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日本军队被美国解散,大量将领和文职人员复员后无所事事,就以写回忆录为生。让人奇怪的是,日军陆、海军将领对“帝国圣战”的看法大不相同,对战争不同时期的决策褒贬不一。
日本海军的主流看法是“日本必败”,因为日本和美国的国力差距太大,太平洋战争不可能打得赢。而日本陆军的态度则以悔恨为主,他们认为日本是战略失误导致最后失败。如果下定决心北上苏联和德国会和,就不至于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德国一旦打败苏联,二战的历史就将改写。
等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德国已经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苏联拖住了德国,那轴心国在二战求胜已经不可能,只能以惨烈代价“求和”。
由日本人的态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轴心国眼中的重要地位,哪怕是在盟友日本的眼里,不可一世的德军也是败于斯大林格勒。这场吞没百万士兵生命的血战,扭转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式,也挽救了人类的命运。
苏德战争前后打了5年,双方死伤3000万士兵,大小战役上千次,为什么最重要的战役却是斯大林格勒?德军为什么在斯大林格勒死磕,导致元气大伤?
一、广袤的苏联,征服者的噩梦
1941年夏天,纳粹德国和其仆从国的550万大军杀入苏联,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200万苏军,占领了广阔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德军之所以进军如此顺利,首先是因为德军的武器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野战军的战斗力极强;第二则是因为苏军对德国毫无防备,开战后,苏军从将领到士兵都手足无措,连撤退都不知道方向。
闪电战强大之处就在于让人“措手不及”,德军以历史上前所未见的速度,在一个现代国家还未反应过来之前就将其正规军打垮,迫使政府低头。西欧的法国已经败于这种战术,德国想故技重施打败苏维埃,但是苏联巨大的战略纵深给德国带来了麻烦。
德军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东部,列宁格勒、明斯克、基辅这些重镇全部沦陷,500万苏军被击溃。1941年底,德国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但苏联就是不投降。
战前,德国纳粹党对战争的预期是:只要把苏联踹上一脚,它就会自己倒塌。
但是苏联并未倒塌,反而开始全民动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想要迫使苏联就范,就要消灭苏联的战争潜力,夺取其工业原料产地、粮食产地、工业中心。同时德国也需要从苏联南部掠夺石油、矿石、小麦来养活自己,以战养战。
于是在1942年,纳粹元首下达命令,“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兵分两路,A军群南下高加索抢夺石油,B军群向东去伏尔加河阻挡苏军预备队。在伏尔加河畔,以第6集团军为核心的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和苏军交火了。
二、斯大林格勒不是一次战役,是百万德军的生命
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重镇,因为它和领袖同名,所以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德军志在必得。同时苏军也被苏共中央下了死命令,必须守住斯大林格勒,后退者军法处置。
从南方集团军群拆分的德国B集团军群有70万人,主力是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这支部队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是德国在东线唯二的“重兵集团”之一,其人数近30万,还拥有一支装甲集群。
它和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是德军侵略的“两只拳头”,是对苏战争的开路先锋。这支大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冠绝德军,它的存亡关系南方集团军的未来。
斯大林格勒战役里,保卢斯第6集团军被苏军拖进了残酷的巷战里不能自拔。这支军队之所以跟苏军死磕,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纳粹元首对这座城市的执念,纳粹元首坚持夺下这座城市,以羞辱苏联领袖。
苏军的目标是咬紧德军不放,以等待时机对其进行包围。苏德两方围绕着斯大林格勒越打越凶,并且不断增员。截止1942年末,伏尔加河畔成为“绞肉机”,德军和苏军都在斯大林格勒周围战场布置重兵,德军有50个师100万人,苏军则调集了120个师近200万人。
当时的苏德战争还没开始“爆兵”模式,斯大林格勒战场就集结了当时苏德近四分之一的兵力,而且还是精锐的野战重兵团。德军、意大利军、罗马尼亚军、匈牙利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场拉开了漫长的防线,德军在中间负责主攻,仆从军在两翼负责防御。
苏军大部队部署在伏尔加河对岸,不断向斯大林格勒一个师一个师地增援,拖住德军,为调动资源赢得时间。仗打到1942年底时,德军因为后勤线太过漫长而难以支持,保卢斯想撤退,但纳粹元首拒绝撤退,必须占领斯大林格勒。
此时苏军已经在紧急动员中武装起500万人投入前线,重武器也在源源不断运往伏尔加河。
1942年末,在顿河作战的曼施坦因警告保卢斯,再不撤退可能被围歼,但此时为时已晚。1943年初苏军以“钳形攻势”反攻,B集团军群全军覆没,纳粹德国足足100万大军被消灭,其中德军占到70万。
此外德军还损失了1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各型火炮,还有1500架飞机,南方集团军群元气大伤。
此役是苏德战争开始后,苏军第一次成建制歼灭德军集团军,也是苏军装甲军“穿插”战术的第一次登场。当然,这场大战里苏军的损失也很惊人,有120万红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伤亡,比德军多了将近一半。
苏军损失比德军还要多,为什么苏军经受得起,德军却经受不起呢?
