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红军是从属于红军的一个部分,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它发源于陕北,也成长于陕北。
陕北红军在新中国革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陕北地区一支富有战斗力量的队伍。它的起源是这样的:1927年,谢子长、刘志丹、唐澎在陕甘地区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很快,他们意识到,零散的人员不利于起义的进行,于是紧接着谢子长等人就将这支革命力量整顿成了一支的队伍,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后来又发展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1933年,在与国民党的对抗中这支队伍遭到敌方的狙击元气大伤,在渭北根据地重建,不久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谢子长成为总指挥,之后又经过多次组编,才形成了陕北红军。其中,徐海东担任军团长,程子华担任政治委员,刘志丹则是副军长兼参谋长。
一、陕北红军无人受封元帅与上将
红军主要由几个方面军和各省游击队组成,分别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各省游击队以及陕北红军。在1955年,国家第一次授衔的时候,各个方面军都有代表人物被授元帅、大将的军衔。
红一方面军最为耀眼,获封元帅的就有八位,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大将共有六位为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
红二方面军的元帅是贺龙,大将则是许光达;
红四方面军元帅为徐向前,大将有两人,分别是徐海东和王树声。有人说徐海东不是陕北红军的领导吗?怎么又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人?其实,徐海东并不算纯粹的陕北红军,他的部队是红二十五军,在1935年的时候,他们从鄂豫皖根据地而来,经过艰难的长征才到达了陕北,加入了陕北红军,真正归根溯源来说,陕北红军是脱身与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徐海东算是个“外来户”。因此,一般将徐海东归为红四方面军的大将。
南方八省游击队的元帅为陈毅,大将则是粟裕,粟裕虽然开始出身于红一方面军,但实际上,最终评衔的时候,他按照规则是作为南方八省游击队一员参与选评的。
这样看来,唯有陕北红军中无一人获得此二项殊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陕北红军领军人物牺牲
其实,主要原因就在于陕北红军的领军人物过早牺牲,没能等到授衔。
首先说谢子长,他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也在后来建立了苏区,他十分有思想,是在陕北地区最早举起革命旗帜、组织武装革命的人,对于陕北地区的革命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谢子长将革命的热血挥洒到陕北大地,陕北就不会出现第一次飘扬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帜。
谢子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革命者,毛泽东曾为他题词道:“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
他从小就有爱国热情,忧心百姓困苦,学生时代,他就在家乡搞起了民团,专门惩办土豪劣绅,打击平日欺压老百姓的黑恶势力,老百姓眼中,这个为自己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少年就是当代包青天啊,于是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为“谢青天”。
长大后,他更是举起武装革命的火把,加入了民族革命中去。他的一生战功赫赫,参与组织了多次起义活动,比如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又组织并率领陕北红军游击队,逐渐将其发展壮大,后来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谢子长曾担任过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总指挥、中国工农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等多职,足矣见得他优秀的领导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革命领导者的生命太过短暂,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1934年8月,谢子长正率领部队同国民党进行“反围剿”战斗,范围涵盖了陕北、陕甘边苏区。他担任总指挥,率军打进了安定县,救出了二百多名共产党员和群众,一个多月后,他带兵同敌人在井武塌交战,获得了压倒性胜利,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情况就糟糕了起来,在清涧河口,敌人依靠着军事防御拼死抵抗,双方激战许久,我军依旧不能攻下对方阵地。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谢子长胸部中弹,但他不顾自己身负重伤,仍旧坚持指挥战斗,最终带领部队获得了胜利。谢子长顾不得休息,乘胜追击,马不停蹄地率军打败了敌人一个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围剿我军的企图,这时的谢子长已经是在担架上指挥作战了。
战争结束后,谢子长被送往该医院救治,然而,由于医疗条件缺乏,再加上伤情拖延太久,他的伤势不断恶化。1935年的2月21日,谢子长就在安定县灯盏湾离开了人世,时年仅38岁,为了纪念他,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把安定县改为子长县。
“人民至上”一直是谢子长的最高信念,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一生中,他时刻为这个信念奋斗着,他经常告诉战士们:“我们也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儿子,没有百姓就没有我们,如果打骂老百姓,那就是败家子、丧家犬、一定会失败。”
