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范畴内,有一种武器叫做“空爆弹”。
所谓“空爆弹”即指在炮弹的弹丸内加装一个时间电子引信以定向、定点、定时地对炮弹实现爆炸控制。
当今的“空爆弹”,多是集现代高科技军工于一身的产物,多用来拦截空中导弹或杀伤空中伞兵,也叫做“榴霰弹”。
然而,最早期的“空爆弹”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我军战士运用得出神入化。
其中战斗英雄蔡兴海更是仅带着8名战士便利用“空爆”技术,打退了敌人的七次冲锋,实现了以轻伤3人杀敌400余人这样的伟大胜利。
莫非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就掌握了“空爆弹”技术?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此“空爆弹”非彼“空爆弹”,而是我军的手榴弹与手雷。
那么蔡兴海到底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利用手榴弹打出“空爆弹”对敌实现大规模杀伤的呢?就连当时的美军都一度认为我军掌握着高科技武器,围绕这位英雄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篇文章,笔者将聚焦于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蔡兴海,为大家再讲述一段红色传奇故事。
蔡兴海,陕西咸阳泾阳县人,生于1931年5月。
关中人性格彪悍,桀骜不驯,在自古以来的军事战斗中往往能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势,蔡兴海在1949年12月参军后便很好地发扬了这一特点。
他在战场上十分骁勇顽强,屡立战功,尤其是在1952年报名参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作战时,作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九一团八连四班副班长的蔡兴海,更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以手榴弹“打空爆”的打法,在战场上大杀四方,以仅有9人的兵力,对敌造成了大量杀伤,守住了597.9高地。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1952年10月,敌联合国军已经认识到了其在战争中的颓势,于是开始把战略重心往高地战转移。
10月14日,联合国军出兵6万余人,浩浩荡荡地向597.9和537.7高地袭来,上甘岭战役在两个高地之间一触即发。
597.9高地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由东北与西北两条山梁组成,远看起来就是三角形山脉。
在597.9高地上,左右各分布着共12个阵地,我军在这里仅驻扎着两个连的战士,呈V字型展开。
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战况空前惨烈,敌人前后调集了共6万余人,大炮170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这里发起进攻。
平均每秒钟,便有6颗炮弹落下,就只是为了争夺我方两个连驻守的一块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高地。
战斗打到11月2日晚上,蔡兴海所在的志愿军31师91团8连4班9名战士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赶到597.9高地最前沿的9号阵地驻守一个昼夜。
当时刚接到这个命令的蔡兴海等9人就已经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因为9号阵地的驻守战绝不轻松,它位于所有高地的最前沿,首当其冲地抵挡着敌人最猛烈的进攻。
对敌人来说,只有拿下9号高地,才能算作是进入了高地争夺战的阶梯。因此敌人对这个地方的攻势是最猛烈,最疯狂的。
而于我军来说,9号高地之后,便意味着我军居高临下据险而守的优势彻底丧失。面对敌众我寡与武装到牙齿里的敌人,9号阵地一丢,后面的阵地也必将丢失。因此,我军战士必须像钉子一样,扎死在9号阵地的山头里才行。
当时4班的战士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比敌人的炮弹多扎深一尺!
等到蔡兴海等人赶到9号阵地时,战况果然如所有人判断的那样,在这个小小的山头,敌人的炮弹就像下饺子一样不计成本地倾泻而来,硬生生把整个山头都削低了2米。
原本坚硬的岩石与山麓沟壑,早已经被炮弹碾压成粉尘一片。战士们的腿,都已经被尘土掩埋得尺高,尘土更像刚起锅的炒面一样,泛着热气冒着浓浓的硝烟,一把抔起,尽是扎手的炮弹弹片。
即使敌人的攻势如此,我军仍旧死死地驻扎在阵地上,岿然不动,打退了敌人一遍又一遍猛烈的冲锋。
4班抵达阵地后,便各就各位,战斗一经打响,蔡兴海等人就感受到了敌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排山倒海般的攻势。
天上敌人的飞机不停地盘旋,炸弹一颗又一颗地在头顶倾泻。高地下则是敌人大炮与坦克的远程吊射轰炸。等到两轮轰炸过后,便是敌人如潮水般蜂拥而上的攻势。
然而,9号阵地的位置注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的,加上蔡兴海等人配合默契,作战得当,愣是打退了敌人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此时,一面是我方誓死坚守,寸土不让。另一面敌人更加不死心,援兵就像永无止境一样,一茬又一茬冲着往上冒。
敌人的兵力远胜于我们,且火力凶猛,动辄又有地面与空中炮火支援,而我军虽据险而守,但梯次配置有限,武器落后,弹药运输更是困难,因此必须与敌人打拉锯战、消耗战与持久战。
我们的武器是步枪、机枪、重机枪和手榴弹,这些相对于敌人的坦克、飞机大炮来说,都是轻武器。
因此,要想实现最后战争的胜利,我们必须充分地挖掘轻武器的价值,实现对敌的最大杀伤。人家是地主老财,我们是贫农。贫农硬是要和地主斗财富,自然是拼不过的。因此不能蛮干,只能智取。
那么面对敌人如此密集的轰炸,战士们到底该如何生存下来又如何智取呢?
