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二战期间盟军最杰出的将领、英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在访华期间,曾心悦诚服地对毛主席说,他研究过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和作战史料,称赞由其指挥的三大战役“可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没想到毛主席笑了笑说:“我真正的得意之作,是发生红军时期的四渡赤水。”
这句话耐人寻味,引起了无数军事爱好者对四渡赤水战役的深入研究。那么,毛主席在这次战役中的军事指挥究竟高明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红军在四渡赤水之前,正处在最为艰难的时刻。
1935年1月中旬,刚刚经历湘江战役惨重失利的红军来到贵州遵义,在那里召开了改变了中国革命进程的遵义会议,将李德、博古在军事上的话语权、指挥权正式交到了毛泽东手中。
然而,此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是一个几乎看不到生机的死局。
红军在连续受挫后,此时的兵力仅有三万多人,而且是面临着饥饿、疲劳、武器弹药匮乏等种种难题。
而蒋介石调集过来围追堵截红军的部队,则多达四十余万,已经形成了四面合围之势,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从士气方面来看,双方也存在重大差距。敌人大胜之后余威仍在,士气高涨;而红军将士正处在士气最低迷的阶段。
可以说,就算是双方兵力相当,红军也几乎没有胜算。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敌我兵力之比为10:1。
毫不夸张地讲,红军随时有可能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
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四川挺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在那里补充兵员和给养。
按照这一思路,红军向土城进攻,但敌人派出两个旅在后面紧追不舍。红军无路可退,只能在青岗坡、土城一带与敌人正面对决。
这两个旅是川军部队,出乎红军意料的是,他们的战斗力远超此前交过手的黔军。
更麻烦的是,还有四个旅的川军正向双方交战之处赶来!
红军伤亡惨重,只得主动撤出战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只得做出于1月29日西渡赤水河的决定。
但敌人反应很快,共出12个旅设下重重关卡,摆出一副无论如何不让红军进入四川境内的架势。
在2月8日的扎西会议上,毛泽东复盘了土城之战,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然提出一个让与会者大吃一惊的想法:停止西进,回师贵州!
其理由是,再往西走根本没有希望突围,只有杀一个“回马枪”才能让敌人无所适从,才能找到跳出包围圈的机会。
根据这一思路,红军于2月18日再次来到赤水,向遵义发起攻击。
这极具创意的战法,连蒋介石也被迷惑了,不敢相信红军会回马向东。
几天之后,红军在娄山关一线与黔军王家烈部狭路相逢,展开了持续数日的激战。
经此一役,红军击败敌人8个团的兵力,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胜而且是一场大胜,被蒋介石视为“奇耻大辱”。
可是,这场胜利并未在根本上扭转红军的战略劣势。
原因很简单:红军没有立足之地(根据地),兵员和物资难以为继,根本经不起敌人的消耗,跳不出包围圈必然只有死路一条,多打几个胜仗也于事无补。
在这样的形势下,林彪、聂荣臻提出在打鼓新场与敌人打一仗的建议,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得到众人的赞同。
唯独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认为等我军赶到打鼓新场时,极有可能遭到黔军、滇军、川军的三路夹攻,也就是说正好掉进蒋介石精心设下的圈套!
然而他的看法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包括朱德在内的20多位党政军领导人都认为连朱德打鼓新场这一仗可以打、应该打。
毛泽东却毫不动摇,坚持认为不打才是正确的,为此他以辞去红军总政委之职、退出会议来表示抗议,也并没有阻止中央政治局发动打鼓新场战役的决议。
毛泽东夜不能寐,提着一盏马灯,爬了六里山路,决定再找周恩来好好谈一谈。
已经起草好了作战命令的周恩来,认真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二人又一起找到朱德,经过一番深入沟通,周恩来和朱德最终被毛泽东说服了,决定暂缓攻击打鼓新场。
第二天上午重新开会,毛、周、朱三人说服了众人,终止了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计划。
就在这天深夜,前方传来一个让众人感到后怕的消息——大批敌军集结在打鼓新场附近。
可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力排众议,才让红军免于全军覆没!
也正是经过这场风波,促使中央确定了把集中军事指挥权,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的决定,从而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统帅地位。
此举让毛泽东终于可以充分施展他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马上做出大刀阔斧的调整,将红军扎根川黔边境之类不切实际的想法果断舍弃掉。
随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茅台镇附近三渡赤水,佯装要渡过长江。实际上,红军过河后并未离开,而是隐蔽在附近的树林中休息待命。
蒋介石再次上了毛泽东的当,命令国民党军向贵州西北方向追击红军。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毛泽东却带着红军悄然向东折返,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随后再出奇招,全速往南边的贵阳方向推进!
也就是说,此时敌我双方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4月4日,红军把敌军主力远远地甩在身后,来到了仅有敌人4个团驻守的贵阳城。
蒋介石被红军的攻势吓慌了,急调孙渡纵队前来贵阳救驾。
其实,毛泽东要部队大肆宣传的要打贵阳城的口号只是烟雾弹,他知道一来贵阳城池坚固很不好打,二来打下来也会被敌人围困,因此其真实意图就是调虎离山——让孙渡纵队疲于奔命,让蒋介石的包围圈让出一个大口子。
老蒋果然中计,毛泽东当即率领红军从这个大口子从容进入滇东北,渡过金沙江后扬长而长,彻底突出了国民党的重重包围。
红军正是凭借此役扭转了此前一路被追着打的被动局面,走上了一条强盛之路,奠定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毫不夸张地说,由毛泽东主导的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是一次震古烁今的辉煌胜利,堪称是毛泽东这位军事天才在其戎马生涯中的封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