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授权发布
1866年2月,在位于华沙的沙俄立陶宛近卫步兵团军营中,众人围着一个类似于巨型碳火锅的装置议论纷纷。一个名叫尤利安·帕利琴科(Julian Alfonsovich Parichko)的华沙商人试图把他的新发明推销给军队,他发明的是一种叫做“军用厨房”的东西,由一口大锅和配套的炉灶组成。大锅是用木板和铁条箍成的,锅底是铁做的,炉灶装在下面,烟筒从锅底中间竖立起来,和食品接触的部分都漆上了一层搪瓷。
由于木质锅体的性能不佳,军方并没有买下帕利琴科的新鲜玩意,但他没有气馁,在6月时候就完成了产品迭代,又一次来到了军营。这一次,他把原先的单个锅体拆分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大的用来煮汤,小的用来煮粥,锅体内部镶上了一层薄铁板和薄铜板。后来,为了加快烹饪速度,帕利琴科又把粥锅改成了双层锅体,并在夹层之内注水。这台“军用厨房”在测试中发挥出色,用它煮出的白菜汤和粥的品质不逊于传统炊具,而且耗时更短,更为节省燃料。这项发明得到了军方的采纳。整套装置被安装在一辆双驾马车上,可以跟着军队移动,行军途中的吃饭问题由此迎刃而解。
1867年11-12月间,“军用厨房”装置又被送到圣彼得堡进行性能测试和路试,次年,沙俄军方又买下第2台“军用厨房”,留在立陶宛近卫团试用,1870年又采购了第3台。1872-1873年间,圣彼得堡再次展开针对“军用厨房”的测试,决定再采购10台,送到各个军区继续测试,但帕利琴科的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如今已经无法考证军方为何没有批量采购他的发明。
19世纪70年代,俄军又用尼基弗罗夫(Nikiforov)和米哈伊尔·利辛(Mikhail Lishin)设计的两种野战厨房开展实验。前者曾在俄土战争(1877-1878)期间装备给若干个前线步兵团进行战地测试,后者也制造了10套进行部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便捷性还是经济性,牵引式野战厨房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部队行军锅。1893年,敖德萨的俄军兵营又测试了雅各布·弗里德兰德(Jacob Friedland)设计的另一款野战厨房。
沙俄陆军题材的铅笔画,画面中央可见一台早期的野战厨房。
1896年,俄军总司令部终于对制式牵引式野战厨房装备发起正式招标,一共有15种设计方案参加竞标,其中以布恩父子公司(Brun & Son)的设计最为完善,有双轮式和四轮式两种型号,采购价格也比较合理。1898年,沙俄军队开始批量采购布恩式野战厨房,并在1900年入侵中国东北的时候派上了用场。1901年,布恩式野战厨房正式成为制式装备。虽然设计已经相对完善,但布恩式野战厨房依然存在过于沉重、体积庞大和只有一具炉灶的问题。
1900年,入侵中国东北的俄军带来的布恩式野战厨房。
日俄战争时期,除了前面提到的布恩式野战厨房之外,一些沙俄步兵团还装备了其他几种型号的野战厨房,但数量都很少。这时候的野战厨房造价偏高,维修困难,所以并不会日常使用。和平时期,它们只有在部队动员和演习的时候才会出场。战时,野战厨房提供的热食改善了艰苦的作战与行军条件,非常受“灰色牲口”们的欢迎。
四轮式和双轮式的布恩野战厨房,四轮式的前车用来存放工具和食材,适用于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的步兵、炮兵。双轮式省去了前车,主体前部增加储物箱,高度降低,适合机动性较高的骑兵使用。
日俄战争时期的野战厨房。
其后,为了提高野战厨房的烹饪效率,俄军还曾经招标设计过大型的四锅式野战厨房,有包括普蒂洛夫工厂在内的四家公司参加竞标,但所有的设计都实在过于沉重,没有一个真正实用的。1907年,野战厨房开始进一步普及,在1910年又出现了一种由骑兵上尉马古辛(Margushin)设计的四轮轻型野战厨房。直到一战末期俄罗斯帝国崩溃之前,马古辛式和布恩式野战厨房都一直是俄军的重要后勤装备。1912年出现的格鲁姆-戈列兹马留式(Grum-Grzymailo)野战厨房并不太常见,主要装备给炮兵和工兵部队。
一台沙俄时期的野战厨房。
另一种沙俄时期的野战厨房。
一战期间,在野战厨房前排队打饭的俄军。
苏联红军建立之后长期沿用沙俄时期的各类野战厨房,这些老旧型号性能逐渐老化,已经无法适应陆军部队需求,在坦克兵和摩托化部队成军后更是如此,新型野战厨房的开发被正式提上日程。1931年,2CO和2CO-U型野战厨房开始服役,这两种野战厨房均为双锅式,两锅的炉灶也是独立的。其中左锅用来做粥,总容量130升,实际容量100升(需要为烹饪产生的蒸汽预留30升的空间)。右锅用来煮汤,总容量190升,实际容量160升。虽然性能和可靠性有所提高,但这两种野战厨房依然只能用畜力牵引。
带有前车的2CO野战厨房。
单体式的2CO-U。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大批苏军官兵沦为德军俘虏,图中的苏军炊事员在被俘后继续用2CO野战厨房为战友做饭。苏军的野战厨房使用的都是单层压力锅,所以锅盖上存在泄压和闭锁结构。
