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0年11月1日,彭老总给志愿军38军颁了那封著名的万岁军电报,让38军一战封神。
38军荣光无限的同时,志愿军在战场上的态势也势如破竹。
接连两次战役的胜利,让志愿军兵峰直抵38线。
前线捷报频传,让毛主席高兴不已,随即在12月4日13时,给前线的志愿军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毛主席对下一步战略做了具体指示。
(一)平壤敌似正准备撤退。
(二)请派出几个有力侦察队附电台,迫近南浦、平壤、三登之线,进行威力侦察,观察情况,并增加敌人恐慌。该敌现在一夕数惊,极为恐慌。
(三)我志愿军休息5 天后,如平壤敌未退,则准备先打平壤附近之敌,然后包围平壤,研究攻城办法。如平壤敌已退,则向三八线攻进。
拍完这封电报之后十多个小时,毛主席又一次发送电报指出:
大体上可以确定平壤敌人正在撤退,其主力似已撤到平壤至三八线之间,其后卫似尚在平壤以北及东北地区。你们应于明(5 )日派1 个师或1 个师的主力向平壤前进,相机占领平壤。
这接连两封电报,为志愿军指明了进攻路线,那就是光复平壤。
一:志愿军光复平壤。
公元1950年12月6日,冒着凌冽的寒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进入平壤,收复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看着满目疮痍的平壤城,朝鲜人民军将士们眼含热泪,志愿军将士们也心有戚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首杜甫的《春望》完美诠释了朝鲜人民看到人民军和志愿军的场景。
街上出现的一群群市民们,头顶饭盆和罐子,抬着装满吃喝的木桶纷纷向着志愿军涌来。
用特有的朝鲜族中国话,激动地说着各种感谢的话语。
那眼中的泪水,还有止不住地激动,跟无数的食物,诠释了什么叫做军民鱼水情。
眼见朝鲜人民的热情,践行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志愿军将士们一一谢绝。
跟志愿军将士们受到热烈欢迎,相映成趣的是那随处丢弃的美军装备,和狼狈撤离的美军。公路上,到处都是美军军装、皮鞋、铜盔和军用电线,火车站中还有美军遗弃的大量装备和补给。
16日敌人狼狈撤退时,美军第八集团司令哈里斯·沃克中将(死后追授上将),更是在撤退途中车祸身亡。
二:远超预期的辉煌战绩。
在第二次战役中,我志愿军将士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歼敌3 .6 万(包括2.4万美军),顺利光复平壤,一举收复三八线以北大片区域,解放瓮津、延安半岛,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逆转了朝鲜战局!
志愿军出兵仅仅一个多月取得的战果,让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喜出望外。
在原本的战前设想中,志愿军能在龟城、泰川、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构筑防线,经营半年之后,伺机反击就是最好的设想。
谁曾想志愿军一路势如破竹,两个月时间就打过了三八线。
欣喜的毛主席,在12月18日发给中央局和各大军区的电报中高兴地说:
在志愿军的作战经验中证明,我军对于具有高度优良装备及有制空权的美国军队,是完全能够战胜的。
可以这么说。
第一次战役,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则迫使敌军转入战略防御,从而彻底扭转了朝鲜占据,这对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深远关键影响。
我志愿军在二次战役中,千里突袭的表现,也成西方军事教材中经典战役,被无数次学习。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博士就曾在自己撰写的《清长之战》中说过这样几段话:
中国人从他们的胜利中冒升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中国军队在清川江、长津湖一带赢得的军威,在其后3 年一直良好地保持下来,从此后,中国的军事威力就在世界大大小小国家的首都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会很不一样。
三:遭遇惨败,美国媒体发难杜鲁门。
1950年11月30日,第二次战役惨败的消息传到华盛顿之后,无数美国媒体在白宫举办的记者会上纷纷质疑杜鲁门总统,并且不断试探美国是否会用原子弹。
比如,《纽约时报》记者安东尼·莱维罗就问杜鲁门:
进攻中国东北是否有赖于在联合国的行动?
杜鲁门回答:
是的,完全是这样的。
安东尼·莱维罗接着问:
如果联合国授权麦克阿瑟将军向比现在更远的地方推进的话,他会这样做吗?
杜鲁门对于这个可能进一步扩大战争的问题,回答是:
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步骤,以满足军事形势需要,正如我们经常做的那样。
这个任何必要措施和步奏,引发了《纽约每日新闻》报记者杰克·多尔蒂的好奇心。
他立马问: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一看,模棱两可地回答说:
这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杜鲁门模棱两可回答,并没让媒体满意,随后《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保罗·利奇又问。
总统先生,你说的“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着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眼见糊弄不过去,独立们只能肯定地回答:
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不希望看到这种可怕的武器,也不应将其用于和这场军事入侵毫无关系的无辜之人身上,但使用原子弹就会发生那样的事。
随后杜鲁门还特别强调:
联合国军不打算放弃在朝鲜的使命,将从3 个方面来应对新局势,即坚持朝战、加强欧洲防务、加强美国军事力量。
媒体记者面对杜鲁门避重就轻话语,深感不以为然。
合众社者资深记者梅里曼·史密斯继续追问原子弹问题:
总统先生,我想再回到刚才的原子弹问题上。你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们清楚地理解了你的意思了吗?
杜鲁门又一次重复了之前的回答: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这是我们的一种武器。
国际新闻社记者罗伯特·狄克逊听完又进一步问道:
总统先生,这是不是意味着用以打击军事目标或民用....
