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在大陆的政权即将崩溃,不得不率领国民党残兵败逃至台湾。
而蒋介石内心仍然充满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反攻,在离开大陆之前,为了在台湾蓄力重来,苦心孤诣地将大量金银财宝、文物古玩用好几辆巨大的轮船带到了台湾。
随同他去台湾的人,除国民党军政人士外,还有不少富商巨贾、各行业或学术领域的大师,这些精英人物向来为人所熟知,而其中跟随他逃往台湾的军官太太们,人们对她们的关注则较为缺乏。
那么,老蒋败逃台湾时带走的军阀太太们,后来结局怎么样?
叶霞翟:军统女特务的曲折爱情
叶霞翟1913年出生于浙江松阳一个小商人家庭,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足以让她接受当时较好的教育。
叶霞翟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成为了当地的立成淑女子小学的文科教师,但她的野心绝不限于此,她凭借家里或亲友的关系,竭力摸索着进入国民党上层的大门。
她天生丽质,出众的美貌流传在一些国民党军官口中,后来,她得到了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的赏识,成为了他的秘书。
当时,胡宗南在国民党军中的势力与日俱增,连蒋介石都对他十分看重。
胡宗南
为了拉拢胡宗南,使他更忠诚地为自己卖命,蒋介石决定把孔祥熙的女儿孔令伟嫁给胡宗南,可谓用心良苦。
正当胡宗南和孔令伟的婚事即将谈妥,胡宗南过去找老朋友戴笠询问孔家小姐的为人,戴笠在客厅上所说的一席话又使这事彻底告吹。
他在胡宗南面前大肆贬低了孔家小姐的容貌、性格、人品,在这次交谈中,戴笠还有意安排了叶霞翟和胡宗南见面。
叶霞翟
叶霞翟当时打扮得楚楚动人,并且对胡宗南频送秋波,言谈举止中含蓄地流露出她对胡宗南的钦佩和爱慕。
胡宗南在离开之后,就动摇了原先的决定,他虽然只见过孔家小姐一次面,但认为其确实举止过于轻佻,长得也不出众。
另外,他们之间也不存在爱情。
过几天后,胡宗南便想方设法推掉了这门亲事。
叶霞翟给胡宗南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与众不同的,此后,他们频繁地在戴笠府中见面,交谈甚欢,虽然两者年龄差了17岁。
每当他们碰面的时候,戴笠就会极其自觉地说:“有要事要暂离片刻。”
无疑,这是戴笠有意安排的,而且是精心策划的。
他想通过叶霞翟来使胡宗南听命于他,使自己能够更顺利地除掉政敌。
叶霞翟和胡宗南正当谈婚论嫁之时,戴笠就抓住时机把叶霞翟送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留学,目的是将胡宗南的婚姻控制在自己手中,始终悬而未决,从而使胡宗南会心甘情愿地听命于他。
虽然是一场阴谋,叶霞翟也确实对胡宗南产生了感情,即便是她在美国,也频繁给胡宗南写信倾诉衷肠。
1944年,叶霞翟毕业后回国,才重新见到了胡宗南。
但是当时抗日战争的局势仍然紧张,胡宗南被调往前线,不得不把婚期再次推迟。
即便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们也没有空闲时间举行婚礼,因为蒋介石在战争结束不久便执意要发动反人民反和平的内战,作为蒋介石的重要将领,胡宗南需要率领部队前往陕北和解放军作战。
1947年3月,胡宗南迎来了人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他那漫长的军旅事业达到了以他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但这也标志着他的人生要开始走下坡路。
胡宗南以23万的兵力攻占了延安,值得一提的是,他当时的兵力起码比延安的解放军要多十倍。
蒋介石和胡宗南当时都目光短浅地洋洋得意,以为中共失去了大本营,消灭他们只消三个月。
胡宗南因此被晋升为二级上将,蒋介石还喜不自胜地给他颁发了一个象征着无限荣耀和功绩的“河图勋章”。
这时,胡宗南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正式向叶霞翟提出结婚。
因为他们婚姻的最大障碍戴笠已经在一年前坠机而亡,蒋介石此时又正在高兴之余,听到之后当即表示了祝福,所以这次胡宗南和叶霞翟极为顺利地把婚礼给办了。
三个月之后,蒋介石的军队开始被一点一点地被消灭,最终不得不败逃台湾,叶霞翟作为胡宗南的正式夫人,也被一同带到了台湾。
叶霞翟刚到台湾时,为自己还在大陆作战的丈夫担惊受怕,她时时刻刻盼望着他能够早点回台湾。
后来,她的梦想终究还是实现了,但胡宗南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他在大陆的50万大军被彻底消灭,极为狼狈,蒋介石也不在给他重任。
叶霞翟因为丈夫在台湾仕途低落,不得不想办法获得一份收入弥补生活费用。
她学历很高,写作能力出众,笔耕不辍,后来成为台湾的一名知名作家,还在教育圈摸爬滚打,使自己的家庭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叶霞翟喜欢这种平静的生活,而胡宗南却始终因不能再受到蒋介石重用而郁郁寡欢,于1962年患病去世。
