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9年“和平将军”张治中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我的后半世生活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眼看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他的后半生是幸福的,前半生却是充满矛盾的。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同时又是共产党的挚友,许多事情常常身不由己。
但身陷历史漩涡,他始终坚守爱国信仰,逆流而上……
一、重庆谈判,张治中对警卫说:“保卫毛泽东,要胜过我十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侵略者。雾都重庆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的张治中却高兴不起来。
他独自闷在家中,思考着当前的局势,虽然抗战已经取得胜利,但国内问题就像这雾都一样,被迷雾笼罩。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定,他同国民党内的一些进步人士力劝蒋介石电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事。
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接连收到蒋介石发来的三封电报后,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蒋介石是个十足的两面派,他表面上答应了张治中等人的和谈要求,背地里却在为发动内战筹备军火。
毛泽东深谙重庆之行的凶险,但“八年抗战,人心思定,和平建国是人心所向,”权衡利弊之下,会议决定毛泽东等人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
这一切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他断定毛泽东不会赴约才连发了三封电报,如今看来,他只好将“假和谈”这出戏演下去,于是派张治中、赫尔利特到延安去迎接。
这是张治中第一次到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他虽是国民党,却与共产党有着不解之缘。早在黄埔军校时期,他就向周恩来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高级干部的身份并未使他如愿,周恩来真诚地表示:“稍待适当时机为宜,中共保证今后一定暗中支持你,使你的工作好做。”
此后张治中一直主张和共产党合作,同共产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赫尔利特乘坐的专机抵达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热情地迎接了他们的到来。
当天晚上,周恩来对张治中说:“我最担心的是毛泽东的安全问题。”重庆局势复杂,张治中也正在为了此事担忧。他稍作沉默,回答:“毛先生住别的地方你不放心,我可以把桂园腾出来,让毛先生住。”
张治中所说的“桂园”是他在重庆的公馆,位于上清寺马路边,交通便利,对面就是蒋介石的侍从室,警戒森严,将毛泽东安排住在这里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周恩来很欣慰,但他仍有迟疑:“只是苦了你一家人,让嫂夫人和孩子们住哪儿?”
张治中笑着说:“那好办,重庆那么大,在哪找不到一处房子?”接着他们又聊到了保卫问题。张治中说:“保卫人员不成问题。平时我的桂园就住着政治部警卫营一个手枪排,这些人都是我的家乡子弟兵,一个排不够用,可以再调人来。”
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后入住桂园。张治中派亲信组成服务人员,专门负责毛泽东的炊事、清扫、接待等工作,他还多次嘱咐警卫人员:“保卫毛泽东,要胜过我十倍。”
毛泽东在重庆的43天,桂园变得热闹起来,各党派、民主人士常来此求见,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订也是在这里。和谈的成功,张治中做出了极大贡献。
第二天张治中护送毛泽东一行返回延安。出舱门的那一刻,他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感动。整个机场站满了迎接毛泽东“回家”的群众,他们的脸上带着喜悦,眼中含着泪水,满怀深情地望着他们的领袖。
这一幕令张治中终身难忘,群众深深爱着他们的领袖,正体现了共产党所做之事是为了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就来自于人民。
第二次来到延安,中共中央为张治中举办了欢迎晚宴。离开时,毛泽东亲自送他去机场。在车上,毛泽东说:“你为和平奔走是有诚意的。”
“何以见得?”张治中问。“你把《扫荡报》改为《和平日报》就是一个例子。《扫荡报》是在江西围攻我们时办的,你要改名字,一定有些人不赞成。”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所表现出的谦和、亲切就已经令张治中心生敬佩,此刻他的细心、洞察力更是给张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延安所见使得张治中更加坚定了国共合作的决心,回重庆后他打算继续为了和平奋斗。
谁知,刚回到重庆,他就被派去了新疆。而他努力促成的《双十协定》却变作了一张“废纸”。蒋介石秘密准备“剿共”,各地不断发生摩擦事件。
眼看“和平大计”付之东流,张治中辗转难眠,他写了一封“万言书”,力劝蒋介石不要发动内战:“今日人民之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将汇为不可遏制之时代巨流。”
张治中的热忱没有唤回蒋介石的野心,他仍旧一意孤行要求发动内战。1946年2月,最高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在重庆签订了整军方案。
随后他们到各地视察。3月初,他们三人来到了延安。这是张治中第三次到延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
当晚,张治中在欢迎晚会上发表了讲话,表达了他渴望和平统一,拥护国共合作的愿望。最后他别有用意地说道:“你们将来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写上‘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
我们都知道只有胜利者才能写历史,张治中这么说,就是在预示中国共产党将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的讲话结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入座后,毛泽东问张治中:“将来也许还要四到延安,怎么只说三到呢?”
