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景希珍在彭总身边工作了16年,在他心中,彭总不仅仅是他的领导,更是自己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退休后,他将自己与彭德怀之间的相关回忆写成了书,来以此纪念彭老总。
而在景希珍最后的弥留之际,他最后的愿望,是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追随彭德怀……
初见彭老总
景希珍是山西人,1930年出生在山西洪洞的一个贫民家庭当中。1946年,只有16岁的他就开始参加起了革命,并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他历任班长、排长、参谋。因为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景希珍随即被组织安排去教导团参加学习,随后又被调入了兰州军区。
1949年年底,还不到20岁的景希珍被调入了国防部办公厅。最开始,景希珍还不知道组织上到底调自己过去做什么,只是告诉他去到北京之后找陈赓大将。这让景希珍当时觉得十分玄乎。
随后在去北京的路上,景希珍还搞出了一个大乌龙。当时,他被安排坐飞机去北京,穷苦环境出生的景希珍因为是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不知道当时的飞机还需要在西安机场加油。所以当在西安机场停下来的时候,他也跟着走了出去。结果走出机场,向别人一打听,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弄错了,但此时飞机也已经飞走了。
当时全国的飞机并没有很多,西安虽然有机场,但可能大半个月也没有几趟飞往北京的航班。幸好最后找到了当地的军区,景希珍在军区的帮助下,坐了几天的火车才终于到达北京。
去到北京后,陈赓大将终于对他说出了这次的真实任务,原来是去给彭德怀老总当警卫参谋。当他听到这一任务,又想到自己迟到了这么多天,便觉得这次的差事肯定是要泡汤了,于是在和陈赓去见彭老总时,景希珍也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第一次见彭德怀,景希珍着实吓了一跳,单看相貌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厉害之处:粗眉毛,厚嘴唇,宽肩膀,不说话的时候,表情又像生气,又像发愁。
让他也没有想到的是,当彭德怀听完景希珍描述这几天的经历之后,却笑了起来,并且觉得这个年轻人实诚又质朴,当即决定把他留下。
不久后,1950年的深秋,刚过完19岁生日的景希珍,便跟随彭德怀一起跨过鸭绿江,去到了更加遥远的朝鲜战场。就此,景希珍开始了警卫在彭德怀身边16年的日子,不只是保护他的安全,也负责他的生活、工作等问题。
来到朝鲜战场指挥部,景希珍第一次见到志愿军司令部那一刻,心里感觉非常惊讶,他完全没想到身为总司令的彭德怀居然会生活、工作在一个如此简陋破旧的地方。指挥部设在一个大山沟里,靠山脚有一些当年挖矿时留下的洞,洞内修整后纵横相连,而且还十分潮湿。
彭德怀就住在作战室旁边的一个小棚里,屋里只有一张简易行军床和几个木头箱子叠放的“办公桌”。进去之后,就能感觉到屋子里很冷,甚至从壁缝里能看到冒出来的一股股白雾,凝结成冰霜。
地上还有一条小水沟,淌出来的水可以闻到硫磺的气味,行军床就放在水沟的旁边。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彭总坐在眼前,景希珍真不会相信,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住的地方。
没多久,这里就迎来了雨季,彭德怀的住处上头漏水,四壁淌水,地下还流着水。正在这时,慰问团来到了前线,同行的还有一些朝鲜人民军的战友和老乡。当一行人来到指挥所里,看到屋里的环境,一个戴眼镜的老同志忍不住问景希珍:“小同志,我们彭总平时就坐在这儿?”
景希珍“嗯”了一声,老同志又去摸了摸湿漉漉的板墙,激动地拉了长声说: “这里住着百万雄师的统帅,这里就是他的指挥台。就是从这里,发出使敌人胆寒,人民欢欣的号令;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无往而不胜!”
