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凭一己之力,三言两语,
就摧毁台湾“最接近于成功”的核武器制造计划?
叛逃前,他以特工身份,受雇于中情局二十余年,
并顺利进入台湾,成为核能研究所副所长;
后来他官至上校,成为台湾秘密研制核武器的中坚力量,
最后又为何携家带口,逃往美国,在秘密听证会上指证当局?
他“倒戈”的消息让蒋经国直接吐血身亡,
更成为台湾军事上,不可不提的巨大“败笔”。
事发多年,他称自己已经完成了蒋家父子交付的任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台湾人,他又为何被称为伟大的“叛徒”?
今天的泼墨挥历史就带您回到上个世纪,
探寻台湾核武器的五次研发历程,
重探张宪义的“叛逃”之路。
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
方便浏览往期视频,接收最新资讯。
张宪义,于1945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的中部地区,
自小聪明好学,高中毕业于台湾国立台中第二高级中学,
18岁时,考入台湾专门培养军事科技人才,
研发武器装备的最高学术单位--台北陆军理工学院。
1964年,他考入大学还没到一年的时间,
中国大陆就传来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的消息,
在举国欢庆之际,远走台湾的蒋介石却大为光火。
“反扑计划”尚未筹措完成,大陆核武器的威慑力又扑面袭来,
次年,台湾当局就依照蒋介石的指令,
表面打着“核能发电”的名号,实际上却瞒着美国,
借助以色列的帮助,背地里建立了大大名鼎鼎的
“中山研究院”和“台湾核能研究所”,准备开发核武器。
但俗话说得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台湾第一次研发核武器的计划,
最终因为被美国识破而被迫中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刚从陆军理工学院毕业的张宪义,
因为在校期间表现优异,
于1967年被调入中山科学研究院筹备处工作。
在这所台湾级别最高的军事科研机构中,
第二次研制核武器的计划,正在悄然进行着。
在1968年到1969年,短短两年的时间里,
台湾当局几次三番想要重启核武器的研制计划,
但都被美国识破,迫于压力,只能暂时叫停。
眼看在美国眼皮底下研制核武器的想法屡屡失败,
台湾当局只能暂时积累技术和经验,按兵不动。
张宪义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拿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作为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顶尖专家的他,
在赴美国田纳西大学攻读核工程专业时,
很快被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盯上了。
位于北美洲中部的美国和亚欧大陆远隔重洋,
想要监控到台湾的一举一动并不容易,
眼下,若能策反这个台湾来的核科学家,岂不妙哉?
有传言称,美国中情局给了张宪义相当可观的“聘金”,
也有人说,他是醉倒在一位名叫凯西的少校副组长怀里,
无论是哪种原因,最后的结果都是,张宪义成为了一名美国特工。
1976年8月10日,
获得田纳西大学核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张宪义,
搭乘波音737客机,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
结束了在外七年的漂泊生涯。
可张宪义的脚刚踏上台湾的土地,就被保密局抓走审问,
美国一直防着台湾,台湾也懂得“礼尚往来”的规矩,一直防着美国。
张宪义在美国待了七年时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谁也不敢保证,
如果贸贸然让他接手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不仅容易前功尽弃,更容易为他人做嫁衣。
但张宪义经过中情局的“调教”,
轻而易举地通过了保密局的测试,
来到了位于桃源县龙潭乡的台湾核能研究所,
进行核武器研发的第四次秘密活动。
毫无悬念的是,这次行动很快又被美国揭穿。
前四次的核武研发行动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主政台湾的蒋经国却想将“家父”遗愿贯彻到底,
第五次研发活动也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时的张宪义,已经是台湾核武器研究所的副所长,
军衔升至上校,是研究核武器团队中,
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和中坚力量。
经过四次失败,台湾当局吸取了经验教训:
这次以“和平使用核能”作为由头,
采用“以民掩军”的手段,
从英法两国购买核燃料和精炼铀的技术,
和美国签订了浓缩铀的长期供货合同,
向加拿大购买核反应炉,南非也一度成为其铀的来源。
通过前几次经验的积累,再加上稳定的原料供应,
台湾地区的核武器研究进程被大大加快。
1987年年底,有关专家就预测,用不了多久,
第一颗原子弹的蘑菇云就会在台湾上空出现。
作为研发人员之一的张宪义听了这个消息,是又惊又喜:
喜的是自己多年所学终于能够成为现实,
惊的是,如果台湾真的研发出核武器,
按照当时的时局形势,难免会被政治野心家利用,
台湾的安全也将危在旦夕。
思前想后,这位台湾籍的中情局特工,最终还是迈出了那一步:
1988年1月8日,张宪义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借口前往日本“游玩”,在飞抵东京后,
美国中情局便将他们接到了西雅图。
四天后,参加完当局会议的张宪义,拿着美国提供的假护照,
从高雄机场起飞,直抵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安全屋,和亲人团聚。
- 他手持台湾研发核武器的全部资料,
在秘密听证会上指证:台湾的核武器发展,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会后,张宪义又将自己掌握的证据和机密文件,
全都提交给了美国政府,而他曝光的内幕,
不仅震惊了美国政府,更使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纽约时报》更是直接用一整版篇幅大书特书。
“张宪义叛逃”的消息,对于台湾当局来说,更是有如五雷轰顶,
蒋经国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气得浑身抽搐,大口吞咽空气,
后来竟口吐鲜血,一命呜呼,
这位七十八岁的领导人,最终因心脏病发作离世,
为了不失体面,台当局只能改称其死因为“糖尿病恶化”,
同时,这也使得张宪义的直接上级,
台湾的军方大佬郝柏村气得跳脚,最终因种种原因,被迫辞职。
美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丁大卫,
也带来了毫无回旋余地的“拆除核武器发展设施”协议书,
限期一周,逼郝柏村签字。
随后,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总署来到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
拆除了位于此地,价值18.1亿美元的重水反应堆,
当场清点核燃料棒的数量及相关资料,全部装船带走,
还就地销毁了与核武器研发相关的全部设施。
在美国专家赶来处理“后事”时,
年久质劣的燃料棒释放出的铀,与水产生了剧烈反应,并引发气爆,
用以冲刷放射性土地的辐射水也流入大汉溪,
成为新北市民日常饮用水的一部分。
至此,台湾“最接近成功”的核武计划流产,
其也完全丧失了自行研发核武器的能力。
台湾军方因此对张宪义发出通缉令,
追诉时效长达12年6个月,
一直到2000年7月11日才正式失效。
而张宪义作为本次事件的主人公,在抵达美国后,
一开始居住在弗吉尼亚州的泰森角,在其行踪被台媒发现后,
又搬至美国西北部的埃达荷州。
1998年,甚少在媒体前露面的他,
发了一封传真给《联合报》:
“我们已经完成蒋公和蒋‘总统’(即蒋家两父子)
交代的任务,我们有能力制造核武器,但不能真的造出来。”
他凭借一己之力,阻止了台湾核武器的发展,
虽然余生再不能踏上家乡的土地,但在记者的镜头前,
不常露面的张宪义却显得格外激动,
他说,我是台湾人,更是中国人,保护两岸之间和平友好关系,
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时光倒流,我仍然会坚持之前的选择。
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是张宪义的那颗拳拳爱国心,
而这正是他“身为叛徒,仍然伟大”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