其中有一处号称“一线天”,更是凶险。在“一线天”通道的两边均为悬崖峭壁,为了防止被伏击,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两个机枪加强连,沿着两边的山头走,当开路先锋,掩护主力前进。
傍晚时,部队快要到达卢氏县,红25军打算相继占领卢氏县城,等到晚上红25军主力到达城外时,见到城头灯笼火把通明,隐约传来人喊马嘶,经过侦查得知,敌人调来的援军已经进驻城内。为了不打草惊蛇,红25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连夜绕过县城,通过疾行军离开了这里,到达横涧镇河口望云庵一带露营。在此时间,陈廷贤还送给红军一些衣物和鞋垫,并悄悄混进卢氏县城,为随红军长征患了重病的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抓药。
12月6日,红25军主力又从横涧镇向龙驹寨挺进,当地的保安队企图拦阻红军,当即被消灭。12月7日,红军多路隐蔽行进,直奔豫西与陕西交界的兰草村,并在此宿营。12月8日,红25军先头部队继续直扑豫陕交界处的要塞铁索关,敌军不敌红军,很快溃逃,红25军顺利打开了进军陕西的大门。
经过三天三夜的行军,陈廷贤终于将红25军带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送到了陕西地界,再往前他也不熟悉路况了,只能送到这里了。送军千里,终须一别,然而分别时程子华却与陈廷贤依依不舍,没有办法,程子华代表红军赠送给陈廷贤10块大洋当向导费,陈廷贤却说什么也不要。于是程子华与吴焕先就写了一张证明字条,盖上大印给了陈廷贤,告诉陈廷贤要保存好字条,并郑重地向他说:“从现在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
假如说在红军的队伍里也有一对生死朋友,那么,这对朋友无疑就是二十六岁的六军团司令员、身材修长的肖克和三十六岁的二军团司令员、相貌英俊的贺龙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这两位将领在贵州东北部靠近黔、川、湘、鄂交界“四角”处的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四天之后,他们进入四川,在南腰界举行了庆功宴。
六军团和二军团在这里正式合并组成了后来的第二方面军。也正是在这里,肖克和贺龙开始了他们之间密切而持久的合作。
任弼时政委在向部队宣读红军最高司令部的贺电时,场面热烈感人。在这深山荒野之中,肖克和贺龙根本无从知道,给他们拍贺电的红军司令部已经在长征的路上走了十天了。
肖克和贺龙的会合,丝毫没有象毛泽东和张国焘的会面一样引起那种病态的猜忌。肖克在五十年之后回忆道:“我们和贺龙会师的时候都特别高兴。我们需要他,他也同样需要我们。”
一九八二年,肖克赋诗纪念那次会师。一九八四年,肖克向一位来访的客人背诵了这首诗,当时他正在研究一张铺在地板上的长征路线图,他从地上爬了起来:
“…………………
八千健儿挥戈东向,
沅澧波涌狂飙燎原,
抚今追昔怀梵净山。
贺龙和肖克曾经在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时见过面。现在,他们要生死与共了。在长征前,他们分别和蹇姓姐妹二人(姐姐蹇先任、妹妹蹇先佛)结婚,而且不久每人都有了一个孩子,贺龙的是个女孩,肖克的是男孩。
贺龙在南腰界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他们没有真正的根据地。现在,他们必须依靠三样东西:他们的腿、嘴和枪。余秋里那时二十岁,是军校分队的负责人,已有了五年军龄,参军前是个赤贫农民。他解释道,贺龙的意思是说,他们必须继续前进,用宣传来争取群众,用枪杆来阻止敌人。——余秋里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
当肖克和贺龙一九三四年秋在四省交界的地方会师时,贺龙只有一小块没有明确界限的根据地,六十英里长,三十英里宽,有十万人口。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根本不足以养活一支军队。这是贺龙从前常到的地方,头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贺龙和肖克都是在这个地区活动的。贺龙一八九六年生于靠近“四角”之地的桑植县洪家关村一个贫农家里,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大姐贺英练过武,领导着一支游击队,后来被国民党杀害了。父亲是个裁缝。家里人把希望寄托在贺龙身上,希望他能振兴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