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在我国近代史上,就有这么一位隐士,他既是民国元老,也是抗日先驱,在职期间因看不惯国民党内部的作风而选择退隐于山林。
但是他却在被需要时出手相救,当时蒋介石下达诛杀令,他随手画一个反勾,便改了蒋介石下达的诛杀令,救下90多条人命。
这个人就是有着“山间宰相”之称的民国大佬李根源。
那么,他为什么能随手一笔,便拯救了90多名进步人士的性命?答案还是要从1949年云南即将解放的事件里寻找。
云南解放国民党恐慌 进步人士李根源救人
1949年9月,长期生存在白色恐怖中的云南即将解放,国民党云南军统也早已知道自己是秋后的蚂蚱,急于给自己寻找下一处安身之所,故而上上下下看则秩序井,实则内心一片慌乱。
在寻求新的容身之所之际,云南军统站站长沈醉面对着自己手中秘密关押监控的90多名进步人士犯了难,不知道究竟要如何处理。
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秘密给国民党最高指挥部的蒋介石发了电报请求指示。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沉思良久,对于国共两党争锋,国民党的失败实在是令他心有不甘,满心愤懑无处发泄。
这些进步人士此刻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为了保持大将心胸宽广之风,仍旧不易太过显露,故而向沈醉复电,只用了文绉绉的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
“逭”乃“逃”也,蒋介石的意思很清楚:那90多名进步人士,他们所做的事,出于情理,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他们在国民党这里所犯的“罪”,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我虽然很同情他们,但是作为军人,必须按照军规处理,杀无赦。
过于的自信令蒋介石并没有像沈醉给他发电报一样选择秘密复电,因此最先看到复电的并不是沈醉,而是云南省主席卢汉。
卢汉虽然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大将,但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等战役。
而此时的卢汉早已看透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本质,在与共产党的不断交锋和受共产党的影响下,思想已经越来越进步,正打算带兵起义投靠共产党。
所以,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后,面对蒋介石对90多名进步人士的最终判决,实在是于心不忍,但是此时此刻的他在明面上又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为了之后的起义着想,现在也不能让自己的身份暴露。
但是面对90多名进步人士的催命符,他又不能见死不救。
他十分清楚,沈醉是蒋介石衷心的追随者,电报一旦到沈醉手中,那90多名进步人士必定必死无疑,到时候,连他这个主席都没有办法。
在焦急中,他想到了与他一起策划云南起义的、德高望重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曾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中的一员,在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引导影响下,一生为国为民,刚正不阿。
卢汉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迫切地赶紧请了李根源老先生一同前来商议。
李根源老先生得知了事情的原委,看着蒋介石的电文,陷入了沉思。
良久,只见他拿起笔,在“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句话上画了一个反勾,让这句话成为了“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这就大大的更改了原意:虽然那些人做的事是罪不可赦的,但是论情是可以原谅的。
原本一封催命符,顷刻便成了赦免令。
卢汉看了啧啧惊喜,但又担忧如此明目张胆的更改电报怎么能糊弄过关。
李根源却示意他不用担心,按照这个送给沈醉便可。
李根源老先生当然不会拿90名有着进步思想的人士性命开玩笑,他有自己的把握。
虽然隐居山涧,但是对于时事他是非常关心的,他甚至知道沈醉与毛人凤之间的旧账矛盾,沈醉因为毛人凤被下放云南,早就对毛人凤心怀怨恨。
而此时国民党失势,都在想着往台湾撤退,可是以沈醉的职位和毛人凤的恩怨,撤退的人员名单里自然是没有沈醉。
别看沈醉之前对蒋介石死心塌地,但是人在被放弃时必然是会心生间隙的。
此时此刻的沈醉未必还像当初一样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为将效力,他自己不会不清楚往后的形势。
就是看出破绽,为了自己今后的性命,他肯定也宁可当做不知道,借坡下驴的把人放了,毕竟90名思想进步人士最终都是共产党的人,到时候自己也交待的过去。
李根源老先生考虑得没错,沈醉看到电报,虽心生怀疑,但是却什么都没说,仍旧选择了释放。
就这样,90多名的进步人士的性命被刘根源老先生的随意一笔给拯救了,这源于老先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人心的把握。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也曾问起此事,当得知人全被无罪释放后十分生气,严厉斥责为什么会把命令搞错,但是没人能说清楚究竟是为什么,蒋介石只得自己生气骂娘,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着了李根源老先生的道。
李根源老先生究竟何许人也?为什么有胆子更改蒋介石的命令呢?这里就有很多故事了。
追随中山成为元老 救人危难收徒朱德
提起李根源,紧跟而来的头衔就是国民党元老,随即不了解他的人见他的头衔跟欺负百姓的国明党联系在一起,都会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
但是殊不知,李根源老先生的国民党,非蒋介石领导时的国民党,“元老”二字恰恰就说明的他在国明党的时间及地位。
从他的头衔就能知道,他所效忠的国民党,不是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而是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
对于这两个时期的国民党,它的宗旨和所作所为是完全不一样的。
