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bang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bang 2021-10-07 169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摘要: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在表面上喊出和平建国,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公开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自然知道蒋介石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于是将计就计,在蒋介石几乎确认毛泽东不会来重庆谈...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在表面上喊出和平建国,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公开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自然知道蒋介石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于是将计就计,在蒋介石几乎确认毛泽东不会来重庆谈判的时候,突然出现在机场,并向媒体正式宣布赴渝谈判,随后上了飞机。

毛泽东的这一动作打了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随后国共展开了一段长时间的谈判。只不过,这次谈判只是表面文章。此时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眼光不约而同地都转向了一个地方,东北。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东北是蒋介石从来没真正统一过的地方,虽然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布归属国民政府旗下,但老蒋的嫡系部队和政府官员从来没有掌控过东北,甚至他还没来得及部署自己的人马,东北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手里。

日本人抢了东北,张学良和蒋介石都不敢和日本人打,就这样白白把百万公里的领土拱手让给了鬼子。唯有中共一直在敌后组织东北民主抗日联军,坚持抗日。

日本人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关东军还储藏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物资装备。虽然苏联人运走了一批,但大部分还是保留了下来。

对于蒋介石来说,拿下东北就可以从名义上统一全国,张学良的东北军已经被收编,因此国军只要以最快的速度飞过去,东北就是蒋介石的了。

并且共产党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陕甘宁和苏北地区,如果控制了东北就能对中共形成南北夹击,从而剿灭中共。

对于中共来说,东北也是极为理想的根据地。因为中共长期以来都没有全面占领过一大片领地,因此无法稳定从事生产建设。日本人投降,东北形成短暂空白,而且由于和共产国际和苏共的关系,苏联红军也同意将日军资产转交中共。

所以,中共只要占领东北,不但可以避免陷入南北夹击的被动局面,而且还可以依据东北深厚的基础,不断壮大自己,与蒋介石长期对峙,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的噼啪响,中共方面也没有闲着,虽然毛泽东人在重庆,但是中共中央的运行并不受太大影响。毛泽东离开延安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战略方向,那就是平汉铁路和东北。

另外,中共中央政治局还增加了常委、递补委员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谈判团代表进行了工作交接。也就是说,没有毛泽东和周恩来,中共中央依然可以正常运行,党政机关和军队服从的是中共中央的命令,不会因为个人而发生根本性动摇。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另外,毛泽东还急令正在赴山东上任的林彪中途转向,立即改道出山海关,担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负责接管东北。

与此同时,蒋介石自然不会闲着,他也在向东北调兵遣将。他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

熊式辉是国民党元老,在治理江西的时候政绩斐然,他是政学系的代表,手头没有多少军队,对蒋没有太大威胁,因此他的任务主要是为将来经营东北做准备。

杜聿明是蒋介石黄埔学生中军事才能最为突出的一个,虽然在国民党体系中名将如云,但还真没有人能与杜聿明相提并论,即便是我军的主要将领,林彪、粟裕等人也对杜聿明有极高的评价。

蒋介石也已经预料到八路军会去抢东北,所以他把自己手下的王牌将军和王牌军队都调到东北去了。只不过,军队的调动尚需时日。

当时距离东北最近的应该是傅作义的晋绥军,但蒋介石可不敢让这个西北枭雄进入东北,他不想再看到另一个张作霖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

所以,他一方面先派遣熊式辉、杜聿明带领部分军队飞到沈阳,名义上接管东北,同时又不断的央求美国人帮他把自己的嫡系部队从大西南空运至东北。

因为当时平汉铁路已被我军完全控制,蒋介石的兵力无法通过铁路运到东北去,而华北八路军已经在一路小跑北出山海关了。所以,蒋介石必须加快速度调兵。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双方的争夺焦点就在东北。解放军抢先进入东北,但国民党军依仗先进的交通工具,也在快速抢占东北土地,双方你来我往,很快混战在一起。

