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曾经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开展了十几年的抗日斗争,而在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政府仍然有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深深影响了中日之间的感情。正是因此,至今仍有大部分国人对日本仍然抱有一些仇视和愤怒的感情,毕竟历史不会被遗忘,而日本给中国带来的伤痛更是无法抹去。
然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虽然他生活穷苦,只是一位农民,但是他却在自身温饱都无法被满足的前提下,出于人道主义收养了一位日本伤兵,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日本伤兵,让他的儿子一度失去上大学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他却无怨无悔,整整养育了这个日本伤兵四十七年,在临终的时候,仍然嘱咐儿子,不仅让儿子继续照顾这位日本士兵,更是交代儿子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帮助这位日本兵来寻找家人。这位老农当时为何收留这位日本伤兵?
如果说他只是出于一时的心软,那么在他儿子因为这位日本伤兵丧失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他仍要继续收留这位日本士兵呢?日本伤兵的家人都找到了吗?在日本伤兵找到家人之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45年,彼时经过长达八年时间的激烈抗争,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终于携手将日军赶出了国土。其实日军在正式宣布投降之前,就已经有日本将领意识到日本败局已定,于是这些日本将领就在战争将要结束之前就已经火速撤离。
因为撤离事关重大,将领们还事先给士兵打好预防针,说这次撤退关系到日本能否保存兵力“东山再起”,所以那些伤兵如果混入其中就势必拖慢行军的速度。日军的本性狡猾又残忍,自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的日本伤病残将就这样被抛弃了下来,日军将领在抛弃伤患之前还表示,国家将来会接这些人“回来”。然而被留下的这些伤兵无路可走,本就身受重伤,再加上得不到照顾,有的人因为伤口发炎导致高烧不退,直接一命呜呼。
还有的人看明白日军将领的伎俩,知道自己是被部队所抛下了,索性直接自尽,还有一些人开始沿街乞讨,但是日本兵的这个身份能够让他们讨来多少食物呢?最后不外乎还是死路一条。
在1946年的秋天,河南省的一位叫做孙邦俊的农民带着妻子来到镇上,毕竟冬天就要到了,他拿着自己刚刚从山上挖出来的山野美味来卖点好价钱,准备过冬。毕竟家住乡下,很少来到城镇。这下不仅需要来卖野菜赚点钱,更需要采购一些物品。
在去往集市,孙邦俊发现了这样一位“不同寻常”的乞丐,这位乞丐实在是行为反常,毕竟其他的乞丐看见人就要凑上前去讨些馒头口粮之类的,但是这位乞丐却一脸犹豫和害怕,不仅不往人前面凑,甚至还一直往墙角旮旯里面钻。
当时直觉告诉孙邦俊,这位乞丐应该身体有什么疾病,或者是有什么其他的困难。孙邦俊一下子动了恻隐之心,刚巧他手里也有点干粮,就准备走上前去帮一下这个乞丐,然而在孙邦俊走上前的时候,令他震惊的事情就发生了。
原来在孙邦俊走上前去的时候,周围立刻就有人拉住他,经过询问得知,原来这位乞丐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有困难的穷苦百姓”,原来他的真实身份竟然是被抛下来的日本伤兵!因为在战争当中负伤,因此他在部队撤离中国领土的时候被抛弃了。
他的祖国已经抛弃了他,在中国他又受尽了辱骂和白眼。在得知这位乞丐竟然是日本人的时候,孙邦俊对他的同情也一下子转化成了愤怒,那时候他原本想一走了之,甚至再给这位乞丐两拳。但是这位乞丐实在太可怜了,不仅衣衫褴褛,甚至还将自己的脸用头发盖起来,仿佛没脸见人似的,无论看见谁都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
马上冬天就要到了,这位乞丐全身上下就两件破烂衣服,根本无法让他度过这个冬天。想到这里,孙邦俊实在于心不忍,现在站在他面前的不过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乞讨者,于是他经过内心的挣扎之后,还是给了这个日本伤兵两个窝窝头。
在日本兵吃完窝窝头之后,似乎他也认定了孙邦俊是好人,于是他不仅没有离开,反而一直跟在孙邦俊夫妻俩的后面。当时孙邦俊也是在跟妻子商量,毕竟冬天马上就要来了,这位日本伤兵穿的衣服又很单薄,如果放任不管的话,这种行为无异于“见死不救”。
这两人都是心地善良且为人朴实的农民。他们实在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孙邦俊就想着暂且先收留这个日本兵一整个冬天,等到气温回升再让他离开。
孙邦俊的妻子也同意了这个想法,当时谁也没能想到,原本就打算收留这个日本兵一个冬天,谁知道这个期限竟然被无限延长,最终整整收留了这位日本兵47年。
孙邦俊居住的乡村地方小,消息传播速度又快。有一个日本伤兵跟随孙邦俊一起回家的事情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几天之后,这件事情在当地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孙邦俊的所作所为。
毕竟那时候抗日战争才刚刚胜利,日军战争期间在中国的暴行还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这些百姓看来,这些日本伤兵完全是自作自受,不杀了这些伤兵泄愤已经是极大的仁慈了,更何况把这个日本伤兵带到家里,还收留他?