而叶霞翟仍然投身于文化教育工作,于1981年去世。
蔡若曙:苦等27年却以悲剧告终
蔡若曙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里,父亲是个交际广泛的人,使她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上流人士。
和叶霞翟的经历相同的是,蔡若曙和国民党中将黄维也是自由恋爱而结合在一起,不同的是,她的结局却颇为令人唏嘘。
1948六月年,黄维突然接到命令,不得不前往武汉战场。
临行前,他嘱咐蔡若曙自己一个人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并且保证他很快会平安无事地回家的。
这个急匆匆的临别时的话语,蔡若曙在以后人生的表现中,可以毫不愧疚地说做到了,而黄维却食言了。
蔡若曙
不久,她就听见黄维在淮海战役中阵亡的消息,这对于她而言是巨大的打击,一连几天痴痴呆呆地。
1948年年底,她带着四个儿女去往台湾。
黄维
当她从悲痛中清醒过来,立刻意识到自己草草去台湾是不理智的行为,因为她听说战争中误传将士阵亡的消息时常发生。
后来,蔡若曙多方打听,终于听说黄维还活着,于是,她偷偷带着孩子们转道香港,最终回到大陆。
经过一次次的打听,蔡若曙终于得到了可靠的消息:黄维现在正被关在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虽然不能相见,但这足以让她保持希望,等待着丈夫释放的那一天的到来。
因为她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字写得很好,会写一些文章,所以她在当地居委会做一些抄写文书工作,勉强维持自己和四个孩子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她考上了上海图书馆的工作,相比之前,收入有一定的增加。
她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丝毫不敢懈怠,并且满心期待着丈夫的回来。
在上海图书馆里,她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但黄维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黄维是一个性格极其固执、鲁莽的人,他丝毫不接受改造,他仍然保留着旧式军阀的恶劣作风和思想。
在战犯管理所,他对伙食、住宿条件、管理制度都极其不满,动辄声音响亮地诅咒;他走路时昂首挺胸,满脸骄横,保留着他先前的将军风范;他也对其他积极接受改造的国民党战俘加以刻薄的冷嘲热讽。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黄维严肃地答道: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罢了。我不接受改造,那又如何?大不了给我一枪。”
蔡若曙得知这个情况,内心极不好受。
她也听说,“拒绝改造”的典范黄维因态度问题,已经被中央知道了,但周总理仍然不计前嫌地决定继续给他机会。
1956年,蔡若曙获准去监狱看望自己丈夫,陪同她去的还有女儿黄敏南。
短暂的见面,这个家庭没有说很多话,蔡若曙给了黄维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并且嘱咐他好好接受改造。
黄维看了看这张照片,感触良多,他几乎可以说不知道这个小女儿长什么样子,他只在她襁褓之中时见过她。
他把这张照片放在衣服的口袋中,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1959年12月4日,是蔡若曙多年来最为期待的一天,因为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宣布特赦第一批战犯的日子,她很早之前就听说黄维可能在此之列。
她极为专心地听着广播,一字都不放过,可是她只听到杜聿明、宋希濂、郑庭笈等十人获释,其中没有黄维的名字。
蔡若曙的希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当晚,她走到上海图书馆书库,甚至想用吞服大量安眠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所幸因同事及时发现,随后送到了医院,方得以挽救。
自此之后,蔡若曙的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她就因身体原因无法工作了,所幸图书馆领导给她办了退休,可以领取一定的退休金。
在以后的几十年改造中,黄维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这并不仅仅是家中出现的变故的原因,而是真理的力量使他难以撼动的固执开始改变并反思自己。
1973年1月9日,黄维在改造所给蔡若曙写了这么一封信:
