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在一间80平米的办公室里紧张忙碌着,摆在他办公桌上的不同颜色的电话响个不停,让陈毅都无暇分身,就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这时,一名警卫快步流星走进了陈毅的办公室大声喊道:“报告,首长您的信!”。“念!”陈毅忙得手眼并用,哪里还有时间停顿下来去读一封信啊!
然而,当警卫将信的内容念完后,陈毅一把夺过信件从头到尾再仔细看了一遍。
原来,这封信是谢晋元的夫人凌维诚写给陈毅的求助信,信的内容是请求陈毅能把上海吴淞路466号三层楼留给她。在信中,陈毅还得知,当年抗战期间,血战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依然健在,只是他们现在穷困潦倒,这才无奈托凌维诚给陈毅写信,希望稍稍改善下生活的窘况。
当陈毅收到这封信后,立马下令军管会答应她的全部请求:一、三层楼给她用,不收任何房租;二、空地留给她,军管会不再接收;三、妥善安排抗战老兵的生活出路。
八百壮士血战上海滩后,出路非常悲惨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震慑日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决心拼死力守,对外以414人“冒充”800人进驻四行仓库,与日军展开血战。在四天四夜的激战中,日军200多人被击毙,杀红眼的日寇为了拿下四行仓库穷极了一切手段,但依然被“八百壮士”杀得陈尸满地。
1937年10月29日,激烈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引发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关注,盘踞于当地附近的外国租界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从中调停,并允诺英租界将收容撤退回来的“八百壮士”。当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突破敌寇的火力封锁撤退到英租界时,背信弃义的英国人收缴了“八百壮士”的所有武器。然后在白俄匪徒的羁押下,将他们安置在了公共租界的15亩荒地上,用铁丝网围住,严加看守。
就这样,曾经威名赫赫的“八百壮士”在英国人的监视下被羁押的整整四年。“八百壮士”变成了沦陷区内的“孤军营”。
在长时间的羁押生活中,他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当时一名亲赴公共租界慰问的上海女学生回忆:
当我跨进营门时,眼前的一切,让我非常惊讶……路的右边是一排排用芦席盖顶、粗毛竹支撑、泥土砌墙的营房……最引人注目的是操场近海防路的一侧,有一座升旗台,高高的旗杆上,中华民国的国旗仍在随风飘扬。这是我们万万想不到的,整个租界里都看不见这面旗帜了……
尽管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率领下毫不失军人的风度和铮铮铁骨。他们在上海各界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孤军建起了宿舍、厨房、礼堂、球场等生活设施,并且还开办了制皂、织袜、毛巾等小作坊。所得收入除补贴生活外,全部用于支援抗战。他们还每天坚持出操训练、跑步强身。甚至在1938年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八百壮士”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升起了国旗,并与前来镇压的外籍军队赤身肉搏。这些都极大鼓舞了沦陷区内人民的抗日斗争,同时还迫使租界当局不得不抚恤在肉搏中牺牲的4名英雄,给日寇黑暗统治下的上海人民的对敌斗争带去了坚持的曙光。
“八百壮士”在谢晋元的率领下,在黑暗中等待着黎明前即将到来的胜利。在这段艰苦难熬的岁月里,谢晋元曾多次代表“八百壮士”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汪伪政府的劝降和大汉奸陈公博的游说。在“八百壮士”看来,汪精卫、陈公博不过是日本人的狗腿子,是中华民族的可耻败类,因此,每当有汉奸前来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妄图引诱“八百壮士”集体认贼作父之际,谢晋元总是义愤填膺予以怒斥痛骂,搞得前来游说的汉奸代表们灰头土脸、狼狈而逃。
“八百壮士”誓死抗日到底,绝不做汉奸的举动,早已被日本人和他们的狗腿子汪伪政权视若眼中钉,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后快。为此,日伪政府收买了谢晋元手下的败类郝鼎诚等4名叛徒士兵。4人趁着谢晋元不备,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朝着谢晋元一顿猛刺。可怜的堂堂中华抗日英雄,没有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反倒毙命于四名宵小之辈的手中。
抗日英雄谢晋元突遭飞来横祸,引起了全上海,乃至全国的极大震动。国军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追晋他为陆军少将,租界超30万人前去吊唁,租界工部局特别法庭以共同杀人罪判处了四名凶手的死刑。
谢晋元的死使得原本处境维艰的“八百壮士”更是雪上加霜,可“八百壮士”并没有因为长官的不幸破罐子破摔,而是继续以一名爱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抗争在救亡图存的地下战线中。
数月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翻脸不认人的日寇攻入租界,将仅剩的340人全部俘获。日寇亮出血淋淋的屠刀,给出了“八百壮士”两条路。其一,投降做伪军,吃香的喝辣的,荣华富贵样样都有;其二,被送去做九死一生的苦力,永不见天日。
面对日寇架在脖子上的寒刀,“八百壮士”无一人畏缩,宁可做苦力也绝不与日寇为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也许是对“八百壮士”的最好诠释吧!