孙中山先生创办和领导的国民党,是根正苗红的为人民利益所着想的政党,宗旨是“救国、救民、恢复、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孙中山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带着追随他的广大爱国人士这样做的。
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本身的魅力和民族信仰,才吸纳了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相继合作投奔。
至于后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为什么成了军阀统治,跟老百姓作对,必然是因为领导人的境界和思想问题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原本根正苗红的国民党成为了人民对立面的国民党,那是跟蒋介石的领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的朱德司令最初也是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工作,还是李根源老先生的徒弟,二人的渊源还是起于一段故事。
1909年,国民党还叫同盟会,黄埔军校还没成立,那时候想要报国成为一名军人,只能选择“东北陆军讲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和“云南陆军讲武堂”三所学校之一进行报考。
朱德司令当时只有23岁,选择了离开四川老家到云南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
但是当时的学校有规定,不能招收外省学生,朱德因为不知道这个规矩,第一次报考时名落孙山。
但是他不想放弃,所以改了名字和籍贯有进行二次报考。
第二次报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但是纸包不住火,他隐瞒姓名籍贯入学的事还是暴露了出来,所以被勒令退学。
就在朱德一筹莫展的时候,时任校务主持的李根源老先生站了出来。
他坚决反对学校的决定,认为不能因为籍贯问题,就将朱德这样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开除,学校为了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不能因为死条令就扼杀了人才将人才拒之门外。
由于李根源老先生的据理力争,朱德才得以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而朱德也将李根源老先生视为恩师,并且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多次登门拜访看望。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根源老先生的气魄,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敢更改蒋介石的命令了,因为不仅朱德司令是他的徒弟,朱培德、卢汉、叶帅、龙云等军事人才都是他的培养出来的。
以李根源老先生的资历,在他眼里,蒋介石跟孙中山先生比起来根本什么都不是,蒋介石的领导思想,对他这个国民党元老来说是嗤之以鼻的,因此改蒋介石的命令对他来说是毫无压力的。
而李根源老先生之所以会退出国民党选择隐居,不服从蒋介石领导,究其本源还是因为蒋介石腐蚀后的国民党内部的作风让他寒了心。而逼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起源于1911年的武昌起义。
内部统治令人寒心 一举一动均是为国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作为云南讲武堂教官的李根源与唐继尧、蔡锷带着讲武堂师生积极响应,在昆明发起了“九重起义”。
起义成功后,李根源成为云南都督府军政部总长兼迤西国民军总司令。
后来政治生涯如同开挂一路高升,在短时间内便代理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职位,被称为“云南第一人”。
但是孙中山先生逐步交权后国民党逐渐没了初心,独裁思想的萌芽开始滋生,因此国民党从“爱国、爱民、救国、救民”思想逐渐下滑到“利己、利大资本”的形式中去。
“三民主义”成了口号,只让死记硬背并不实施,因此,国民党内部将士逐渐没了归属感,上上下下混沌混日,与曾经他参加国民党的初心完全背道而驰。
面对军阀混乱的如此现状,李根源老先生逐渐心灰意冷。
1923年,李根源老先生因为不满曹锟贿选总统,盛怒之下退出了政界,从此跟国民党划清关系,在苏州隐居。
隐居期间,他依然不改初心,一心为民,给村民创办学校、建造浴室,带领村民开山铺路、植树造林,创造出了“松海十景”。
他虽然隐居山林,但仍然心系天下,时刻关注着时事政治,因此村民称他为“山中宰相”。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根源老先生深觉不能再继续隐居于山内,决定重新出山保家卫国,与辛亥革命元老张一麐奔走,找到了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共同创立了“老子军”,为的是给中国青年挡刀挡枪,保留中华火种生生不息。
他认为年轻人的过多伤亡是国家的极大损失,而他们这些尚可能动的老骨头,应当为年轻人挡枪,为祖国留火种和希望。
四面八方的爱国有志老人在得知后,都相继赶来奔赴。
但是蒋介石是不可能派一群五六十岁的老人上战场的,“老子军”因此没有了上战场杀敌的机会。
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李根源老先生组织的“老子军”也没闲着,他们想尽办法奔赴前线,为前线上的战士提供帮助:营造英雄冢、救护、游击。力所能及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一切。
对于李根源老人来说,负伤的战士一定要救回来。
淞沪会战中,秉着这个思想,他带领着“老子军”救治受伤战士五万多人;死去的战士走的一定要体面。
为此,他捐出了自己的墓,为死去的战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行。
因此,这位气魄如虹视国如家的老人怎么可能不敢更改蒋介石的诛杀令?
对他来说,只要有进步思想的人需要他营救,他都会毫不迟疑的更改蒋介石的诛杀令,何况是90多个进步思想人士的性命?
况且当时国民党气数已尽,确实也是在没什么好顾虑的,而随笔一挥体现出的智慧、睿智与气魄,是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敬佩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