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初,尼克松收到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情报,情报显示:印度将可能对西巴基斯坦发起进攻。
这让尼克松总统很不安心,于是派遣基辛格会见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基辛格向黄华介绍了苏联海军在印度洋的分布情况,介绍了美国同苏联斡旋的印巴危机的情况。对于中国想要的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驻军情况,基辛格也承诺尽力帮助中国搞清楚。
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友好?原因只有一个:美国希望中国出兵印度,以武力支持巴基斯坦。
印巴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三次印巴战争。
印度为什么要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
印巴的矛盾归根于英国人埋下的雷,印巴分治虽然确立了以宗教原则,成立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的印度的方案,但是对于广大的土邦,却实行自决,只是没有规定是土邦王公自决还是人民自决,这就造成了海得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三个土邦人民和王公的意见不一,结果前两个被印度直接吞并了,而后一个则造成了印度对立至今的局面。
1947年和1965年的前两次印巴战争,克什米尔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战争,虽然是个平局,但是由于巴基斯坦的突然袭击,印度吃了个小亏,印度一心想报仇。
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这极大地牵制了印度的兵力,使得印度不能全力应对克什米尔,所以印度见到东巴闹独立时非常开心的,以为到了解决印巴争端的时候了。
东巴,遭遇的不公,酝酿了独立运动:
政治上,没话语权:印巴分治时,为巴基斯坦选举了133名文官中仅有一人是孟加拉人。经过20多年的争取,东巴和西巴在重要政府官员中数量已经相当,但是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巴基斯坦成立后,国家一直政变频发,少有能干满一届的政府。这就造成军方与民选政府轮流执政,而且是以军方为主导。军方的大多数高级领导都是西巴人,在军方接管政府的时候根本不会听从东巴人的意见。基本上巴基斯坦是被西巴人控制的,这造成东巴人的不满。
经济上,损东肥西:巴基斯坦建国后,着重发展工业,忽视了农业发展,对农业投入极少。而工业多布局在西巴,东巴经济主要是农业。在英印时期孟加拉就是世界黄麻的重要产地,向世界大量出口,换取了大量外汇。重工轻农,这意味着东巴黄麻出口换取的外汇都被投入到了西巴的工业发展上面,仅有20%的收入用于建设东巴。原本东、西巴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并不大,由于中央政府的“损东肥西”政策造成东、西巴差距越来越大,东巴的收入比西巴低60%。
文化上,国语之争:东巴的孟加拉语,被西巴认为是浸染了印度教思想和文化,不如乌尔都语更能体现伊斯兰教文化。尽管孟加拉人占国内人口一半以上,孟加拉的人中说乌尔都语的也只占1%,但是西巴固执的将乌尔都语定为国语。当然,国语的背后是利益的争夺,比如政府的位置。
东巴从历史、文化、语言、经济全方面被西巴压制,独立运动是不可避免的。
大选引爆东、西巴冲突:
1970年8月和11月东巴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和台风,20多万人在台风中死亡。巴中央政府救灾行动十分混乱,被反对派指责腐败无能。12月的全国大选,成了东、西巴冲突的引爆点。
大选结果让巴中央政府感到诧异,主张东巴自治的人民联盟在东巴大获全胜,凭借着人口优势,赢得了国民议会291席中的151个。在接下来的组阁中,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提出“六点纲领”,以实现东巴自治,这让巴中央不能接受,巴总统叶海亚·汗宣布解散文官内阁,军人再次主导了巴基斯坦,并派兵镇压东巴的独立运动。
4月,大量难民逃往印度,数量高达惊人的980万,难民问题成为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借口。
为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做了哪些准备?