隐约之中,景希珍看到他的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一番话,也说出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共同体会:一个百万大军的统帅和他统帅的士兵们过的是一样的生活,这个军队自然是临危不惧、一往无前的。
紧张的战场时光
虽然跟随的是朝鲜战场的最高统帅,但景希珍的工作却一点都不安全。在战场上,彭德怀为了准确掌握战场上的情况,经常要亲自到前线去查看。而此时身为警卫的景希珍也不得不跟去。
彭德怀身经百战,对于一些枪林弹雨早已经不在乎、不重视了,也毫不顾忌危险程度,这就给景希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仍旧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认真保护彭老总。
一次,外面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景希珍听到后急忙往彭德怀平时防空的地方奔去。到那一看,却不见人,于是他就朝洞外跑,洞门口有人看到后,立即冲他大声喊道:“你疯了?”当时天刚黑,但洞外却被敌机抛撒的照明弹照得非常亮,一股股声浪也不断冲来,震得人耳朵发麻。
而景希珍却一直顾不得看敌机的来去方向,也不看哪些地方被轰炸扫射,一路朝彭德怀门外的小屋跑去。进屋后,发现彭老总当时还半躺在被窝里,披着大衣,点着蜡烛看文件。外头轰炸声一阵阵传来, 还有浓烈的火药味,都没让彭德怀感觉到。
此时景希珍身边又赶来了一个干部,看到彭老总之后,立即大声冲他喊道:“走!”二人马上一起去拉彭德怀,这时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幸好又跑来了警卫排的几个同志,大家连拉带架地把他推进了洞。
一行人刚离开,一长串子弹就擦着屋檐扫射了过来,直接把那张行军床打了几个洞,而另一个房子也被打塌了一角。如果景希珍一行人再晚来一步的话,事情的严重性真的是不敢想象。
事后,志愿军政治部的甘泗淇主任又把景希珍叫了过去,先把他表扬了一番,接着便对他再三嘱咐道:“今后,你们离开彭总一步,都要给一个同志交代,看着他,吃的,喝的递到他手里。他没有时间照顾自己。”景希珍听到之后,连连点头,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第一年的时候,战场上仗打得很紧张,彭德怀一整天都难得躺在床上睡个觉。有空睡或者是特别困的时候,他也只是脱了鞋坐在行军床上,或者坐在景希珍给他铺的一块棉垫的木箱上,靠着墙闭上眼睛养养神。
而这样睡觉,每次最多也不过十来分钟,从不多休息,生怕会错过什么重要的战报。一醒来,彭德怀就会先问:“有谁来过没有?”找首长的人来来往往,但同志们都对他非常体贴,只要不是特别紧要的事,看到彭德怀在休息时,就不会吵醒他,过会儿再过来。
后来彭德怀知道了这件事,先是批评了景希珍,然后又对他讲了很多道理,最后说道:“解决这问题,我要自力更生!”从此,为了使头脑保持清醒,他时常跑到外边走一走,哪怕是零下几十度的冬夜也是这样。出门前,他会先打个招呼:“我去透透气。”
可能是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的锻炼,彭德怀身体很好,在朝鲜战场上已经非常劳累了,他却都不怎么生病,感冒也很少,后来的十几年也是如此。只是有一点轻微的肠胃病,但从不吃药。他觉得,防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劳动和锻炼,治病最好的方法是多喝水。
从朝鲜回国后,傅连璋一次去拉彭德怀检查身体,他就直接拒绝说:“我才不去,你们医生乱弹琴,没有病也要查出几分病来。我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其实,那时的他晚上睡觉前总是离不开安眠药,慢慢的直接形成了习惯,每晚都要吃两片到三片。这也是在朝鲜无数个不眠不息的夜晚留下来的后遗症。
在朝鲜的那些年,景希珍对彭老总愈发佩服,虽然战局变幻莫测,但只要彭德怀在,就如定海神针一般。1953年7月,停战协议签订,景希珍非常激动。回国之前,彭德怀带着景希珍几个工作人员,去了一次烈士登记工作处。看着那些名单,他脸上的表情很沉重,随后说道:“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牺牲战士的名字都记下来,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统计,这件事情不能马虎。”
平常中的崇高与伟大
在彭德怀身边的日子里,景希珍不仅感受到了他身上伟大、质朴、崇高的一面,也深受他的影响,一言一行都被景希珍看在眼里,受益匪浅,从而也改变了自己很多。
1952年的一天,景希珍给彭德怀泡了一杯茶,他端起来一看,发现这杯茶和往常的不一样,就问道:“这茶叶是哪里来的?”景希珍回答他:“是管理科送来的。”结果他一听就火了,大声批评道:“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动脑子!管理科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
景希珍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就笑着说:“就这么点小事,算得了什么?” 彭德怀一听,更生气了,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你懂吗?”
