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1日夜间,志愿军炮兵21师203团,发起了入朝以来的一战,一声令下,24门喀秋莎火箭炮同时开火,在巨大的火光和尖锐的啸叫声中,384枚火箭炮冲向天空,疾速飞到了美第7师的阵地上,一瞬间,美军的两个营被摧毁,毙伤敌700多人。
美军的阵地上惨叫声不断,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人肉的焦糊味,美国人吓坏了,竟然惊呼道:
“他们使用了原子弹!”
志愿军的秘密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实力极不对等的战争,斯大林甚至将其比作,用大刀长矛对付来复枪,最先入朝的中国军队,没有空军、没有海军,没有坦克,就连火炮都少得可怜。
尽管志愿军装备如此之差,在前四次战役中,仍把联合国军杀得哭爹喊娘。在第四次战役后,志愿军的装备才有所改善,主要源自中国从苏联购买的大批武器到货,坦克、自行火炮、高炮等重武器才逐步装备我军。
在这其中,有一件最为“可怕”的武器,也是当时志愿军对付美军的最大杀器,它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M-13火箭炮配合地面部队,给德军造成巨大伤害。德军甚至一听到火箭炮的啸叫声,就想投降。
因此苏军将士们,以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来命名,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多轨道轮式自行火炮,每辆炮车装载16枚火箭弹,炮弹的直径132毫米,长1.5米,重43公斤,最大射程8.5公里,装填弹药的时间是7-10分钟,而一次齐射仅需要7秒。
132口径的火箭弹,其战斗部分主要是TNT炸药,杀伤力在105火炮和155火炮之间,换言之,喀秋莎的单个火箭弹的杀伤力并不是最强的,它的优势在于覆盖面积和发射速度。
以团为单位,装备24辆喀秋莎火箭炮,一次齐射就可以发射384枚火箭弹。普通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破片杀伤半径为50米,秋莎火箭炮的单枚杀伤半径在30米左右,杀伤面积2827平方米,16枚的杀伤面积就达45216平方米。
一般一个榴弹炮团装备24门火炮,而一个喀秋莎炮兵连的一次齐射,就顶上了五个重炮团,其破坏力可想而知。
喀秋莎火箭炮主要针对的就是大面积集群轰炸,既可以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还可以大范围摧毁敌军阵地,在朝鲜战争中,喀秋莎为志愿军立下了不少战功。
喀秋莎入朝第一战,美军以为志愿军用了原子弹
1951年4月初,炮兵第21师开始分批入朝参战,第一批入朝的便是201团和203团。彭德怀曾对21师副政委吕琳说:
“现在志愿军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其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向敌人进行闪电式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由于喀秋莎火箭炮万分珍贵,彭德怀又强调道:
“你们的火箭炮团配属哪个兵团、哪个军作战、都要经过我的批准。”
彭德怀不愧为一代名将,几句话,就将喀秋莎的优势分析了个透彻。志愿军武器短缺、装备落后,所以志愿军对装备的珍惜程度,他国是无法理解的,正因为如此,炮兵大哥们更是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之所以喀秋莎火箭炮在之后的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是因为志愿军将士的认真态度。在武器装备不足情况下,志愿军将帅利用巧妙的战术战胜敌人,而有了此等大杀器,更应把握好最佳时机,运用最周全的策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大化地消灭敌人。
1951年9月1日,203团打响了火箭炮兵的第一战,毛主席和彭德怀都十分重视战争的第一仗,第一仗对于士气的影响和战局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第一仗打好了,后面的战役就更好打。
从8月开始,美军相继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意图在谈判桌上占据更多主动权。第五次战役后,中朝方和美国人开始了漫长的谈判,而谈判桌上的筹码,必须由军人去争取。