为了此战,印度已经准备了十年,早在1962年开始,印度就开始扩军备战,陆军总量扩充到82万,相对1962年增加了80%,毕竟陆战是主战场。由于“不结盟”政策,印度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左右逢源,进口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并且获得双方的大量军事、经济援助。
印度不可能同时面对中美巴三国的压力,号称有铁娘子之称的英迪拉·甘地派辛格出访欧美各国,争取国际支持和拖延时间。
基辛格后来回忆说,印度驻美国大使表示,印度希望巴基斯坦保持统一,绝没有动手的打算,英迪拉·甘地也说,把印度牵扯进孟加拉问题是“把印度当作替罪羊的阴谋”。想以此混淆视听,麻痹国际社会,1971年10月25日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投票中,印度竟然投了赞成了,这跟印度想减少中国出兵干涉的可能有极大关系。
一切准备就绪,印度国内一部分人主张立即出兵,但老谋深算的英迪拉·甘地说:
“现在不行,要等到恰当的时候。”
什么时候最恰当?冬季
1962年的战争,印度心有余悸,害怕中国出兵帮助巴基斯坦,毕竟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中国表现是很强硬的。11月底,喜马拉雅山脉大雪封山,仅有的几条通道将被大雪堵塞,中国参战的可行性降到了最低。可能是印度已经不相信,印军能取胜,所以只能靠大雪来阻挡。由此可见,1962年打赢了中国依然收兵,可见毛主席决策的高明。
1954年美国就同巴基斯坦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规定巴基斯坦遭受侵略时,美国应该采取适当援助。所以为了避免美国的干涉,印度必须速战速决。印度为此次战争设定了一个期限——三周,印度准备用三周的时间彻底解决巴基斯坦问题,在国际社会或巴基斯坦的盟友作出强烈反应之前结束战争。
1971年8月,印度同苏联签订了《苏印友好和平条约》,英迪拉·甘地说:
“印度已经做好了应对任何事变的准备。”
这一警告已经十分清楚,雨季即将结束,“万事俱备,只欠‘冬封’”。
战争开始,印军作战大胆:
12月3日,巴基斯坦首先对印度宣战,因为11月21日,印度已经不宣而战,以巴军越境为名对东巴的杰索尔地区实施进攻,以引诱巴基斯坦进攻印度,巴军果然上当。
早有准备的印军,大举出击,采用西守东攻的策略,并出动海军,封锁东巴海面,印度准备充分,从12月3日宣战,到12月16日攻入东巴首府达卡,用时2周,堪称奇迹,12月16日,也成为了印度的“胜利日”。
这跟印度的制定的大胆的作战计划是有很大关系的。
1、封锁东巴港口,夺取重要枢纽:战争爆发后印出动大规模海军准备夺取或封锁吉大港,封和库尔纳港,封锁孟加拉湾。吉大港被封锁这导致西巴无法从空中有效援助东巴,东西巴被分割开来。
2、分割包围作战:印军凭借数量优势将巴军分割为小块,9万余人的巴军被分割为分队、支队,印度的目标是达卡,只要有机会任何一支部队都可向达卡进军,达到战争结束的目标。
不过这跟巴军自身也有关系,为了消灭东巴的反政府武装,巴军不得不分散开来,这给了印军分割包围的机会;同时巴军内部有30%的孟加拉人,巴军对这些人很不信任,在同印度作战的同时还要防备这些人,极大牵制了巴军精力。最终12月16日,达卡被攻破,巴军投降。
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损失了56%的人口和东巴这块可以牵制印度的根据地,在日后的印巴对峙中,巴基斯坦处于更加劣势地位,当然这让巴基斯坦不得不更加靠近中国,只要印度不倒,巴铁就不会变心。
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涉及到印巴双方,中美苏三国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三国是什么态度呢?
苏联的态度:不支持,也不强烈反对
70年代,美苏争霸是一个既缓和又激烈的时代,缓和是指政治上的缓和,苏联加上了同西方的经济联系,以缓和军事对立。但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对抗很激烈。苏联打着民族解放的旗号,大力拉拢第三世界国家。印度作为南亚以及印度洋周边最大的国家,一直是美苏拉拢的对象。而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联更加重视印度,企图建造一个对中国的包围圈。
10月,英迪拉·甘地访问苏联,勃列日涅夫告诉她要警惕美国陷入越南的“前车之鉴”,希望不要动用武力。因为苏联害怕中美干涉,将印度拖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将严重影响苏联的全球战略,尤其是8月刚刚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印度的动手无疑会让世界认为苏联是幕后推手。中美可能在印巴问题上达成联盟,苏联是否进行援助呢?是否会引发中美苏大规模的冲突?