最后,彭德怀拿了够买一斤茶叶的钱,让景希珍给管理科送了过去,并明确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开来放,个人喝茶绝不能从公家的茶罐里拿。
还有一次,一个小干部按规定来景希珍这里领物资,过程中他却盯上了群众寄过来给志愿军的物品,还提出想要领走一些。但景希珍却始终坚守首长给他的命令,直接当面拒绝了。
小干部非常生气,不甘地威胁他说:“你信不信我把你弄到三八线上去?”景希珍听后依旧面不改色:“我不怕你,你作风有问题。”
当对方又准备继续教训他时,彭德怀在不远处听到声音走了过来,询问他们发生了什么,景希珍如实相告。彭德怀听了之后,狠狠批评了那个小干部一番,也对景希珍给予了表扬和称赞:“你做得对,管公的人就要如此,不只自己不能贪,厚脸皮的干部同样要拒绝。”
这句话景希珍一直铭记在心,并且坚持奉行了一生。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之后,彭德怀回国住进了中南海怀仁堂的一个院子里,名为“永福堂”,名字虽然豁亮,但实际上却不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院,而是一个又窄又旧的小四合院。
就是这样一个窄旧的院落,也并不完全归属彭德怀居住和使用。前面的房屋归另一家居住,其余东、西两厢,除了当时正在上中学的彭德怀的侄女彭钢住一小间外,其他都是公用。
饭厅中间摆了一张桌子,一家人围坐着吃饭时,四周就不能走动了。其他侄儿侄女们过来,就没地方住,只能搭地铺。因为屋子小,所以里面的摆设也很简单,只有一套沙发、一个书柜,墙上挂着一张大地图。这就是彭德怀平时看文件、会客和办公的地方。
后来看到这样简陋的居住和办公条件,组织上便在北海给他找了一处房子。景希珍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跑过去看房子,一看是座楼房,不仅很漂亮,而且房间也很多,环境也很幽静,就立即高兴地回永福堂,告诉彭德怀:“我刚看过房子,那房子可好啦!间数很多,漂亮得很,你赶快搬过去吧!”
结果彭总却说:“我住不了那么高级的房子,还是住在这里吧。等什么时候老百姓们都住得好了,我再搬。”景希珍继续说服他:“首长,有个好环境,不是对工作更有利吗?再说,你身体也不太好……”
没等说完,彭德怀就批评他道:“你这个人,只想着自己住好房子,为什么不想想老百姓?”景希珍听完他的话,不再说了,彭德怀立刻换一个语气说道:
“小景,工作的时候要挑重担,生活上要少为自己打算。我们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你看看,北京的市民住的是什么房子,一个小院里住着几户人家。我们需要努力工作,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希望不久的将来,把广大群众、普通干部的住房解决好。”
彭德怀一直没有儿女,所以他对长期一起生活的侄女彭钢十分疼爱,也百依百顺。彭钢得知组织上安排了新的住所,但伯伯却不肯搬家之后,也来动员他一起过去看房子,还催问彭德怀:“搬不搬?”彭德怀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想搬呀?”
侄女回答:“当然了,永福堂太挤了,特别是卫生间,大家共用,我是女孩子,很不方便。”但彭德怀听后,却毫不犹豫地说:“不搬了。咱们家没有多少人,不用住这么宽敞。再说住在中南海,门口有个站岗的就够了。搬过去又要搞个警卫班,那不是增加国家负担吗?”