1937年出现的KP-3-37野战厨房功能非常强大,算得上一个划时代的设计。首先,它的底盘、悬挂和轮胎设计更为现代化,能够适应较高的牵引速度,可以使用嘎斯-AA或嘎斯-AAA两种制式卡车充当牵引机具。其次,除了两口用来做粥和汤的锅之外,还增设了一个总容量为145升,实际容量110升的茶炊,以及两个烤盘,这意味着KP-3-37野战厨房可以同时烹饪粥、汤、肉食和茶。再次,这款野战厨房前部设置了储物舱,里面可以存放25公斤肉类,10升食用油,以及烹饪所需的肉叉、菜刀、大汤勺、斧子、火炉通条、水桶和油灯。储物舱的框架较高,在天气恶劣时,炊事员可以在里面暂避。
现代化的KP-3-37野战厨房。
不过,KP-3-37野战厨房虽然比较现代化,但造价实在太高,不是理想的普及型号。实际更为常见的是1939年出现的PC-39野战厨房,它只有一口锅,外壳两端呈弧形,烟囱从后方凸出来,底盘上还装有一个储物箱。这种野战厨房只能使用畜力牵引。
正在备餐的苏军炊事员,他们身后是一辆KP-3-37野战厨房。
博物馆里的KP-3-37野战厨房。
一批新出厂的PC-39野战厨房。
到PC-39为止,所有的苏俄制式野战厨房的锅体都是用导热性能好的铜金属锔焊而成的。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战场条件十分恶劣,交战期间天气寒冷,部队热食需求量巨大,因此暴露出了一个之前谁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经过3到4个月的高强度使用之后,铜质的野战厨房锅体会被磨到只有之前一半的厚度(……),食物里的盐更是加重了腐蚀。长此以往,苏军官兵恐有铜元素摄入过量,集体中毒之虞。因此,PC-Ch-40野战厨房应运而生,它是PC-39野战厨房的改进型号,把铜质锅体换成了一体成型的铸铁锅体。
在为前线苏军官兵供餐的PC-39/PC-Ch-40野战厨房,两者从外观上很难区分。
在KP-3-37之后出现的第二个摩托化牵引型号是1941年出现的KP-41,它只有一口体积较大的锅,烟囱可以伸缩,每次可以烹饪足够1.5个连(190人)食用的热食。它还附带有两个背负式的保温桶,用来向前线输送热饭菜。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之后,很多笨重的野战厨房都被仓皇撤退的苏军放弃。这一年,全军一共损失7740辆野战厨房,390台面包烤炉,3700具保温桶。
德军炊事员也非常喜欢缴获的KP-3-37野战厨房。
战争时期,苏军野战厨房每天开餐两次,黎明时分供应早餐,日落之时供应晚餐,一般都是红菜汤和稀粥。由于野战厨房设备损失过大,单台野战厨房每次开餐需要供应的人数从1.5个连增加至两个连(250人)。
KP-41,烟囱可以收缩,上半截烟囱可以取下。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唯一一种大量生产的野战厨房型号是KP-42,它与之前的KP-41区别不大,只进行了程度有限的改进和简化。KP-42是按照摩托化牵引的要求制造的,实际中既可以用汽车直接牵引,也可以连上前车用马匹牵引。除了苏军之外,苏军的波兰部队也曾经装备过KP-42。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改进型的KP-42M终于问世,但性能上依然没有大的进步。
KP-42,相较于KP-41,其储物箱下方增加了一个伸缩踏板(或是案板?)。
战场上的KP-42。
保存至今的KP-42实物。
背负保温桶的苏军士兵。
苏军 1943年设立的”优秀炊事员“奖章,下部可见野战厨房的形象。
KP-42M的储物箱由木质改成了金属结构。
1948年出现了新一代的KP-2-48双锅式野战厨房,装有125升的汤锅和75升的粥锅,后来的KP-2-48N又进行了轻量化改进。1949年,又出现了容量较大的KP-49,汤锅和粥锅的容量分别被增加到170升和110升,可以供应210人(1.5个连)同时进餐。
KP-2-48
KP-49
冷战期间,苏军常用的野战厨房为KP-125型,除了茶炊之外,主体被分成4个加热仓,装在容器里的食物可以放在加热仓里进行烹饪。KP-125野战厨房可以供应125人同时进餐,它既可以使用木材,也可以使用柴油做燃料。
KP-125,原苏联加盟国和华约国家淘汰的大批该型野战厨房被挂在网上出售。
1986年出现的KP-130野战厨房外形低矮,带有可以拆卸的顶棚,更类似于街边的小吃车。100升的汤锅、85升粥锅和两个100升的茶炊可以供应130人同时进餐,本体可以和轮架分离。冷战时期,随着基于卡车改装的机动野战厨房的出现,苏军的牵引式野战厨房的地位逐渐下降。苏联解体后,只有全封闭的型号KP-120P问世。
KP-130
KP-120P,每次可以准备130人的餐食,到它为止,俄罗斯帝国、苏联和俄罗斯联邦一共开发了18种牵引式野战厨房。
苏俄野战厨房的故事至此已经没有什么可讲,仅以一则有些讽刺的故事作为结尾——当年想尽一切办法让饥寒交迫的“灰色牲口”们喝上一口热乎红菜汤的两个俄国军人,最终却死于饥寒交迫之中。曾在20世纪初担任俄军后勤总管的菲力克斯·罗斯托夫斯基中将(Felix Rostkovsky)在任期间大力推广野战厨房,最终让所有的俄军部队都拥有了这种装备,他最终在1920年死在彼得格勒(圣彼得堡),死前很久都没有吃饱。一直致力于改进和设计军用野战厨房,并为苏俄野战厨房订立了设计标准的安东·图尔昌诺维奇上校(Anton Turchanovich)1943年饿死在德占区,这两个人死前怕是连口热的都吃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