听到有战士拿老百姓的东西,他非常生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是觉得自己为百姓做的事太少了,只恨自己就这样死了,没能改变他们的现状,过上更好的生活,他觉得十分愧对他们。
谢子长去世后,人们悲痛不已,瓦窑堡有两万多群众为他举行公祭,一时间,他的灵前全部都是前来吊唁的人们,毛泽东也亲自为谢子长撰写了二百七十七字的碑文。
刘志丹同样是陕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正月里,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队伍上横山......”在陕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歌谣里说的正是刘志丹。
他出生于陕西,是个很有志向和抱负的人,由于亲眼看见过太多百姓生活在敌方豪强的掌控之下,连安稳的生活都是一种奢求的惨状,刘志丹无比痛心,他看不下去这种恶行,敢说敢做,曾写信直接举报县长的恶行;在考取中学时,他的文章强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并且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帮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他的文章得到了校方的赏识,他也因而得以录取。
为了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刘志丹青年时就加入共产党,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参与大革命受挫,在陕西、湖北等地辗转奔走,领导起义。1928年的时候,他和谢子长一起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建立了照今革命根据地,这是陕北地区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他革命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他早有建立根据地的想法,他曾说:“毛泽东同志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应该是一个榜样,如果我们也能像毛泽东学习,建立根据地,那么就可以把根据地作为我们革命的依托,以此为基础武装起来搞革命,逐渐向外扩大斗争的范围,这样就有方向、好行动,而且万一失败,局面严重起来,我们也有根据地站脚,可以回来休整队伍。”
不断地在革命中积累经验,加上对陕北地区的了解越发深厚,刘志丹建立根据地的想法更加坚定了,1932年,身为陕甘游击队长的刘志丹和谢子长,找到当时领导“两当兵变”后失败的习仲勋,共同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此后,刘志丹一直活跃在革命斗争的前列,红军长征在延安汇合后,他担任过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等职。
1936年,在围攻三交镇战役时,刘志丹亲自来到前线,指挥战士们冲锋作战,却被子弹击中左胸,当场陷入了昏迷。不久之后,他渐渐恢复了一点微弱的意识,满心惦记着战场情况的刘志丹强撑着一口气,对身边的人艰难的一个字一个字表达:赶紧让宋政委指挥,消灭敌人。
这句话就像是支撑着刘志丹醒来的一个执念,说完这句话,刘志丹就停止了呼吸,他光荣牺牲之时,年仅三十三岁。
1943年,在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为刘志丹举行公葬与吊唁仪式,毛泽亲自为其题词: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周恩来也为他题词道: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为了表达对刘志丹的纪念,中央将陕甘宁边区保安县改为以他名字命名的志丹县。
谢子长和刘志丹是陕北红军主要创始人,如若这二人没有过早的牺牲,那么在国家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们是有极大地机会被封元帅的,至少也能被评为大将。
三、领导人离开军队在政府工作
除此之外,陕北红军中的其他创始人或领导,均没有达到受封元帅或大将的资历和功劳,更有许多人已经不在军队中工作,转业去了地方。
而按照1955年授衔时的规定,已经不在军队的人是不可以被授予军衔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邓小平,本来中央拟定以邓小平的资历可以为元帅一衔,但正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主要工作是在政府,所以最终没有给邓小平授衔。同理,陕北红军的其他创建者因此没能受封。
在陕北红军中,除元帅和大将之外的最高荣誉,给了当年已经转业离开军队的阎红彦,他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国家考虑到陕北红军在革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力量,如果授衔时没有陕北红军的一席之地,是不合适的,因此,毛泽东在看了上将名单后说:“上将的名单中要有阎红彦的名字,他就是陕北红军的代表。”
阎红彦虽离开了军队,但他却是土生土长的陕北红军代表,而且阎红彦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大小小的战斗,建国以后,他还去往四川、云南政府担任要职,主持工作有一定的成果,凭借阎红彦的战功以及资历,授予上将的军衔是很合适的。于是,国家就破例将阎红彦封为了上将。
陕北红军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创建的根据地成为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它为中央红军艰苦长征后提供了落脚点,而且陕北地区地处中原地带,周围高山大岭,地形沟壑纵横,可谓一道天然的屏障,是一块易守难攻的地方,这使得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力量得以保存下来。
不仅如此,它还是抗日的起始点,可以说,陕北红军以及其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也是革命党人的成长摇篮,许许多多优秀的革命党人出身于陕北红军,他们在国家探寻新方向的路途中,一心跟着党和国家,历尽千难万险,才看到了曙光照亮新中国的大地。
总之,因为种种原因,1955年,国家为开国元勋授衔时,陕北红军没有代表成为大将和元帅,不免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