张治中笑着回答:“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了,中共中央就应该搬到南京去,您也应该住到南京去。延安这地方,不会再有第四次来的机会了。”
毛泽东面带笑容地说:“我们将来是要到南京去,听说南京很热,我怕热,希望常住在淮安,开会再到南京去。”
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第二天毛泽东等人迎着初升的太阳将张治中一行送到了机场。飞机起飞后,众人向高处挥手,是在做告别,也是同即将到来的新生招手。
二、北平和谈失败,周恩来挽留张治中:“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
回到重庆后,张治中被调往新疆主持相关事务。他想尽一切办法释放了被关押在新疆的一大批共产党员。毛泽东对他表示了感谢。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反动内战。张治中感到十分痛心,他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建议蒋介石应:“外联速,内和共”,“一心追求和平统一的鹄的”。
当时蒋介石有信心战胜共产党,便没有理会张治中的建议。1948年6月,蒋介石同张治中谈话,张治中说:“目前局势绝不能再拖下去,应立刻停止战争。”蒋介石辩驳道:“一旦宣布停战,内部马上要分裂,士气马上要瓦解。”
但此刻的蒋介石已不再趾高气昂,他像是在同张治中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国家的事,不是只看一时的现象,其中是有天意的。”
说出这句话,蒋介石对前途也感到了迷茫。他还未能醒悟,一意孤行发动内战就是“逆势而为”,“天意”早已定好,顺应和平潮流者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949年元旦,中国共产党在各大战场上都取得了胜利,士气大增。而蒋介石面对节节败退的形势,不得不再次佯装发出“和平”之声。
实则是想要故技重施,再次利用和谈,休整队伍,挽回不利局面。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声明,提出要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
1月21日,蒋介石迫于形势宣布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但国民党政权的实权还在蒋介石手中。
李宗仁同意与共产党谈判,并任命张治中作为和谈代表。临行前,张治中到溪口谒见蒋介石。
“蒋虽退到溪口,但到底力量还在他手上,如果得不到他同意,即使商谈得到协议也没有用。”
这是他最初的考虑,蒋介石在看了和谈报告后,同他说了句:“我没有什么意见。你这次负担的是一件最艰苦的任务,一切要当心!”
接着蒋介石一路送他,一路嘴里念叨着,“希望和平”一类的话。
张治中以为蒋介石终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打算真心走和平之路。没想到蒋经国透露了父亲的真实想法:“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张治中怒气冲天,回到南京后,就把溪口一事写成稿件并进行了演说。即使冒着“必死”的结果,他也要前去参加和平谈判。
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到达北平,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进行谈判。经过半个月的协商,终于在4月15日形成了《国内和平协定》。
南京政府在几日之后做出了回应,对于这份和平协定表示拒绝。当解放军在夜色中乘着大浪、打过长江南岸时,北平和谈宣告失败。
此刻正应验了蒋经国所说的话,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到处都是国民党的特务,如果这时张治中等南京代表回去,必是死路一条。
考虑到他们的安全问题,中国中央表示让他们留在北平。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愿意留下,可张治中陷入了迟疑。
“‘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周恩来真诚地同张治中说,“至于嫂夫人和家里人,由我安排,尽管放心!”