杜鲁门问话没听完就插言说:
那是军方人员将要决定的事,我不是批准这些事情的军方权威。
眼见杜鲁门又回避了问题,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弗兰克·布戈尔换了个角度继续问:
总统先生,你刚才说这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这是不是意味着除非联合国授权,否则,我们便不能使用原子弹。
这问题的意思是,如果联合国不同意,美国是否会使用还会坚持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一听,立马回答道:
不,完全不是那种意思,对共产党中国的行动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战场的军事指挥官将改变武器的使用,正如他以前常常做的那样。
杜鲁门在面对媒体发难的时候,虽然多有顾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轻,但传递出来的信息,却让世界舆论沸腾。
四:杜鲁门威胁使用原子弹让欧洲人胆寒。
是什么让杜鲁门威胁使用原子弹?答案是,杜鲁门需要原子弹给自己壮胆,同时试探盟友态度。
遭遇志愿军轮番重拳打击,战线一泻千里后,麦克阿瑟意识到志愿军不是只有少数部队进入朝鲜战场,而是主力出击。全面撤退的美军,还有不幸车祸身亡的第8 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让麦克阿瑟所言的圣诞季攻势变成了全面撤退。
反而是敌人从溃退转入了战略进攻。
面对前线战况的逆转,美国媒体上诸如:
继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惨重的军事败绩。
这样的报道层出不穷,让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压力山大,如果不放点狠话出来,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应对这场媒体风暴。
可是杜鲁门放出的狠话,却让美国的主要盟友英法两国深感焦虑,并害怕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之后,失去控制,最后危急他们在远东的利益。
除了在远东的利益之外,英法两国对于远在天边的朝鲜并不关注,反而对在家门口的苏联威胁更为看重,他们不希望美国在远东投入太多力量,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对英法而言,他们急切的诉求是希望杜鲁门保证:朝鲜事件不至于把全世界搅进一场大战。
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伤痛还没有恢复,再来一场,老欧洲将真的被打废掉。
面对英法两国的质询,杜鲁门也急不可耐地想要找到挽回败局的出路。
为此他不断组织紧急会议,和麦克阿瑟商量对策,在多次商量后,两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朝鲜战争持续到现在,已经是和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全新的强国进行的一场新的战争。
基于这个判断,美国决策层还有欧美盟友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一派认为:欧洲至关重要,美国军事力量不应深陷朝鲜,主张放弃朝鲜将力量集中在欧洲。
另一派认为:现在危险发生在亚洲,如果亚洲失败,欧洲将没有希望,因此朝鲜必须取胜。
支持亚洲制胜论的麦克阿瑟,甚至公然主张要扩大战争范围,空袭中国东北的机场、封锁中国的海岸,利用台湾对付中国。英法两国则主张,战争应该在三八线附近停下来,然后谋求政治谈判结束战争。
在两派意见中难以抉择的杜鲁门,最后决定维护远东的亚洲,也不放弃欧洲。
简言之,美国自觉实力强大,什么都想要。
于是,敲山震虎的原子弹试探,在杜鲁门在记者会上不断放风之后,成了必然。
杜鲁门的如意算盘是,威慑中国!
谁曾想英国人、法国人,和无数西方人反而更急。
英国议会内,一场最激烈的外交事务讨论在焦虑中进行,近百名英国工党议员联名致函首相艾德礼,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原子弹。
联合国大厦内,西方无数国家都对美国的试探大为震惊,集体表达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担心,支持英国的态度。
美国的原子弹试探,吓坏了美国的盟友,但却没有吓唬到中国人。
六:舆论压力终让杜鲁门改口,但战争准备不变。
舆论压力,还有盟友的担忧和惶恐,让焦头烂额的杜鲁门也无奈了。
12月4日,杜鲁门表示:
准备遵循谈判途径,设法终止敌对行为。
这个表态缓和了美国盟友担忧,也让众人松了一口气。
12月14日,在美国默许下,联大通过了印度等国提出的朝鲜停战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就在三八线停战,以便进行后续磋商。
但,这是美国真要谈判停战吗?答案不过是美国的缓兵之计而已。
美国受迫于盟友的忧虑,不使用原子弹,但不代表他们停止了战争。
一场装模作样的谈判,是为了争取时间,给全面战争做准备。
果不其然,12月16日,杜鲁门总统就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要求军队兵员从250万人增加到350万人,不仅如此,还要求飞机和坦克生产能力,要在一年以内提高4到5倍。
除了战争准备之外,美国还开始走马换将!
12月26日,东京联合国军总指部,迎来了新任第8 集团军司令:李奇微
麦克阿瑟看着眼前这个战友,用叮嘱的言语告诫他:不要小看中国人,他们是很危险的敌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步兵,最擅长的就是插入纵深发起进攻,惯于夜战和运动战。
麦克阿瑟的叮嘱,让李奇微深感责任重大!
尾声:
12月26日下午16时,远在朝鲜的联合国军迎来了新的指挥官。
这位指挥官,在凌冽的寒风中视察着自己的部队。
眼前的这只部队士气之低落,让他深感震惊。
震惊过后,李奇微开始反思,进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如果说我们国家进行过的战争有一场可以称得上不为人所理解的战争,那么朝鲜战争便是这样的战争。
后续李奇微虽然用自己的临敌指挥,挽回了联合国军的战线,将战争重又拉回到对峙方向,可他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场不为人所理解的战争,因为他们遇见的是从未有见过的对手。
这个对手意志顽强,勇于牺牲,纪律严明,看似弱小却不可战胜,就连原子弹都吓唬不了。
这个对手就是轻步兵巅峰的中国军队,打得让他们怀疑人生的中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