杜聿明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知道毛泽东此次派来的是解放军里最能打的将领林彪,此人也被蒋介石称为“当代韩信”,绝不可等闲视之!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面对自己这个学弟,杜聿明做了充分的准备,将与自己配合默契的郑洞国、孙立人、陈明仁等国军悍将悉数调到东北,并且在熊式辉的协助下,东北国军甚至可以自行进行补给。

蒋介石派遣二人同时到东北的意思是一文一武,一张一弛。而二人也确实配合非常默契,在东北干得热火朝天。但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体系内部,有很多人对熊杜二人产生了嫉妒,流言蜚语立刻传了起来,说东北迟早是熊杜二人的天下。

蒋介石是非常信任杜聿明的,但是他的性格又决定了必须有所防范,所以他也不能对熊杜二人听之任之。

尽管当时的国军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隐患也非常大,对于杜聿明来说最要命的还是军费。国军是职业军人,除了训练打仗,他们什么都不会,一切都需要靠政府供养。但是东北刚刚被接管,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就算熊式辉有三头六臂,一时半会也无法供养这么多军队。

蒋介石一意孤行非要打内战,可是当时中央银行里的黄金还剩不到三万两,连国府官员的工资都不够发。国民政府的经济实际上已经崩溃,就靠那一点点美元续命。

所以杜聿明也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反观解放军,根本没有什么国家津贴,可是人家吃得饱穿得暖,打到哪里老百姓帮到哪里,根本不愁吃喝。并且解放军过苦日子习惯了,饿一两顿也照样打仗,国军就不行了,要是连饭都断了顿,谁还给你卖命。

杜聿明、熊式辉虽然表面上搞的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日子过得很艰难。所以,杜聿明不断派人向国防部、财政部催要军饷。

实际上,东北国军也确实接收了不少物资,但即便在嫡系中央军内部也是有不少小山头,杜聿明是个职业军人,不愿意牵涉到政治,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但他们这些中高级将领,腐败极为严重,到了东北之后,几乎全部都在往自己腰包里抢东西,根本不顾及熊式辉的命令。

所以,杜聿明和熊式辉手里并没有多少资源。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而南京方面本就困难,原本还指望熊杜二人接管东北日本人留下的大批财富能支援一下国府,没想到还来伸手要钱。于是就有人向蒋介石告状,日本人在东北留下那么多东西,熊杜二人还在哭穷,肯定都被他们的人贪污了,他们是要把东北变成自己的地盘。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蒋介石再信任熊杜二人,也经不住身旁人整天的唠叨,何况在旁边说风凉话的人也是自己的心腹,其中打头的就是陈诚。

蒋介石逐渐对熊杜二人心生不满。

随着东北野战军和民主联军的快速发展壮大,与国民党军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增多,双方从局部短兵相接,发展成了大规模兵团作战。

1947年,林彪发动夏季攻势,对国民党占领的沈阳、长春、四平等战略要地展开主动进攻。双方相继投入了数十万兵力,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开始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激烈较量。

这场战役打得非常激烈,总体来说,互有胜负,国军凭借优势的陆空火力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解放军缺乏重型武器和攻坚战经验,并且前线指挥和后勤补给调配方面还不默契,所以在一些战斗中遭受挫折,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陈明仁死守四平街,击退林彪。

这也是林彪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败绩,国军悍将陈明仁再次扬名天下。

平心而论,就以当时东北国军的实际状况来看,杜聿明、陈明仁能打出这个成绩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可南京方面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只看到了国军手中的坦普森冲锋枪、坦克战车、飞机重炮;他们只看到解放军的小米加步枪、布鞋窝窝头。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解放军能和国军正面对战,更遑论能占到便宜了。

曾经重创日寇的杜聿明、郑洞国等人,竟然不能一战将装备那么落后的解放军一战歼灭,甚至还被人家占了不少便宜。

南京方面对他们的质疑越来越严重,蒋介石也在开始思考换人,而这个时候,陈诚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替换熊杜二人。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而中共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毛泽东和党中央经过分析认为,四平街一战,林彪虽然在战略方向上出现了误判,但打四平也并非没有胜算。