周恩来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让张治中安心了许多,他没有想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考虑得如此周全,竟连他家人的安危都照顾到了。
就在张治中到北平进行和谈之时,张治中的弟弟张文心与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为了确保安全,地下党负责人要他想办法将张治中的家属和他本人的家属一同送到上海。
当时张治中的夫人洪希厚已经按照蒋纬国的指示带着家人来到了上海。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张家人都求之不得。
4月23日凌晨,洪希厚和张文心的夫人郑淑华带着孩子们到达了机场,她们特意叮嘱:“别人问起就说到兰州,千万别说去北平。”
在候机大厅里,洪希厚遇到许多国民党权贵,一位交通部长看到她带着孩子就问她要去哪,她回答:“去兰州。”
交通部长哪里知道洪希厚一家是要去北平,还告诉她,张治中马上就要回来了,让她在上海等待。
洪希厚装作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应答了一声,就带着孩子离开了。随后他们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掩护下,成功登上了飞往北平的飞机。当国民党特务察觉出异常,派飞机前去拦截时,洪希厚一行早已离开多时。
中午,周恩来对张治中说:“文白兄(张治中字文白)我们一起去接几位客人吧!”
“什么客人?我认识吗?”张治中问。周恩来笑着说:“你当然认识。而且是你最熟悉的人!”周恩来的话让张治中产生了疑惑,谁会在这个时候来看他呢?
等他到达机场,看到他的妻子和孩子还有弟弟的妻子和孩子出现在他面前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简直不敢相信,共产党竟真的将他的家人安全地带到了他身边。
孩子们见到张治中就朝他飞奔过来,张治中摸着孩子的头,泪水已在眼眶里打转。“恩来先生,你想得真周到啊!”他充满感激地说。
三、新政协召开前,张治中感慨:“我这个人也成为过去了”
张治中虽然留在了北平,他的精神还是感到了苦闷。毛泽东多次到他的住处同他谈心,安慰他,帮助他解决思想问题。
6月27日,他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他说:“我们国民党执政二十多年,竟弄到这样地步……我们就应该以诚意承认错误,以勇气承认失败,坦然放弃政权。”
新政协召开在即,毛泽东邀请张治中参加该会议,并希望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职务。张治中有些惭愧地说:“过去这一段的政权是我们负责的,今天已失败了,成为过去了,我这个人也应成为过去了。”
毛泽东用幽默的语气宽慰他:“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了声明,就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周恩来也曾对他说过:“你为什么不为全国人民着想?为什么不为革命事业着想?”
新中国即将诞生,今后的一切都是新的。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下,张治中放下了思想包袱,准备迎接新的生活,他要为了新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政协会议筹备的过程中,毛泽东邀请各界人士到中南海,讨论国家的名号问题。
经过一番讨论,毛泽东对大家说:“中央意见是准备采用‘中央人民民主共和国’作国名,不知大家意下如何?”毛泽东话音刚落,大家就激烈地讨论起来,有同意的,也有表示反对的。
张治中起身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建议被采纳,我们的国名也因此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国旗的选择,张治中也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当时专家们从2000多幅图案中选出了三幅,由毛泽东等做最后决定。毛泽东最初选择的并不是五星红旗,而是带有一颗星、三横杠的红旗。
“我反对。”当毛泽东询问张治中的意见时,张治中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他认为这面红旗没有深刻的寓意,不能够用来当做国旗。他选择了那面五星红旗。
毛泽东想了想说:“五星红旗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就这样五星红旗成为了我们的国旗。
9月初,毛泽东派张治中去解决新疆的问题。在张治中的努力下,新疆实现了和平解放。1950年的国庆,张治中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建国后张治中基本住在北平,周恩来亲自交代相关部门解决他的住所问题。毛泽东也很关心他的生活,张治中病倒时,毛泽东会派人送去慰问信。有农民送来大白菜,毛泽东也会想到张治中,将白菜送到他家里。
看着祖国不断发展,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张治中感到很幸福,他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1969年,79岁的张治中离开了人世。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为新中国诞生做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