自始至终,苏联都主张印度保持克制,寻求政治手段和平解决,然而《苏印友好和平条约》又给了印度发动战争的底气。
战争爆发后,美国在联合国提出印度从东巴停火撤军的议案,苏联害怕影响苏印关系,所以否决了这个提案。
在整个战争中,苏联在政治上需要印度的地缘政治制约中美,为印度赢得时间支持,但是又在私下里施压希望印度尽快结束战争,政治对话解决,将印巴冲突的程度控制住,因为苏联不希望彻底失去巴基斯坦,更不希望中美巴结成同盟,与自己对抗。
这可能让很多人不认同,以为在整场战争中苏联一直是坚决支持印度,想想就知道,印度干翻了巴基斯坦,苏联没有任何好处。至于苏印条约,早在1969年苏联就倡议签署,1970年初九拟定了条款,战前签署,这是印度故意为之。
美国态度:暗示中国出兵,美国全力支持
印巴独立,最初的战略是希望南亚实力均衡,既想拉拢巴基斯坦,又不想放弃印度,想在南亚建立一个防御苏联扩张的联盟,可惜这个手段不如老祖宗英国玩得熟练,在印巴之中必须有一个抉择,美国人选择了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支持巴基斯坦可以实现中东防御战略,否则很难得到中东国家的信任。1953年,尼克松说,巴基斯坦是一个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的国家。1954年,美巴签署共同防御条约,为了不引起印度的反感,此后继续加大对印度的援助,可惜印度还是投入了苏联的怀抱,最终1965年以后,美国彻底断了对印度的援助。
1971年8月,苏印条约的签订,这被美国视为苏联的扩张,一旦印度在印巴战争中得手,对美国在南亚的战略影响是极大的。但是美国深陷越南泥潭,美国国内人民绝不支持美国再发动一场战争,所以美国这次是极度希望印巴和平,甚至表示美国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来解决巴基斯坦的难民问题。
尽管美国苦口婆心,尼克松甚至对英迪拉·甘地说:
“分裂巴基斯坦没有任何好处……在南亚美苏有切身利益,一旦发生战争,很难估计其他大国会采取什么步骤。”
但是印度一个月后还是发动了战争。
战争爆发一周后,尼克松收到印度准备扩大战争,进攻西巴的情报,在会见来访的苏联农业部长时说:“如果印度进军西巴,美国不会做事不理。”
巴基斯坦是联结中国的桥梁,被基辛格视为“亚洲唯一的通道”,美国绝对不能坐视不理,否则会让其他盟友信不过美国。
在纽约的一栋公寓中,基辛格秘密约见了黄华,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基辛格说:
“如果中国认为印度次大陆的局势对他的安全是一种威胁,如果要采取行动保卫其安全,美国将反对其他国家干预中国的事。”
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地暗示。
但是黄华没有理会只是说,将会报告国内。
满以为中国会出兵干涉的基辛格失望了,中国不会采取军事行动。
美国只得加强军事施压,派遣了“企业号”航母舰队前往孟加拉湾,以此作为威慑。
中国的态度,始终如一:
1971年,中国有自己的困难,而且时值冬季,根本无法大规模出兵。但是中国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坚决支持巴基斯坦反抗印度的侵略行为。4月的时候,周总理就致电巴基斯坦表示,东巴问题纯属巴基斯坦内政,坚决反对外国干涉。
黄华告知基辛格,中国不会采取军事行动,但是支持美国提出的停火撤军方案。但是中国划了一条红线,那就是保住西巴,如果印度想要大举进攻西巴,灭亡巴基斯坦,中国将会在72小时内向边境调兵。并向印度照会,谴责印度士兵越境测绘,准备好了出兵的理由。
新德里收到一份来自苏联的情报,提醒印度中国有动手的迹象,希望印度见好就收。
12月16日,达卡被攻克,巴军投降,第二天印度宣布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停火建议。战后为了表示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动用否决权否决了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直到巴、孟关系缓和,1974年巴基斯坦承认孟加拉国,中国才赞成孟加拉国加入。
孟加拉国的独立,并没有成为印度的盟友,甚至是朋友,1975年亲印度的孟加拉总理被刺,新上台的总理转而同巴基斯坦和中国改善关系,1975年8月,中孟建立外交关系,而孟加拉国同样让印度痛不欲生。
失去了东巴,巴基斯坦不得不更加依赖中国,此战之后“巴铁”得以练成,成为世界各国合作的典范。
而第三次印巴战争,也让美国看到了中国跟苏联已经不可调和,加快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