关键问题还是出现在前线后方配合的默契度上,前后不能统一协调调度,是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

鉴于这个原因,中央军委决定任命林彪为东北地区全权负责人,东北境内一切党政军事务全部由林彪整体负责,所有机构都要服从林彪的命令。

显而易见,在双方同时遇到困境的时候,中共方面的策略是同一内部,加强团结,统一指挥。而蒋介石想到的却是临阵换将。

陈诚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他身居高位,并且有自己的军政体系,在国军内部被称为“土木系”。

虽然陈诚也是军人出身,可实际上并没有打过多少仗,并且还经常吃败仗。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庸的军人,却深得蒋介石的信任,每每赋予重任。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蒋介石非常忠诚,无论何时何地都将对蒋的忠诚放在第一位,从来不曾想过背叛。

陈诚和蒋介石都曾在粤军中任职,二人因为身为浙江籍军官而不被重视,从而惺惺相惜,成为挚友。

后来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任命陈诚为教官,从此开始到北伐战争结束,短短几年间,陈诚从一个连长,接连被提拔,一路高升成为国军中将,并且身居要职。

在蒋经国被确认为太子之前,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蒋介石的接班人。

虽然陈诚打仗不行,但是有两样本事却十分了得,一个是察言观色,揣摩上级心思;二就是笼络人心,培育自己势力。

陈诚眼见熊杜二人去了东北,按照国军内的一贯思维,只要二人不出太大纰漏,将来东北就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了。在国军体系内估计无人能出其右,有了这样的政治资本,二人前途无量。

因此,陈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平时就经常趁蒋介石不高兴的时候提及东北不利的情况,导致蒋介石对熊杜二人越发不满。

陈诚私下还搜集了大量东北部队腐败的证据,这种证据根本不用可以搜集,比比皆是。其实蒋介石并不是不知道,只不过是视而不见罢。但陈诚很会把握时机,经常配合财政等部门趁老头子心烦意乱的时候,把这些垃圾货一股脑全给他抖露出来。经常气得老蒋破口大骂!

蒋介石原计划一年左右彻底剿灭中共,到了东北夏季攻势结束,解放军不但没有被剿灭,还有不断壮大之势。老蒋终于下定决心,撤换熊杜二人,让陈诚去东北上任,整饬腐败,重振军心。

实际上蒋介石早有撤换熊杜二人之心,但最佳人选并不是陈诚,因为陈诚的本事蒋介石还是知道的,并且陈诚和桂系相比还是相差甚远。所以,老蒋是想让李宗仁前去接管东北。

李宗仁是桂系灵魂人物,和白崇禧形同手足,同生共死,人称“李白”。他们的势力范围在广西以及华南,东北虽大,但对于桂系来说,确实太远了,将来一旦有事两边相隔几千公里,根本无法呼应。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跟蒋介石斗了一辈子,李宗仁不得不防,所以,他婉拒了蒋介石请他出山的要求。

陈诚特别聪明,老头子想让你去,你偏不去,那我得加把火。于是陈诚三番五次亲自前往李宗仁府上劝说他出任东北行辕主任。

李宗仁看着陈诚都觉得好笑,于是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表明坚决不会去东北,陈诚终于得偿所愿。

送走了志得意满的陈诚,李宗仁长叹一声,发出一句感慨:东北败局已定,迟早要全部落入共党之手。辞修啊,你不是那能力挽败局于狂澜之上的人,何必要去跳这个火坑啊?

