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月初,意大利开始率先封城。
经过几天的居家隔离,充满艺术细胞的意大利人纷纷走入自家阳台,在这个不能出门的特殊时期,人们开始在自家阳台里通过演奏音乐来相互鼓励。这其中有一首歌,我想国人们听了以后,一定会觉得无比熟悉。
这首歌意大利语叫《Bella Ciao》,直译过来是《姑娘,再见》。
听名字不觉得熟悉是吗?如果你当时在新闻里仔细听过演奏,这旋律一定让你觉得:呀,原来是这首歌呀。
是不是好多人都会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是的,无论是对于老一辈的国人,还是八零、九零后的年轻朋友们来说,这首歌都是人们传唱了无数次的经典歌曲。在我们国家,人们把它翻译成《啊!朋友再见》。国人对这首歌曲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源自一部非常经典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
即使过了很多年以后,许多人再听这首歌依然心潮澎湃,我想这是因为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部老电影。这尘封已久的影片,来自一个已经走入历史的国家,来自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国家,来自一个一提起就会让人想起战争而唏嘘不已的国家——曾经,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南斯拉夫。
因为《桥》这部电影在中国的流行而导致许多人误以为这部影片的插曲《啊!朋友再见》是南斯拉夫的原创歌曲。其实不然,这首歌是意大利民歌。
它的本名叫《姑娘,再见》。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游击队员们离开故乡去和侵略者战斗的心情。欢快的旋律唱出了意大利人对家乡的热爱眷恋和面对侵略者时那无所畏惧的勇敢。
影片中负责炸毁桥的爆破专家扎瓦多尼就是意大利人,所以当他哼着这首意大利民歌出场时,不会让观众们觉得有半点违和。
当扎瓦多尼带着他的小助手班比诺欢快地哼着歌出场,兴奋地说要在战争结束后带着班比诺去意大利看看时,那有说有笑的生动画面仿佛在那一刻让观众们忘记了他们要去上战场的那份沉重和战争的残酷。
回到现在,我想意大利人民再次演奏起这首经典民歌,想必对居家隔离的人们有着很大的鼓舞。
让我们再把时间线倒退回几十年前,前南斯拉夫有一类电影叫做“游击队电影”。这类电影是介于严肃的战争片和娱乐的动作片之间。这类电影讲的故事,有一些是历史上的战例,故事符合当时官方历史叙事的态度,同时又要娱乐大众,所以观众在影片中能找到英雄的原型,而一些关于英雄的故事又会有一些小小的杜撰。
1969年,前南斯拉夫著名爱国导演哈依鲁丁·克尔瓦瓦兹拍摄了这部二战时期的抗战电影《桥》。三年后,这名导演又拍摄出了大名鼎鼎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哈依鲁丁·克尔瓦瓦兹导演非常擅长拍这类电影,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游击队电影”的典型。七十年代,我国先后引入这两部作品。
引入影片《桥》的时间是1977年,彼时国内人们的思想意识相对保守。本来意大利语Bella Ciao应该翻译成姑娘再见,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国的翻译人员就把这首热情的带有爱情色彩的歌曲翻译成了《啊!朋友再见》。就影片的内容来说,译者的再创作并不违和,反而更加深刻。
这首经典的插曲在电影中穿插着各种的变奏,时而像涓流欢快的小溪,时而像激情奔放的大河,时而委婉凄美,时而悲壮荣耀。当我再次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思绪仿佛回到了近半个世纪前,几乎全国人民都在看《桥》的那些激情岁月里。
片名为《桥》,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这座桥展开的,一切都是为了桥。
1944年春天,二战已经接近尾声,德军计划从希腊经过黑山境内撤退回国,为了能够完成撤退,德军一定要保住桥,因为这座桥是他们撤退回国的必经之路。而与此同时,以“老虎”为代表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员被派去炸毁这座桥,因为这样就能完全阻断德军的退路,有利于游击队转守为攻。
这座桥位于黑山境内北部的塔拉河谷地区,横跨塔拉河,地处险峻。对游击队来说,要赶在德军撤退的时间前去炸毁这座又高又险的桥,可谓任务极其艰巨。
沉稳果敢的代号为“老虎”的游击队长,带领着一群帅气英勇的热血青年,去完成炸桥的艰巨任务。热情幽默的爆破专家扎瓦多尼、活泼天真小助手的班比诺、沉默寡言的飞刀战士狄希……游击队员一个个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
为了成功地炸毁这座桥,游击队员们找到了桥的设计者,他们想让设计这座桥的工程师告诉他们这座桥的结构,从而知道在哪个位置安放炸药能够成功地炸毁这座桥。
这时,导演的高明之处显示出来了。
队长“老虎”在接到任务时,深知这项任务的艰难,他对上司的反应完全出乎当时国人的意料。人们印象中,英雄主角在接受上级派出的任务后,第一反应通常都会说:保证完成任务!坚决完成任务!
可是,“老虎”的反应非常真实,他说这么短的时间别说炸毁这座桥,就连能不能到达那座桥都不好说,这个简单的反应就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任务的艰难,胜过万语千言。
在和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碰头后,游击队开始去寻找工程师,感觉整部片子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充满了对人性的描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出发点。
班比诺,工程师,萨瓦多尼,这些角色都是活生生的、立体的,抗战绝不是他们生活的唯一。
小助手班比诺梦想着去意大利旅行,要是再幸运地遇见个漂亮姑娘,那就更好了。爆破专家萨瓦多尼开朗乐观,并对自己的爆炸技术引以为荣,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调侃工程师说我炸的桥可比你建的桥多。
最立体的角色是工程师。工程师热爱自己的事业,视桥为一件艺术品,是自己多年心血的结晶,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最初游击队员从盖世太保的手中将工程师救下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游击队员们想让他炸毁自己设计的桥,所以在知道真相之后,他死也不肯炸桥。当德军追踪他们走过一片沼泽时,工程师趁乱逃走了。
游击队员发现少了一人之后,不顾一切危险选择折回来寻找工程师。一片枪林弹雨下,和德军对抗的小助手班比诺的枪没了子弹。
为了防止班比诺被敌人活捉,扎瓦多尼忍痛向班比诺的方向抛去了炸药。德军被炸死了,倒在了沼泽中,和他们一起倒下的还有那个哼着歌的快乐的小伙子,他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