因为苏联当时正在全民总动员,这些增援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大多是“预备队”,也就是从后方刚刚调集来了新兵蛋子。前方的部队打光了,番号撤销,顺着号码建立一支新部队接着上,这是苏军在而二战里的习惯。
而德军不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死掉的都是真正的精锐,这是一群装备精良,对第三帝国无比忠诚,又身经百战的老兵。把这些士兵拉到别的战场上,一个单位能顶得上敌人四五个单位,他们可攻可守,善打恶战,是打开局面的开山斧。
1943年初,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残兵10万人投降,德军在东线的重兵集团就剩下第9集团军一个,多线进攻已经是不可能的,苏德战争至此开始拉锯。
三、自古以小博大,无法“速胜”则会“缓败”
德国的进攻步伐停止在斯大林格勒,宣判了“闪电战”的死刑。而按照历史上的规律:战争中以小博大者,不管前期的优势有多大,如果不能速胜,则会慢慢失败。中日战争如此,苏德战争也是如此。
在心理上,斯大林格勒战败太过惨烈,以至于德国国防军的军心都受到了动摇。东线战场从列宁格勒到勒热夫、沃罗涅日、再到高加索,几百万德国士兵听到第6集团军覆灭的消息,首先表示不敢相信,接着就是对战争的恐惧和怀疑。
这一消息传回德国后,德国人民的战争狂热也被浇了冷水,因为在德国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一支庞大军队败得如此彻底。纳粹党立刻向全民进行宣传,德国进入紧急状态,要开始全民战争总动员。
在战略上,B集团军群的全军覆没,差点让南下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被包了饺子。
B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德国非常想要高加索的石油,否则战争将难以延续。A集团军群本来已经到达了高加索,正在展开部队夺取这片土地,却在1943年不得不撤出高加索。
夺取战争资源,困死苏联的战略失败,德国自己却消耗了大量战争资源,纳粹高级将领纷纷对战争前景表示悲观。
德国人在1943年后确实还有一战之力,可是国际战略已经风云突变。
美国早已加入二战,跟英、中、苏一起抗击法西斯。德国跟苏联激战正酣的时候,美国开足马力向反法西斯国家输血,大量飞机、坦克、汽车、石油、食物、药品被送到了苏联,苏军缓了一口气,而德军背后则没有这样的靠山。
德国此时只能跟盟友日本一样,跟苏联“赌”运气,所以才有后来的库尔斯克大会战,以及第聂伯河战役等一连串战役。在这些战役背后,其实是一个因为斯大林格勒战败而抓狂的德国,像个赌徒一样疯狂地想要翻盘。但是德国胜利的希望,早就跟第6集团军一起,长眠在伏尔加河畔了。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斯大林格勒战役陆上霸主终易手》,文亭
2、《斯大林格勒战役血腥往事》,汤姆.帕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