陈诚风风火火的乘坐着专机抵达沈阳,而他此次来东北的任务就是整饬腐败、振奋军心。

当然,这只不过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罢了。腐败,是扎根在国民党骨髓深处的东西,连小太子蒋经国都无法撼动其根基,一个陈诚又能有什么作为。

另外,陈诚自己和他的“土木系”也没少捞银子,他可做不出壮士断臂的激烈举动来。他的目的还是想把东北变成自己的地盘,趁机培植自己的势力。

陈诚一经到任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件事情就是严打腐败,只不过这反腐的大刀落在了别人的头上。借此机会陈诚将东北地区原熊式辉、杜聿明的亲信几乎换了个遍,暗示限时其退出,若不给面子则直接以贪污的罪名问罪。

陈诚到任才一个月就有几十个重要职位上的官员被枪毙或者撤职,还没收了大量贪墨的财产,最后以充军费。当然,这些都是做给蒋介石看的,而陈诚原先派来的土木系人员不仅没有受到调查,还被破格提拔。

陈诚还从南京及其他地区将自己的亲信调往东北委以重任。陈诚如此明目张胆地安插亲信,难道蒋介石就不知道吗?

老蒋当然再清楚不过了,只不过他对陈诚非常放心,陈诚是他的心腹,那么这些徒子徒孙,自然也就是他的手下,所以老蒋并不担心陈诚有二心。相反,如果陈诚真能把东北治好,老蒋还真的放心。

那么杜聿明也是老蒋的心腹,为何老蒋却把他给调走了呢?原因很简单,杜聿明这个人非常正直,他对蒋介石也非常忠心,但并不代表他是非不分,他经常向蒋介石谏言,劝谏他对党国的一些弊端做出改革。

但蒋介石不是一个喜欢逆耳忠言的人,尽管他非常欣赏杜聿明的忠勇,但却不喜欢他总是提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陈诚却是一个非常善于指鹿为马的人物,自然也就得到老头子的青睐。

前面我们说过,陈诚虽是军人,但却不会打仗。陈诚将东北行辕的重要职务撤换一遍之后,就开始对军队下手了。毕竟当时还是战争年代,军队才是真正的政治资本。

杜聿明走后,东北地区的军事指挥权实际上就落到了他的副手,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的手上。而陈诚控制军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他,不过郑洞国在东北国军中的威望和地位都很高,即便在国防部也有很硬的靠山。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所以,陈诚不能贸然将郑洞国撤职,只是命他率领亲信部队退守长春,实际上就是闲置了起来。

随后,又动用国防部的关系将孙立人调离东北,以纵兵抢粮的借口裁撤了陈明仁。

尤其是在处理陈明仁的问题上,明显就是公报私仇,使这一位刚刚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受到不公待遇,让东北以至于整个国军体系都受到了恶劣影响。

陈明仁那时刚刚击退林彪,蒋介石大喜,亲自为他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还擢升他为第七兵团总司令。

但一个月之后,陈诚以总参谋长的名义视察东北,当时的辽北省主席刘翰东就告了陈明仁一状。

其实刘翰东也是个大贪官,除了贪墨金银珠宝以外,他还在四平火车站仓库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林彪强攻四平街的时候,炮火将仓库炸毁,引起了大火,大批粮食被焚毁。

战斗结束后,四平街上大量饥民跑到仓库废墟里挑拣尚未烧焦的残余粮食果腹。当时陈明仁的部队就在候车站,他看到这么多的饥民,惨不忍睹,而仓库里有这么多粮食,宁可烧掉也不给老百姓吃,心里无比愤怒。所以,对饥民进入仓库废墟未加制止。

刘翰东闻讯带人赶来制止,看见陈明仁就在当地,竟然指责陈明仁纵兵抢粮。陈明仁怒不可遏,当场发火,差点毙了刘翰东。

刘翰东不敢硬来,只得灰溜溜的跑了,但却从此怀恨在心,陈诚来了之后,他便找机会来报仇。

陈诚连查都没查就以刘翰东捏造的罪名撤销了陈明仁的职务,后来蒋介石又将陈明仁调回南京,任国府参军,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职务。

陈明仁从此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失去了信心,后来便追随颂公程潜在湖南起义,成为解放湖南的功臣。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先后拔出了东北国军中的主要将领,陈诚便全面掌握了军队和政府,如果说这是在和平年代,陈诚肯定会被人们称为继张作霖之后的第二个“东北王”。