300多名“八百壮士”在泯灭人性的日寇迫害下,有的被送到萧山做苦力;有的送到安徽煤矿上干活;有的被送到南京养马;甚至有的被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岛上挖矿。这些人受尽了摧残、历经了磨难。他们有的被日寇当成摔跤的靶子活活摔死;有的被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做成了标本;有的侥幸逃脱东躲西藏。在遭遇了迥然各异的人生命运后,这些人终于熬来了抗战的胜利,仅存的100余人零零散散先后又聚集在了上海这座城市。
谢夫人重回归大上海
“八百壮士”再次回到大上海后,此时的大上海已是物是人非,原本就出身湖北保安团的壮士们,在上海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举目无亲。在日寇屠刀下历经万般劫难的“八百壮士”此时不愿卷入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另一方面,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让他们有了安顿下来的想法。可在人单力薄、毫无背景的上海又如何能立足呢?
于是,老兵们有了迎回谢晋元夫人凌维诚的想法,一是告慰谢团长的在天之灵,让他永无牵挂;二是寄托老兵们对团长谢晋元的思念。
凌维诚本是上海人,自幼出身商贾之家,虽非大富大贵,但也打小过着锦衣玉食的无忧生活。在凌维诚很小的时候,父母还将她送去读书,因此,凌维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堪称大上海风靡一时的翘楚佳人。
20岁那年,俊俏佳人凌维诚偶然结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谢晋元,那个时候的谢晋元还只是一名身份名不见经传国军小将,且又出身农村。因此,二人的结合引起了凌维诚全家人的极力反对。可对爱情执着向往的凌维诚不顾家人们的激烈反对态度,毅然决然跟谢晋元举办的婚礼。
婚后的七年时间是二人最甜蜜的时刻。与其他国军将领喜好在外拈花惹草、出入烟花是非之地不同的是,谢晋元始终钟情于凌维诚,一有闲暇就回家陪伴妻子,转眼间二人生育了两女一儿,过着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奈何此时的日寇对泱泱中华早已是虎视眈眈,身为保家卫国的热血军人,谢晋元岂肯坐视狼子野心的日寇肆意践踏中华寸土!
1936年初春节过后,88师师部中校参谋的谢晋元即将奔赴前线。为护周全,谢晋元把妻子凌维诚以及三个儿女护送到广东农村老家,临别时,匆匆写下一封信:
巧英吾妻爱鉴:
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阅罢信件,凌维诚的思绪回到了临别前丈夫谢晋元的嘱咐场景:“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如是男孩就叫‘继民’,让他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别。
凌维诚带着孩子回到广东农村后,从此开始拉扯孩子和公婆。为了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凌维诚脱下旗袍,换上粗布麻衣,扛起锄头二话不说开始下地干起了农活。播种、挑粪、施肥、除草......一个原本享受锦衣玉食的大家闺秀却从此干起了脏累的农活,这个中的心酸和劳累恐怕只有凌维诚本人才能真实体味到。
尽管如此,但这位伟大的母亲丝毫不怨天尤人,她竭尽心力地照顾着全家8口人。风霜在她的脸上雕刻出了缕缕皱纹;生活的重担压得她渐渐佝偻了腰;繁重的农活把他的纤纤玉手早就打磨成了满布老茧的双手......此时的凌维诚俨然与一位农妇无异。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凌维诚用一位农妇的韧劲默默耕耘在农村的土地上,她心中只有一个梦想-------与丈夫谢晋元早日团聚!她等呀盼!望穿了秋水、数遍了漫天星星,依旧没有得到丈夫的任何消息。直到1941年丈夫谢晋元的死讯传来后,她整个人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宛如天旋地转般,刷的一下栽倒在了地上。
1946年6月,在谢晋元老部下的盛邀下,凌维诚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她久违的上海,见到了曾经与丈夫并肩战斗的“八百壮士”们。他们有的落下了终身残疾;有的肢体不全;有的身染重病,一派凄然的景象睹之让人心塞。
生活所迫,求救于陈毅
凌维诚携子女回到上海后,被老兵们安排在了上海吴淞路466号的一栋三层洋楼里,她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丈夫谢晋元,只是此时他已经躺在一个方方的墓地中,一别10年了,往事如烟般再次浮现在眼前,凌维诚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巨大忧伤嚎啕大哭了起来。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却只是个数据。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又有多少个家庭梦碎沙场呢?
