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剧《亮剑》中,对八路军弹药不足的情况有直接描写。本来有的战士可以打掉更多日本兵,但无奈子弹不够用,只能错失战机。而因为没有子弹,不少战士不得不跟优势日军打白刃战,最终壮烈牺牲。
虽然说《亮剑》在不少地方有硬伤,但对于这些战斗细节的再现确实是符合历史实情的。
当时八路军的弹药紧缺到了什么程度?
到抗战中期,主力机动部队平均每支枪有30发子弹就不错了,这还不是发放到每个战士手中的子弹,而是整支部队包含储备在内的所有子弹。
冀中七分区主力团在日军五一大“扫荡”前,为每支步枪配30发子弹,每挺机枪配400发子弹,便可称得上是“弹药充裕”。至于地方部队和游击队,每支枪有三五发甚至一两发子弹是常态,所谓“三枪八路”并不是夸张说法,而是真实历史的写照。
八路军弹药的缺乏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国府在抗战中期后便完全停发了对八路军的弹药补充(初期曾发放了一部分),不仅如此还以一部分部队专门搞封锁和摩擦,使得八路军的生存和作战环境更加恶化;
第二: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弹药的一大来源是收集连年征战遗留在民间的弹药,但到抗战中期民间已无多少弹药,此项来源也基本中断;
第三:对敌作战缴获是八路军获取弹药的一大来源,但到抗战中期日军已大量构筑碉堡据点稳固占领,不会再有大股运输队来回穿梭;在日趋激烈的战斗中,弹药消耗增大,而弹药缴获效率则降低。
甚至日军为了不让八路军缴获弹药,只给伪军配置必要的弹药量,就连自己的出击分队也刻意不多带弹药,以防被缴获。
在弹药来源受限的背景下,八路军兵力则扩充很快,其实也使得相对有限的弹药更加稀释。
1940年3月,八路军总兵力大约有36万人,主要武器有步马枪 90534 支,手枪 4957 支,轻重机枪 1590挺,自动步枪 127 支,手提机枪 680 挺,信号枪 172 支,掷弹筒 108 支,迫击炮 156 门,平射炮 9 门,山炮 38 门。
而当时存有弹药数量则为步机枪弹 1843863 发、手枪弹 116677 发、自动步枪弹 18524 发、手提机枪弹 20285 发;掷弹筒弹 271 发、迫击炮弹 467 发、平射炮弹 25 发、山炮弹392 发。
这些子弹平均到每个八路军战士手上能有几发?这些炮弹就算都加起来,又能有几发?
此后经历了百团大战后,1941年和1942年的抗战更加激烈,八路军减员到了30万人,尤其子弹的供应更为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有限的兵工生产只能转向优先保证弹药方面。
当时我军对兵工建设的目标直接言明:
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在现在条件下,我兵工建设只能充实我军技术装备,即补充弹药(步机枪弹与大量制造手榴弹),改善枪械。弹药无来源,如不翻造步机枪弹与大量制造手榴弹,则无补充。
而因为生产子弹也需要原料,因此我们打完仗后还要把弹壳也捡走,以造复装子弹。当然,即便是这种子弹,数量也不是很多,所以缺枪少弹是抗战中期八路军的基本情况。
因为弹药太少,八路军跟日军打不起消耗仗,很多战斗必须在短时间内就结束,否则子弹消耗殆尽,仗也就没法打了。
所以在看那些抗战资料的时候,笔者经常感慨,就算别的条件都不改变,只要给八路军供给足够的弹药,那最后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历史当然不容假设,整个抗战中八路军一直处于弹药比较缺乏的状态。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个别战斗中却也有例外发生,即八路军拥有相对充裕子弹的情况。
我们这里所讲的一仗是发生在1942年7月的北阳堡战斗,八路军参战部队是冀中六分区指挥机关及警备旅第2团共计1000余人。
据警2团史料称,日军一开始就有1个联队附属伪军参战,后陆续增兵至近4000人,兵力最高时有近5000人。
当时日军在馆陶的驻军是第59师团,该师团刚刚扩编而成,用的是新编制,总计有8个独立步兵大队。我们当时可能还不清楚日军的编制变化,因此警2团应该是以日军的兵力规模去判断其部队建制了。
但从警2团参战史料来看,日军及伪军的兵力有数千人之众,对我军的人数优势还是很大的,否则也围不住。
我军在北阳堡虽然总人数有1000余人,但其中非战斗人员有500多人,其中包含不少伤员和机关的女同志。警2团的任务就是护卫指挥和机关人员转移,因此战斗人员只有本部的500多人。
大家可能奇怪了,一个团怎么就500多战斗员呢?
