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新球迷难以相信的一件事是,中国男篮征战世界大赛的教练组很长时间以来只有两个人。1994年创下男篮在世锦赛/世界杯上最好成绩的黄金一代,主教练是蒋兴权,助理教练是宫鲁鸣。
哈里斯力助中国男篮引入体能教练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国男篮的教练组始终保持在2-4人的规模内,在助理教练之外最多增加一名队医。直到2004年,中国篮协第一次面向国际社会招募外籍教练,两位外籍教练哈里斯、尤纳斯将欧美先进的理念带到国内,才有了教练组历史上的首次扩编。哈里斯德高望重,自然是高坐主教练,尤纳斯在哈里斯因故不能带队的时候任执行教练代行主教练职责,后期哈里斯归队后算是首席助理教练;“疯狂科学家”老尼尔森之子小尼尔森因为事务繁忙,担任球队顾问,也帮助国家队寻找欧美篮坛的资源;在小尼尔森的帮助下,拥有多年NBA执教经验的美国人埃尔成为了中国男篮史上首任专职体能教练;拥有出色单打技术的达拉斯小牛队(独行侠)名宿罗兰多·布莱克曼作为技术教练;阿的江、闵鹿蕾联袂出任中方助理教练;夏松、徐济成担任翻译。
到了2008年,中国男篮教练组的人数到达了一个小的高峰,在那届奥运会上,中国男篮配备了主教练尤纳斯,助理教练小尼尔森、郭士强、巩晓彬、孙军,体能教练法尔松,球探蒂杰,除此之外还有队医、翻译各两人。
2004年至2008年期间是中国男篮教练组人数出现变化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正式引入专职体能教练成为教练组最大的变化。因为专职体能教练的出现,使得我们第一次认识到系统、科学的进行体能力量训练的必要性与优点,从此“体能教练”岗位作为篮球队伍教练组的标配而保留下来,并自上而下推广到各职业队伍、省市队伍与基层队伍。
不约而同,录像分析师悄然兴起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前后,随着姚明出资购买上海男篮以及李春江、王非等名帅的学成归来,专职录像分析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范围。最初国内对这一岗位并不了解,直到哈里斯进入中国,才让人们对录像分析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在2004年之后的若干年,中国男篮的录像剪辑、分析都是一个兼职岗位,因为和主教练能够直接沟通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翻译就成为了兼职录像剪辑的不二人选,后来又慢慢被赋予了录像分析的职责,前中国男篮翻译郑诚就是从兼职录像剪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度跻身CBA助理教练之职,堪称华丽转身。
郑诚为尤纳斯担任翻译
中国篮球历史上第一套录像剪辑设备是在哈里斯的要求下,篮协委托耐克公司从澳大利亚采买回来的,当时的价格是数万美元。这套设备由两台录像机组成,一台播放、一台录制,操作繁琐。在2007年,先后赴美考察与学习的广东宏远总经理、主教练刘宏疆与李春江不约而同的看好了这套设备,通过联系郑诚得到了一套同样的设备,并且培养了可能是国内首个专职录像分析师庞启蒙。随后,王非在广厦、姚明在上海都引进了录像分析人员,一时间在国内刮起了一阵录像分析热潮。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男篮教练组也开始了第二次扩编,在2010年邓华德就任后的集训通知上,教练组第一次出现了“技术支持”的岗位。技术支持也就是录像分析人员,也有人称其为技术分析、视频分析、技术编辑人员等,本质上干的活都是从视频资料中剪辑出对手或自身的典型片段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报送主教练,帮助主教练决策的工作。当时国家队的录像分析师是来自上海男篮的单正灏,他自幼赴美,又热爱篮球,是中国第一批专职录像分析师之一,后来还曾短暂兼任过男篮的翻译。
教练组第二阶段的扩编在2015年前后达到了一个小高潮,随着亚锦赛上中国男篮的全胜夺冠,背后的5人技术分析团队开始被大众熟知。篮协自2013年开设的视频分析师培训班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录像分析人才,自那之后,这一岗位正式在中国开花结果,遍及大部分的职业队与大小国字号球队。