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既然丈夫的不幸无法逆转,当年的“八百壮士”那就由我来挑起这个照顾的重担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哉!谢晋元牺牲后,老蒋允诺优抚军属,宋美龄为安抚舆论煞有其事地接见了她,装模作样地用上海话套近乎道:“维诚啊,侬放心,国家不会忘记侬的。今后可以每年来重庆一趟,搭侬一道讲讲。”,其后一番口头抚慰后,给了5万法郎便把凌维诚草草打发了。但没过多久,通货严重,物价飞涨,原先的5万法郎很快就贬值了,压根儿什么都做不了,凌维诚的生计再次陷入了困顿。
此时,一个弱女子要安排一大帮老弱病残的老兵实现再就业又谈何容易!可纵使凌维诚明知这项任务无比艰巨,却也依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她到处跑人情、拉关系,希望能给老兵们谋个差事,让他们待在一起干,好相互有个照应。
起初,她原本打算想让老兵们接管黄浦江上的一个码头,可上海滩所有的码头全部被帮会控制着,他们有着非常深的背景,势单力薄的老兵们想要跻身码头这块“肥缺”简直就是难如登天。只要老兵们稍有风吹草动,警察、流氓立刻找上门,哪里还能过得上安稳的日子啊!
凌维诚于是又疏通各种关系,给老兵们找到了一份公交线路的差事,让他们能做个司机、售票员,好安安稳稳混口饭吃。就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不久,几名警察又找上门来挑事。忍无可忍的凌维诚便立马赶到了重庆,想找蒋介石和宋美龄讨个说法。这一次,蒋介石夫妇再也没有给她好脸色看。蒋介石直接对她的到来不予理睬,宋美龄在见到凌维诚后冷冷地说:你的事情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我到时候给上海那边打个招呼。
凌维诚没有解决好问题,只能悻悻地回到了上海,继续找上海市政府讨要说法。宋美龄的话只是对凌维诚的一个敷衍,她丝毫没想过给凌维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凌维诚找了上海市政府后,各个部门相互间“踢皮球式”的推诿扯皮,一大圈绕下来,竟没有人管昔日为国而战的老兵们的死活。
凌维诚终于认识到了蒋介石集团的丑恶嘴脸,她不再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后逐个把老兵们安顿在了不同的岗位上,老兵的安顿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可不久,解放战争打响,民心尽失国民党军开始了大溃退,即便是在溃退前,他们也不忘肆无忌惮疯狂搜刮老百姓,整个上海的秩序陷入了一片混乱,大家的日子再次窘迫了起来,没办法,凌维诚只好拿出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分给了老兵们。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很快,凌维诚也断炊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此时,走入生活绝境的凌维诚实在是想不出任何办法来帮大家渡过难关,无奈之下,只好提笔给陈毅写了一封信,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此时,上海已经解放,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按照我党我军的政策,凡是国民党搜刮来的资产都要接收,而正当不明情况的我军准备接收凌维诚和“八百壮士”的栖身之所时,凌维诚的信件及时被送到了陈毅手中。当陈毅阅罢信件后才得知,原来当年名震天下的抗日英雄群体“八百壮士”还活着,只是他们已经穷困潦倒,生活来源遇到了很大问题。
我党在得知了“八百壮士”的境况后,立即作出了几项安排:
一、不接收他们的房子
二、给凌维诚安排工作。凌维诚后来被安排到了一个托儿所担任副所长兼保育员,一家人的经济来源有了保障,孩子上学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三、给尚有劳动能力的“八百壮士”安排正式工作,丧失劳动能力或不愿在上海工作的,派专人照顾或妥善安排异地择业。
此后,“八百壮士”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上了新的人生旅途,凌维诚也过上了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
50多年后,当年的“八百壮士”中的绝大多数老兵都走完了人生的征途,只有91岁的老兵杨养正手捧鲜花再次来到了谢晋元将军墓前,他挺立着胸脯,庄重地敬了个军礼,末了,纵声嚎啕大哭:“老团长,您的老兵杨养正来看您呐......”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在这个繁华盛世里,每当我们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时,又有谁会回忆起当年四行仓库那段悲歌往事呢?
谨以此文致敬谢晋元将军、“八百壮士”以及在抗战中牺牲的所有烈士,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他们,这盛世,如您所愿,可以安息矣!
我是历史侦查处,下期精彩内容,我们再见,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订阅公众号历史侦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