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配偶免费医疗的新闻发酵和解读有好几天了。因为这是普惠的福利,并且是几乎每个军人都能或多或少享受到的福利,普遍的都是叫好声,其中甚至不乏“真正的尊崇”、“小姐姐求介绍兵哥哥”、“军嫂叫某军官不要再转业”等惊人之言。
隔壁办公室的马干事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似乎这个通知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似的,风雨不动安如山。
刘干事很好奇地问他,马干事的回答是三个反问:
第一,你服役期间,你的配偶有几次机会需要到医院去的,或者说有多少机会享受免费医疗的呢?
第二,你和小孩看病的时候,有几次放心到体系医疗去看的?
第三,哪次我们这些没关系、没职务的人员到体系医院看病,能体会到尊崇的?
马干事的话如同好几盆冷水同时泼到大家的身上,很多同志顿时不再热血沸腾了。用不上的、没效果的、不好用的福利和待遇,说得再好,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实惠。
据此,某部人员向驻地医院和相关部门提出了落实《规定》的系列建议,主要诉求集中体现在“三盼”上,也就是三个希望吧。
第一个希望,希望政策能公平合理地落实到每个军人身上
很早很早以前,古人就说过了,治国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
前段时间单位公寓房分配,马干事和刘干事就好好体会了一把。单位清出了一批接龙房,马干事和刘干事都有机会,并且也都在名单里面了。
选房之前,单位出台了新的规定,技术军官按同等级别选房,并且驻地的某军事院校和军医院的军官也同样参与选房。结果就是,刘干事和马干事都落选了。
而与他们同等级别的张助理,因为是在另一个单位,而另一个单位领导没有同意将本单位的接龙房拿出来统配,结果张助理分到了房子。
结果是,马干事和刘干事被家属们痛骂没有本事,马干事和刘干事一起痛骂单位领导没有担当,而他们的住房问题,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了。
分析军人关于福利和待遇保障的呼声,有个明显的特点:驻城区部队和大机关更重视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艰苦边远地区更加注重张公子。
理由很简单,贵的房子、好的房子、优质的教学资源都在大城市,而且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大家当然要政策了。反之,地处偏远、基层地区的,再好的政策,没有相应的资源,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实实在在多拿点钱。
新政以下的福利待遇和各类保障,可以看出领导和机关提高军人职业尊崇的诚意,只希望能再进一步,打通最后一公里,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第二个希望,希望体系医院的常见病医疗水平能有大的提高
马干事问了刘干事一个问题:你知道全世界所有人的头发数相乘,最后的得数是多少吗?刘干事摸着浓密的头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刘干事的儿子却很快就给出了答案,答案是“0”。因为只要有一个乘数是0,最终的答案一定是0。
很多福利待遇也是一样的,从政策到资源到能享受的程度,哪一个太差了,最终的结果都相当于没有。
部队医院都是好医院,很多在骨科、眼科、烧伤科、外科等等战伤有关的救治方面,都有走在当地前列。部队是要打仗的,部队医院以战伤救治为主是理所当然的。
其他方面的常见病治疗,有些医院采取的是全员引入民办医院的方法,“莆田系”医院的成长,和某些军医院的综合化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
不可否认,在这种机制之下,一些体系医院的综合性医疗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处于江湖医生或者糊弄人的状态。反正,马干事和刘干事小孩生病的时候,往往都是宁可打车到驻地儿童医院看,也不放心在体系医院看的。
第三个希望,希望免费办理和医疗保障更加的顺畅有尊严
刘干事和马干事曾经很认真地研究过“嗟来之食”的问题,结论主要有三点:
一点是真正的贫者,总体上还是能接受嗟来之食的,这也是为什么天灾之年,会有易子相食等情况出现,也是为什么管仲会说“仓禀实而后知礼节”的原因。
另一点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大部分人是接受不了“嗟来”的态度的,这也是为什么“吃饱了撑的”之后,大街上反而出现很多吵架、帮闲的原因。
还一点,对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人来说,“之食”的同时给予“嗟来”,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这也是为什么90后走上职场之后,原有的职场圧迫基本上难以再进行。
正是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刘干事、马干事对于家属宁可花钱到地方医院去看小病,也不愿意到体系医院去审核军免、去看眼色表示了理解。
当然了,如果需要花的钱达到了可能直接影响温饱的程度,大家对于程序的繁杂和医生、护士的白眼承受能力也就能高一点了。
鲁迅先生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希望这个希望也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