这是以为因为抗战中期八路军搞了大小团编制,其中的小团精简了团机关和直属队,取消了营级建制,由团直辖连。
警2团以有老红军成分的2营为基础缩编为小团后,直辖4个步兵连及1个特务连,特务连之下有警卫排、侦察排、通信排和重机枪排(机炮排),全团总计有700多人。
在此前的五一反“扫荡”中,警2团机动灵活,减员相对不大,因此此时的战斗人员还有500余人。
当部队行至馆陶县北阳堡附近时,侦察兵们发现了敌情。
警2团当时有个侦察排,这个排的侦察兵非常灵活,他们穿着便衣,跟群众关系非常好,一旦撒出去总能搞到准确情报。正因为情报准确,警2团在五一反“扫荡”中才能损伤相对较小,甚至有时候宿营时就在日伪军的据点附近,也没有被敌人发现。
馆陶县当时属于冀南军区范围,而盘踞在临清的一个日军此时正在附近“扫荡”。这支日军部队非常嚣张,多次寻找我军主力部队决战,我们有的部队还吃过它的大亏。
在我军侦察兵报告了日军的情报后,日军也察觉了我军部队的存在,但因为本地的八路军主力已转移,其认为从冀中转移过来的这支八路军不过是地方武装,因此比较轻视。
六分区司令员兼警备旅旅长王长江(1955年大校)和政委旷伏兆(1955年中将,红军干部,当时28岁)与二团团长林海清(曾新疆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未授衔,红军干部,当时29岁)、政委余嗣贵(1955年大校,1961年升少将,红军干部,当时29岁)商议后认为我军不利条件有三:
其一:北阳堡前有卫河,后有滏阳河,当时正值夏季河水暴涨,对我后续机动不利;
其二:我部非战斗人员过半,战斗兵仅500余人,敌兵力远多于我且战斗打响后还会有增兵;
其三:日军正规部队武器装备远超于我,在平原地区还可能有装甲车参战。
不过我们也有几点优势:
其一:二团有老红军的底子,排长以上干部大都是老红军,部队作战素质高,且一直打胜仗,士气很高昂;
其二:冀南当地老百姓对日本兵恨之入骨,我虽是冀中部队,但在此作战也能得到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
其三:北阳堡村有6尺多高的土围墙可做依托,方便我军构筑防御工事,有利于我组织防守;
其四:之前打朱怀冰的时候缴获了大量子弹,这次转移前全部带了出来,弹药相对充足。
而且当时警2团的武器装备虽然较日军比起来差很多,但在八路军中却属一流。
其第1连全部装备三八式步枪、第2连装备汉阳造步枪、第3连装备捷克式步枪、第4连装备老套筒,每个连都有3挺轻机枪。
特务连有重机枪排,还有1挺92式重机枪(注:该团此前还有82迫击炮,但可能没有炮弹,所以坚壁了),警卫排及分区机关中少数战斗分队可能也有轻机枪。
正是因为武器相对不错,还有比较充足的弹药,同时老兵多,红军骨干多,因此我们决定在北阳堡跟日军的大部队干一家伙。
这种白天固守村落,给予敌人较大杀伤后,晚上趁机突围,也是冀中八路军经常的战法,否则在转移过程中被敌大部队咬住,部队就容易被打散。
部署妥当后,以四个连分别据守。
各连具体的部署不同的资料说法不同,我们以当时在参战部队中的孙继争(1955年大校,1961年升少将,红军干部,当时25岁)、李平(1955年少将,红军干部,当时28岁)的文章为准,部署是:
1连守村南、2连守村西、3连守村北、4连守村西北,特务连重机枪在村东南大道旁的一座小庙里。
敌情在村西出现,而村东南有大道,因此防御重点是村西,同时村东南配置重机枪,此处较高,可支援整个战场。而且还以2连的一个排前出到村西口数十米的一个土围子里,并集中了七八挺轻机枪到村西街口。
北阳堡是一个人口上千的村庄,战斗前村内还有部分老百姓,因此也集中起来帮助八路军构筑工事。
日军只知道北阳堡已有八路,但没想到是精锐的老八路,一开始便只向村中打炮放枪,村内没有回击。随后日军便向村西冲击,结果摆在村西的七八挺轻机枪全部开火,再加上村外2排阵地的侧击,一下子放倒了一大片。
这种打法是冀中八路军的典型村落战法,即在日军火力准备阶段,坚决不开火,不暴露目标和实力。一直到日军前进到相当近距离(三五十米,甚至更近)时,再集中火力猛打一波。如此近距离突然开火,能够保证最大的杀伤效果。