在这一阶段(2010年-2016年),专职录像分析师正式作为独立工种进入男篮教练组,人数也经历了从少至多(从1人到5人)的进化过程。要注意的是,虽然录像分析师的人数有了增长,但是应该认识到其中3人都是临时抽调性质,负责拍摄与剪辑,真正的分析人员只有回浦中学名帅冯利正与东莞篮校的高博两人,在分析工作的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2人甚至5人的规模都是捉襟见肘。还应该认识到的一点是,该职位依旧与国际一流水准存在较大差距,欧美强队在21世纪初就已经大规模应用录像分析技术,而国家男篮直到2010年前后才第一次出现专职人员,2015年才出现引起较大反响的报道、开始被外界关注。
2015年男篮亚锦赛夺冠的幕后功臣
除此之外,在第二阶段,中国男篮教练组在助理教练的分工上也开始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以2015年男篮教练组为例,胡雪峰负责外线的技术训练,吴庆龙负责锋线,李楠负责内线,雅尼斯负责战术与构筑防守体系。
粮草先行,保障团队越发完善2017年至今,以姚明的走马上任为标志,男篮教练组开始进化、扩编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男篮的教练组保障团队开始逐步完善。在2017年中国男篮(蓝队)的教练组中,时隔十余年,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专职技术教练的岗位,由美国人贾洛德·约翰逊出任。在2018年的名单上,我们看到了“干事”一职;2019年又新增了“装备管理”与“球队管理”。在有些俱乐部,这些岗位称为“队务”或“球队经理”,一些相对落后的俱乐部则由领队、副领队代为完成。
这些工作都大同小异,负责的都是交通、订餐、住宿、协调等事务,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能为运动员最大化的争取休息或训练时间,在飞机晚点、恶劣天气、突发事件等不可抗条件下就更为重要。
目前已知最早引入类似岗位的俱乐部应该是2010年的上海男篮,因为姚明的关系上海男篮将大部分NBA的保障团队岗位引入国内,最早设置了球队管理一职。但是之后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直到近年才重回大众视线。可以预见在未来,这一岗位将做长期保留,并且愈发专业、细致。
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教练组将康复训练的工作从队医、体能教练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了“康复训练师”一职,专行康复治疗、训练。
除此之外,“新闻官”一职首次出现,负责媒体工作,但是由于与教练组工作联系的不十分紧密,就不展开详述。
那些带给我们的启示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男篮的教练组在过去十余年的进化中,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年轻化的特点,岗位设置越来越专业,涉及方面越来越细,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同时自上而下的推动了国内相同岗位的进步,最初的一批体能教练与录像分析师成为了中流砥柱,培育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新生力量。
但是同时要认识到,与NBA的专业教练保障团队相比,无论是中国男篮还是俱乐部队伍,都在岗位设置、专业分工上存在较大差距。以本赛季势头正旺的洛杉矶快船为例,与教练工作相关的教练组有数十人之多,根据工作内容分为教练、球探、技术分析、录像协调、体能与健康5个小组,每组有4-14人不等。
教练组(狭义,注意与广义教练组区分)有主教练一人,负责不同工作的助理教练7人,球员发展教练主管1人,球员发展教练助理1人,事务协调1人。球探组则是最庞大的一个小组,有4个主管分别负责大学球员、职业球员、国际球员与比赛、职业比赛,在他们之下有助理球探、地区球探、分析员等岗位,资深球探1人、球探事务协调。中国男篮虽然曾经短期聘用过球探负责情报收集,但是更多的是一个临时性质的岗位。在技术分析领域,NBA球队将录像拍摄、剪辑、分析工作全部拆分给专人,如同一条工厂流水线,从拍摄、挑选、剪辑到初步分析、深度分析再到技术分析、数据分析,形成的最终报告详尽细致、一目了然。在体能与健康小组,球队则将岗位划分成了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力量训练、伤病预防四部分,尽最大可能保证球员身体的健康。
2019年男篮世界杯,除去老生常谈的问题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男篮暴露出缺乏高水平教练组的使用经验,对于一支岗位繁多的教练组应如何构成、如何协调、如何分工、如何合作还没有掌握真正的门道,我们期待中国男篮教练组的第四次进化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