此次战役,203团奉命支援27军79师235团的反击,目标则是进占后洞里阵地美第7师的两个营。虽说此时志愿军装备大幅改善,但在空中和海上,美军仍占据绝对优势,所以保护好喀秋莎炮车,就成了重中之重。
于是,203团团长孙纪刚、副团长梁尚云,在敌人地空火力优势下,采取了“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的策略。由于喀秋莎炮车车型巨大,且需要高度保密,所以其保护措施也是最严密的。
天黑后,全团向预设阵地出发,并在当晚进入阵地,进入阵地后,炮兵迅速进行准备作业,并确定与步兵的协同时间。
待到攻击时间一到,24门喀秋莎火箭炮顿时怒吼起来,384枚火箭弹冲上天空,美军两个营的兵力,全部覆盖在我军火力之下,转眼间美军阵地上火光冲天,杀伤敌人700多人。
此一战,火箭炮兵将保密性和突然性做到了极致,完成了作战任务,首战告捷。喀秋莎火箭炮杀伤力强,覆盖面大,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暴露,在发射之时,其火光十分耀眼,所以在发射完毕后,必须马上转移,并立即派步兵继续进攻。
之后,203团还在东线配合67军作战,两次齐射共歼敌500余人,纵使美军装备如此先进,也是没有类似的火箭炮的,很多不明所以的美军被吓破了胆,甚至以为中国军队使用了原子弹。
添木洞,一次干掉骑一师800美军
曾入朝作战的老战士谭秉云,在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时,曾这样评价喀秋莎火箭炮:
“美国人的武器不知比我们好多少倍,朝鲜这场仗打成这样,还得感谢苏联大老哥,如果不是他们送来喀秋莎火箭炮,结果还真难说。那东西,厉害得不得了,连美国人都没有。一阵齐射打过去,对面山头基本没有活物了。
喀秋莎火箭弹杀伤力强,破坏力大,之所以在几秒内发生完毕,目的就是为了让敌人无法逃脱,没有时间逃走。为了应对美军强大的火力,我军研究出了坑道战,不仅大幅度降低了伤亡,还能大量消耗美军的弹药。
在美军发动夏秋季攻势之时,双方都已经明白,哪一方都无法消灭对方统一朝鲜,于是在38线附近,双方都设置了坚固的工事,美军的钢筋水泥工事也十分坚固。倘若以常规炮兵进攻,几发炮弹后,美军就全部躲进工事了,炮击效果也大打折扣。
1951年10月,202团奉命配合47军作战,他们的敌人就是美军的王牌部队第一骑兵师。事实上,美军中最强的部队是陆战一师,只不过在之后的防御战中,美军人也学狡猾了,在面对我军炮击时,美军也躲进工事,而在我军步兵冲锋时,他们再走出工事发起反击。
一时间,我军的炮兵部队处于投鼠忌器的状态,很难充分发挥作用,于是,轮到喀秋莎出场了。
鉴于喀秋莎火箭炮能在短时间快速杀伤敌人,202团团长张福隆、政委王建书等人研究决定,采取“诱敌出巢,尔后齐放”的战术。
此种战法要发挥最大效果,必须炮兵和步兵紧密配合,一丝差错都不能出现。当夜,202团准时到达涟川以北青木洞等发射阵地,并做好发射准备。
首先,出场的不是火箭炮兵,而是我军的山炮兵和榴弹炮兵,按照以往的套路,炮兵们进行短暂了且密集的炮击,随后即刻停止。
接着,便是引蛇出洞的环节了,步兵吹起冲锋号,发起佯攻,目的就是让敌人都走出工事。待敌人像往常一样出来后,喀秋莎火箭炮开始咆哮,300多发炮弹数秒间杀向美军阵地,这些美军大兵还来不得逃跑,就化作了一片炮灰。
800余美军顿时丧命当场,随后,步兵发起冲锋,夺回了添木洞阵地,这次战役,也是炮兵、步兵协同的一次典型战例。
在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司令部和中央都已经意识到,之前想方设法,一次性成建制地吃掉敌人几个师的策略是行不通的,在这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最多只成建制地消灭过美军一个团。
所以,志愿军改变了策略,以“零敲牛皮糖”为主导思想,以歼灭敌人营级建制为目标,只要积少成多,仍会对敌人造成毁灭性打击。
喀秋莎火箭炮就正好呼应了“零敲牛皮糖”策略,每一次都能杀伤敌人数百人,效果那是立竿见影。
到了11月,201团再次配合西线64军作战,在五次齐射后,歼灭约700人。
火箭炮兵21师,在入朝作战的两年半时间内,先后配合12个军,协同步兵作战,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10万余人、击毁坦克56辆、汽车230辆、火炮30多门,在整个朝鲜战场挥发了重要作用。
洪学智将军曾回忆道:
“那时他们的车号是84,部队一看见84号车就主动让路,步兵非常欢迎喀秋莎炮兵师,称之为炮兵之王!”
(文/九鱼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