同时日军吃了亏之后,重新组织进攻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我军的目标只是坚持到天黑就突围,如此于我则很有利。
进攻北阳堡的日军本以为是“扫荡”土八路,没想到却被主力八路当头打了一棍。
意识到当面是八路军主力后,日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先把北阳堡围了起来,同时又不断从周边据点调集援军。
中午时,100多骑着自行车的快速部队抵达,这股敌军想通过村北的高粱地偷袭。
利用青纱帐本就是老八路的拿手好戏,在这个方向警2团自然早有防备,结果这一路敌军也被打倒一片。自行车部队作战前都是提前将车子放好,结果这路敌军遭严重杀伤后,自行车也大都被当地游击队骑走,后来武装了馆陶县的武工队。
待日军兵力集中,炮兵也上来后,便使出了其“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的老把戏来。
当时警2团团长林海清正带着通信班长在各个阵地穿梭指挥,日军的炮火就砸了过来,老乡的3头黄牛也被炸死。
战士们为了防炮,就躲在比较厚的围墙边,架上门板,门板上盖土和湿棉被,通过枪眼和观察洞了解敌情。
敌人在远处不开枪,一直到其冲击到几十米距离时,再用机枪扫射或打排枪;距离再近的话,则甩手榴弹。
战斗中,我设置在小庙的重机枪发挥了巨大作用,机枪手是个老兵,战士们叫他“老郑”。在老郑机枪的打击下,日军死伤便有数十人,不知道这些日军死在被缴获的92式重机枪之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感受。
1942年敌后战场的日军,兵员素质和战术素养其实较全面抗战初期已经大为降低。比如日军参战的这个第59师团,其实是独立混成第10旅团扩编的,所辖独立步兵大队的兵员及装备较日军甲种师团要差很多。
此时老八路的战术素养已不次于这种日军,但即便是这种守备型日军,其武器装备和弹药人仍然对我们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我军在当时难以与其打持久战。
以五一反“扫荡”来说,日军围住八路军后一般都不能消灭,而被围八路军在晚上通常都能突围,而且付出的代价并不大,比较典型的就是宋庄战斗。
但是日军投入的兵力多,“扫荡”的时间也远超我们预期,经历多次战斗后,我们便没弹药可用。而在各路日军的压迫之下,便无力再固守村庄,最终出现大的损失。
关键就是子弹,我方弹药足够的话,打这种短时间内的村落防守战,吃亏的就是日军。而在北阳堡,警2团的子弹恰恰不少。
攻了好几次失败后,日军不敢再轻敌了,周边据点的日伪军不断增援,到中午后已达近4000人。日军也不再乱打一气,而将重点放在了村西和村东南小庙,还出动了装甲车参战。
村西2连在村外的那个排遭到了日军的猛攻,连指导员齐路安(1955年中校,后升上校)带通信员到一排加强指挥,但日军炮火很猛,通信员牺牲,齐路安的枪也被炸坏。
六分区首长又命令身旁刚刚任命的警1团副团长张和(1955年少将,红军干部,当时27岁)加强到2连指挥,在日军炮火的猛轰下,张和的右腿被炸断(重伤后截肢)。
为了消除我机枪火力威胁,日军集中火力封锁我机枪火力点,并以装甲车掩护冲击。另外日军集中炮火猛轰我位于小庙的重机枪,在炮火猛轰下将小庙炸塌,我重机枪手老郑牺牲,机枪也被压在瓦砾中,日军则趁势占领了该点。
东南小庙阵地的失守不仅意味着警2团丢掉了全团唯一一挺重机枪,而且日军占据此处,将威胁我整个阵地的存亡。
因此警2团又组织了一个排在火力掩护下,将小庙阵地和重机枪夺回,保证了阵地的完整性和重火力的持续。
到下午时日军加上伪军已增兵至近5000人,但因屡次攻击失败,其不敢贸然再打,便打起了毒气弹。
在冀中的抗战中,日军使用毒气弹极为频繁。贺龙率120师主力打齐会战斗时,便中了毒气。
我军当时没有防毒面具,对于毒气只能用湿毛巾和生蒜来防御,战斗中旷伏兆政委也一度中毒。而日军一边施放毒气,一边则让汉奸喊话:村里的八路快投降!