一时间孙邦俊就成为了众矢之的,曾经有人当面对孙邦俊破口大骂,指责孙邦俊是汉奸、卖国贼,还有与孙邦俊一直往来甚密的好友也早早与孙邦俊划清了界限。
其实孙邦俊把这个日本伤兵带回来的时候,他不是没有预料到如今的后果,但是孙邦俊本性善良淳朴,他已经见到了这位日本伤兵悲惨的现状,让他就这样放任这个日本伤兵完全自生自灭,他实在于心不忍。
于是孙邦俊当即放下手头的农活,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去解释,毕竟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大家都是因为战争受到牵连的普通人,如果孙邦俊就这样见死不救的话,他会一辈子活在良心的谴责之下,于心不安的。
如果这位日本伤兵受伤轻微,等到身体康复后,尚且还能帮助孙邦俊一家干一些农活。但是不幸的是,这位日本士兵身负重伤,为了帮助他治病,孙邦俊就花掉了自己的大笔积蓄。随着这位日本士兵在孙邦俊家居住时间的延长,这些村民也就慢慢习惯了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到底姓甚名谁。
村民还贴心地又给这位日本伤兵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小门野郎”,小门野郎的性子温和,在村民们这么喊他的时候,他还会乐呵呵地笑起来善良是人性最为鲜活的底色,时间一久,村民竟然对这位日本伤兵产生了感情,为了能够帮助小门野郎,村民还会时不时送些食物到孙邦俊家里,以此来减轻负担。
经过孙邦俊悉心照料,小门野郎的身体也一天天好转起来。与此同时,还传来了另外的一个好消息,原来当地政府知道孙邦俊家里来了一个日本伤兵,本着人道主义原则来探望之后,还专门为小门野郎上了一个中国户口,至此小门野郎也就真正有了中国的身份。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发生了饥荒,这几乎是一场全国性的灾难,所幸孙邦俊以前就常常在山上挖野菜到集市里面换钱,于是在孙邦俊的带领之下,一家人到处挖野菜,顽强地在这场灾难当中生存了下来。经过共患难之后,孙邦俊真正将小门野郎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孙邦俊的儿子名字叫孙保杰,由于家庭原因,孙保杰也一直早慧和敏感,在高中毕业之后,孙保杰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考取了县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是孙保杰的梦想,眼看这个梦想近在咫尺。
然而在入学检查的时候,查到了小门野郎的身份,认为收留日本人这种行为不能理解,便拒绝了他。这下孙保杰的梦想还没有实现便戛然而止,于是他只得在家里做些农活,或者到工厂里面做工,对于小门野郎,孙保杰的心里或多或少是有些怨恨的。
在1964年,孙邦俊由于劳累过度而撒手人寰,在离世之前,孙邦俊殷殷叮嘱孙保杰,希望孙保杰能够将小门野郎当成自己的叔叔一样看待,最好能够帮助小门野郎来寻找亲人,早日回国。
孙保杰虽然因为入学的事情对小门野郎心存怨恨,但是这是父亲临终前最大的心愿,于是孙保杰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在此后的日子里,孙保杰尽心尽力照顾着小门野郎的饮食起居,在1972年以后,中日关系开始缓和,孙保杰也正是开始帮助小门野郎来寻找亲人。
首先孙保杰将小门野郎的事情上报给有关部门,但是迟迟没有回应。孙保杰不仅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帮助小门野郎寻找亲人的决心。他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购买邮票上面,光上报情况的信件加起来就有厚厚一叠。
在1991年,日本派出了访华团来访问中国,孙保杰也带上小门野郎千里迢迢赶来寻求日本访华团的帮助,经过几番波折,小门野郎的身份也得以确定,原来他的真实名字叫做石田东四郎。
在参战之前本来是一个大学生,受到日本政府的煽动才来参军,本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来帮助中国人民脱离“苦难”,谁知道在来到战场之后才发现了不对劲,曾经他也想用行动阻止同伴对中国人民的残杀,后面发现无济于事。也正是因为石田东四郎之前的行为,再加上他又身负重伤。在日军撤离中国的时候,石田东四郎是第一批被抛弃的。
在石田东四郎回乡之后,他不仅拿出了十五万人民币来帮助孙保杰,更是主动向媒体讲述了孙邦俊一家人的义举。后来这位日本伤兵的家乡以他的名义筹集了善款,用来在中日两国创办友好学校,与此同时还向孙邦俊的家乡捐赠了六百万日元,作为回报。直到后来,石田东四郎依然与孙保杰一家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