“若曙,我现在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这一光辉文献,要买参考材料《共产党宣言提要和注释》,定价只一角六分钱,请你马上买一本寄来,不要耽搁。”
黄维这种过于固执己见的人,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思想,一旦他所认定一种思想或信念,便会极其坚定地奉行着,因此,他在改造所的最后几年表现得甚至比任何人都要积极。
1975年3月21日,最后一批特赦使黄维获得了自由,时隔27年,他终于可以和家人们团聚了。
而蔡若曙此时已经显得非常苍老,每天需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有时甚至言语不清,性情变得很抑郁,她经常认为自己会连累家人。
黄维释放一年后,在一个沉闷的下午,她跳入了护城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玉龄:人在他乡,始终心系祖国
王玉龄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辈曾担任过清朝的尚书和两江提督,在民国时期,她的父辈经营有方,家中仍极其富裕。
17岁那年,经人介绍,她认识了国民党副军长张灵甫。
王玉龄
张灵甫年龄比她大25岁,在此之前有过几次婚姻,并且他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就是被他亲手枪杀的,但王玉龄因为他的英俊潇洒和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逐渐爱上了他。
1945年10月,他们在上海举行了一个规模巨大、十分热闹的婚礼,两人过上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仅仅是一段,因为不久解放战争就开始了,张灵甫被调往山东前线作战。
1947年5月,张灵甫助纣为虐的下场甚为凄惨,在孟良崮战役中,他装备精良的74师被华东野战军击溃得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在乱军中被击毙。
张灵甫死后,留下19岁的王玉龄和幼子张道宇相依为命,王玉龄此时需要承担的家庭重任不小。
蒋介石溃败后,王玉龄带着母亲和儿子也去了台湾,选择在台北定居。
虽然王玉龄作为张灵甫遗孀,但并没有从国民党那儿获得很多的抚恤金,每个月只有几十斤米,指望它来养活一家是不可能的。
王玉龄对此颇为失望,开始盘算着另谋出路。
蔡若曙和叶霞翟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优势迅速在社会上立足脚跟,而王玉龄则没有一技之长,她的学业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了,随后又很早嫁了人。
但王玉龄对前途仍然满怀信心,她认为自己仍然年轻,可以通过学习使自己走向成功。
张灵甫之前请过一个英语教师,但张灵甫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反而王玉龄平时经常请教这个教师,两年下来获得了英语的基本日常交流能力。
她重新学起了英语,并想通过这个优势去英语国家学习或谋生。
1952年,通过孙立人的帮助,王玉龄得到了去美国的护照,她漂洋过海,去到美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1953年,王玉龄通过努力,考上了纽约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而后,家人们也随她到了美国。
即便是在美国,王玉龄仍然心系同胞。
后来她又成为了华美组织的主席,这个组织专门帮助那些在美国的贫困的华人。
王玉龄积极向那些有困难的华人提供无偿帮助,使她在美国的华人中拥有崇高的声誉。
她也思念着远在万里的祖国,每当到了新年或中秋,联想到祖国的热闹和喜庆,她就不禁留下几滴思乡的泪水,她多么想回祖国看看啊!
1973年9月,她接到了周总理发来的回国邀请,她终于有机会一睹祖国的变化发展。
可王玉龄也犹豫起来,因为她担心自己作为张灵甫遗孀的身份会遭到不测,但最终她还是打消了顾虑,因为她从信中看出周总理是以热情的语气邀请她的。
回到祖国后,王玉龄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她提出想到各个大城市参观,周总理保证她所去的城市会受到很好的接待。
王玉龄非常感动,也惊讶于离别几十年来,祖国所发生的巨大发展变化。
她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每当台湾竞选,她总是嘱咐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们,谁致力于祖国统一就选谁。
1997年7月,她带着母亲定居在湖南长沙,直到母亲去世,后来又因为儿子张道宇在上海投资,她也去了上海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