警2团的战士们则喊话:穷咋呼干啥,有种的上前来,我再揍个样子给你看看!有的特等射手则更直接,直接用子弹问候这些汉奸。
强攻不行,毒气弹和宣传弹也没凑效,酷暑之下的日军也没了战斗力,到黄昏时除了打枪打炮外,便威逼抓到的青年到村边拖尸体。最后光是拉尸体和伤兵,就用了27辆汽车。
当然了,战斗到此时尚未结束,不过在入夜后警2团掩护机关及群众的突围,并没有遇到很大麻烦,所以大部分战斗到傍晚也就结束了。
之所以突围比较顺利,也得感谢老天爷。
因为傍晚后天气突变,下起了雨来,这种天气日伪军在野外是无法形成完整防线的。而我军的突围是生死战,自然不会因下雨而停止。
所以到天亮时,部队已经抵达了卫河边,将敌人远远甩在了身后。在这次战斗中,警2团牺牲20余人(也有一说为牺牲11人),负伤70余人,部队突围前将牺牲的战士掩埋,伤病员也全部撤出。
当警2团和群众突围之后,日军对着北阳堡发起了“总攻”,但是却一个八路的影子都没看到。当时村内尚有20余名没有跟着突围的老弱群众,日军为了泄愤将他们全部杀害。
日军的残暴吓不住老百姓,只会激起群众更大的仇恨,因在北阳堡战斗中伤亡惨重,日军光是焚烧尸体就让馆陶城乌烟瘴气好几天。因为不是冀南当地部队,而且在战斗中保密的因素,当地老百姓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支八路军在北阳堡揍了天煞的日本鬼子。
因此战斗后,大伙儿便称这支八路军为“神兵”。直到几十年后,当年曾任警备旅政委的旷伏兆中将再次来到这片土地,群众们才知道是冀中警备旅的部队。
旷伏兆将军见到夹道欢迎的群众后不停地说:感谢乡亲们当年的无私帮助,我作为冀中警备旅一名老兵来看望大家了!他在回忆文章中则这么写到:乡亲们将子弟兵称之为“神兵”,那是对我们的极大褒奖,神兵为正义而战,正义战争必胜!
北阳堡战斗中,八路军的子弹够用,就把优势的日军打得满头包。但是这样子弹充裕的战斗,却是极少的。
1944年,彭老总在《八路军七年来在华北抗战的概况》一文中引述了伪杂志上“八路军怪魔的游击战争”一文中的片段:
不用枪,只肉搏,见到了对方的机关枪,那可红了眼,不管火力多么硬,不管火网多么紧,他们常硬着头皮冲上去。
如果命令一下,干起来,向敌人冲去,即所谓“光荣”的躯干倒在地上,也不要紧。后面的马上施行“同志爱”,为保护这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遗体,也要保护这枪,使用绳子把它拉下火线,先是你拿枪,我解子弹,然后再把尸首背回去。
在攻碉堡的时候,是使用肉弹,在攻城夺寨的时候,没有飞机、没有大炮,就索性搬出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办法来,几个木梯暂接到一起,多少个勇士扛着一个梯子,拥到碉堡根底,很快竖立起来。
他们穿枪林,冒弹雨地跑上去,死的伤的掉下来,后面的又接着爬上去,这办法虽然愚笨,有的时候血多肉多,也是能得到胜利的。
彭总是怎么说的呢?他这么说道:
我们既不是“怪魔”,也不是“愚笨”,而是因为缺乏武器弹药,不能不以血肉之躯与敌寇拼殴。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敌人对于我八路军战士的奋不顾身的英雄主义气概是十分恐怖的。
我们相信,如果在我军这样英勇作战的士气上,再加以适当装备,则我们的战斗力必增强百倍。如果我们获得一定数量的轻机枪、弹药和其他轻武器的装备,则我们可以扫除深入我根据地的敌据点和交通线,把根据地融成更大块的。
如果我们获得重炮、反坦克炮等装备,则华北即会有更多的类似百团大战的战役进攻,敌人的任何交通线将无法控制,敌人将会更多地被钳制在华北战场上,以致将敌人赶出去。
但我们知道,尽管美军的部分将领如史迪威等有将美援武器分一部分给八路军的想法。可是,这显然过不了老蒋那一关。
最终随着史迪威的去职,美援自然没了着落。
1945年,我国战场上并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大反攻,只有敌后战场在进行局部的战略反攻。一群群八路军战士,端着步枪冲锋,他们甚至只有两三发子弹。
但即便这样,大片的国土仍然被解放,今天的我们应该记住,抗战胜利的艰辛和前辈们的牺牲,真的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