就这样,彭德怀继续住在他这个又窄又旧的永福堂,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9月底,他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告别了居住七年之久的永福堂。
彭德怀回国之后,一直使用的是一辆旧汽车。不久,有关部门提出要给他换一辆新的,再次被他拒绝了:“这辆车还能用,换什么?”景希珍就把从别处听来的新车的一个个优点讲给他听,想要让他动心。结果彭德怀却说:“世界上好东西那么多,总不能见到什么好的就搞过来吧。”
彭德怀家里每顿吃剩下的饭菜,他也总是不让工作人员们丢掉,而是下一顿继续热了吃。
屋里的家具,只要他认为还很好,就别想给他换新的。有一次,景希珍想要把旧窗帘布换一下,彭德怀得知后,直接阻止了他,说:“老百姓用这样的布做衣服,不知道能穿多少年,怎么就旧了?”
1955年彭德怀出国访问时,大使馆按规定,发给彭德怀一定数额的外币,以供他购物的时候用。景希珍领到之后,便提出给首长的侄女买一块手表。彭德怀想了想后,说道:“好吧,弄个最便宜的,能看个时辰就行了。”
首长难得买东西,于是景希珍就决定这次一定要买块贵的又好看的手表。当表买回来,彭德怀第一眼看到时还很满意,但一看发票,瞬间皱起了眉头,连声说:“太贵了!太贵了!这合人民币多少?小孩子戴这个,用不着。”
随后还要他必须去换一个,而警卫员一口咬定这是最便宜的,再加上马上就要走了,彭德怀这才无奈地说:“这肯定不是最便宜的,你捣了鬼!”实际上,买这块表只花了领回来的所有马克的百分之一还不到,剩下的他们也都悉数退还给大使馆了。
最后一面
1965年,彭德怀被调至四川工作,景希珍也跟着到了四川。但没想到大家刚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就迎来了无比灰暗的日子。第二年,各种批评、指责一个一个落在彭德怀的身上。尽管争议很多,但景希珍始终不离不弃。
没过多久,彭老总就被带回了北京。得知这一消息,景希珍瞬间慌乱了起来,他赶紧扔掉手头的工作,拼命往火车站跑。二人分别前,依依不舍。一向强悍的彭老总,得知自己去到北京后,以后可能再也不能见面了,忍不住也流了泪。
他紧紧攥住景希珍的手说:“谢谢你……”就这样,景希珍和陪伴了16年的彭德怀老总迎来了最后的诀别,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此后的12年时间里,景希珍一直在四川工作,尽管和彭老总失去了联系,但心中却一直记挂着老总。
而在此期间,彭德怀的身体每况愈下,不断被病魔缠身,住进医院后也没有迎来转机,逐渐走到了弥留之际。
在彭德怀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侄女彭梅魁守护在病榻前,含着眼泪记录下了伯伯临终前的遗言:
“我不能再工作了,想到工作,我觉得再活70年才好。你们年轻,要努力工作,要学一门本事,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我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对同志,可以挺起胸膛,大喊百声:我问心无愧!”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艰难地说完了这些话之后,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一直到1978年,景希珍突然接到成都军区的电话,要他和綦魁英一起,护送彭老总的骨灰回北京。此时景希珍才知道,老首长此前一直安葬在离他们很近的成都。
2月24日,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彭德怀等同志的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景希珍和綦魁英等人一同参加了追悼会。
1979年,景希珍终于被重新调回了北京,继续工作了十年之后,他才正式办理了退休的手续。但在自己的晚年时期,景希珍也没有就此安享剩下的时光,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了撰写、整理彭德怀的回忆录和报道这些事情当中。
同时他也受到陆陆续续一些记者们的邀请,来讲述彭德怀以前自己并不愿意讲述的生前的一些事迹。从朝鲜战场开始,到他生命的最后,许许多多的事迹都一个个地展现在了世人们的眼前,也才得以让后辈们了解到了这位刚正、和善的革命老人形象。
2009年,景希珍因为患病住进了医院,在这一时期,他依旧坚持完成回忆录的筹备。一直到他离开人世的前三天,景希珍也还没有停止这些工作。次年7月7日,景希珍逝世,他带着对彭老总的思念和怀念离开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他曾说,自己还想在天堂继续陪伴他的“彭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