但可惜,那时候战争才刚刚开始,陈诚接下来要面对的才是他真正的对手,林彪。

不知道是不是陈诚在蒋介石身边呆的时间太久了受其影响,还是本身水平就那么高。在陈诚眼里,林彪虽然厉害,但却不是他的对手,理由很简单,国军拥有强大的火力优势。

针对此前杜聿明以大兵团对阵林彪大兵团保守战法,陈诚喊出了以强大攻势粉碎共军运动战的口号,在东北搞的轰轰烈烈,一副要和林彪拼命的架势。由于形象工程做得好,还得到了蒋介石的表扬。

不过,到了真正排兵布阵的时候,陈诚却犯了难,他还从来没有指挥过这么大的战役,对于整体局势并不是很了解。

当他问及林彪的兵力配置的时候,参谋部不能给出确切的数据,因为共军常常隐藏在老百姓之中,有的连军装都没有。他们的补给都是由老百姓供应,也很难从补给供应的角度来推测兵力。

但参谋部告知陈诚,共军的扩张速度很快,虽然战斗刚刚结束两个多月,但现在共军肯定已经完成了兵力补充。

另外陈诚又从前线官兵那里了解到,解放军打仗不按常规套路,神出鬼没,和小鬼子根本不一样。如果解放军不打攻坚战,国军的机械化、强火力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因为根本就不知道目标在什么地方。

尤其是这个林彪,更是厉害,陈诚的手下无一人敢直接和他对阵,而郑洞国等将领早就躲在一边看热闹去了,陈诚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为了不陷入解放军阵地战的旋涡,陈诚将长春、沈阳、四平、锦州等各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连接起来,将主力部队全都围在中心城市周边。这就好像在东北画了一个大圈,看似广泛铺开,占据了大片领土,但实际上恰恰将兵力分散了。

林彪一看,老蒋简直就是在送礼,调走了杜聿明还把能打的那几个都给换了,最重要的是给东北派来了一个草包。这么大的礼要是不收下,那就太不给面子了。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所以,林彪在成为东北地区最高领导之后,做了充分的准备,随后发动了著名的秋季攻势。

陈诚喊出的口号是发起强大攻势,而实际上的安排却摆出了一个防守态势,而且战线太长,兵力太过分散。

林彪则安排由几个纵队组成合力,分成几股力量,在陈诚的防线上来回穿梭,就像切蛋糕一样,把他的防区,切了个七零八落。

陈诚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见到林彪出击,只是不断的命令部队救援,补漏,顾此而失彼。

几场大的战斗打下来,陈诚已经心力憔悴,在战场上竟然一点便宜没沾道,反而损失了老蒋七八万精锐。很多关键城市也丢失了,陈诚这下可遇到麻烦了,他没有想到林彪这么难打,没有想到解放军真的不怕死,原来那些战报都是真的,更没想到自己的手下也是一群酒囊饭袋,还不如杜聿明。

陈诚也自知自己这回是栽到东北了,于是让自己的老婆去求干妈,想办法把他调离东北。(他老婆的干妈,就是宋美龄!)

1948年初,陈诚还在不停的做表面工作,强颜欢笑把东北的局势说得无比美好,但心里却是无比凄凉,一秒钟都不想在这个火坑里多待。

蒋介石随后将陈诚调往台湾,为自己的撤退做准备,那个时候蒋介石就已经预料到自己会一败涂地了。

从客观上来看,不得不说蒋介石活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就算杜聿明未必能完全战胜林彪,但至少也能保住东北已有的势力范围。可蒋介石偏偏派去了一个陈诚,难怪刘亚楼后来会发出一句感慨:我感觉蒋介石就好像我党打入国民政府的高级特工,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提供帮助。每当我们遇到难缠的对手时,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把他调走,再派一个蠢货来!

蒋介石东北换将,陈诚走马上任换掉杜聿明,李宗仁神预测东北结局

因此,国民党政府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之内丢失大片江山,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的腐败无能有重大关系!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