原来早在敌人来袭之前,我军就已经做好了打大仗打艰苦仗的准备。硬扛扛不过,但地道战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因此我军依据山势在山头修建了很多战壕不说,更掘地丈深地修建了大量纵横交错的地道与防空洞。
白天敌人的飞机大炮进行轰炸的时候,我军便躲入地道与防空洞暂避锋芒。等到敌人炮火停止准备进攻时,我军又从四通八达的地道里出来各就各位地组织战斗。
面对如此多敌人成片成片地袭来,蔡兴海也是陆续在作战中找到了尽可能大量毙敌的技巧。
当时我军投掷的炸弹主要有手榴弹与手雷两种。
手榴弹有把,适合远程作战,但威力较小。
而手雷整个就是一铁地瓜,因此较重,威力也较大,因此适合短距离且敌人密集处作战。
在投掷炸弹上,蔡兴海可谓是疯狂研究手榴弹和手雷的各种特性,找到了其杀伤技巧。
他充分地利用手榴弹与手雷的特性,当敌人距离较远人员稀疏时,则用手榴弹招呼,当敌人较近人员较密集时,则用手雷招呼。而且在战略上亦颇有章法,先打近的,再打远的。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在充分发掘炸弹的威力与效用时,蔡兴海又研究出了杀手锏,那就是“打空爆”。
一般来说,当时的炸弹拉去引信之后有5到7秒的时间才爆炸,而所谓“打空爆”既炸弹拉去引信之后,延迟数秒之后再扔出,利用对引爆时机妙至毫颠的控制在空中实现爆炸、实现杀敌效果。
相信看到这里,许多读者小时候肯定也这样玩过爆竹。
然而这与玩爆竹可不一样,这个打法,无异于和阎王爷过招,是极其危险的,对战士的作战经验、能力乃至心理素质要求都极高。
丢得太早了,实现不了既定效果不说,还有可能被敌人丢回来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而丢得太晚了,则分分钟把自己给交代了。
要丢得不早不晚,刚刚好在敌人的头顶爆炸,还不能落地爆炸,因为在其头顶才更具杀伤力,如此看来,这简直是一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艺术。
众所周知,炸弹爆炸对人进行杀伤,其爆炸所产生的震荡与冲击波对人造成伤害是一方面,但大多是不致命的。最致命的还是由其爆炸向四面八方射出的弹片。弹片裹挟着爆炸所赋予的动能,足以将人体打成肉泥。
而面对炸弹,并非毫无办法应对。比如面对飞机大炮的轰炸,首先是找弹坑,因为从概率学上来说炸弹落在同一个位置的机率是最小的。其次是趴下卧倒。
为什么要卧倒呢?
因为炸弹爆炸以后,它的弹片只会大概率往空中激射,而不是沿着地面水平激射。因此只要不是被炸弹命中,卧倒往往能够保命。
蔡兴海利用手榴弹与手雷打出的“空爆弹”对敌实现杀伤,正是反向利用了这个原理。
当炸弹抵达敌人头顶时,突然爆炸,那么也就意味着无论你卧倒不卧倒都作用不大了。因为在其爆炸范围之内,弹片几乎是可实现向下饱和覆盖的,并且极大概率优先击中头部,那么等待敌人的便唯有死路一条,避无可避。
最终4班的战士在蔡兴海的带领下,充分地利用“打空爆”技术,顽强地打退了敌人连排级以上的冲锋共7次,仅用3人轻伤的微小代价,便打出了毙敌400多人的伟大战绩。
整个上甘岭战役,敌我在此地投入了共10万余人的兵力,战斗整整打了43天,直到1952年11月25日才以我军全面守住阵地而宣告结束。
整个战役期间,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
据战后数据分析,单单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方面就伤亡9000余人,而我军则付出了伤亡1.1万人的惨重代价。
尽管如此,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这样的战绩,已经是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了。
9人歼敌400余人,以少胜多,战役结束,蔡兴海的大名威震三军。
尤其是消息传回国内,《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均对其英雄事迹进行过报道,全国全军掀起了向战斗英雄蔡兴海学习的热潮。
无数青年学生都把他当做偶像,就连小孩子过家家都为抢不到“蔡兴海”这个角色而争吵不休。
此次战役之后,为了鼓励三军,宣传先进战斗事迹。蔡兴海等人又先后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与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切接见。
1953年3月,蔡兴海响应党的号召,正式入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从入党之后,他便下定决心,一辈子跟党走!
1953年6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给蔡兴海荣记特等功,授予其二级英雄称号。在立功命令上,蔡兴海的名字与黄继光、邱少云并列在一起,成为共和国为数不多幸存的特等功英雄。
了解共和国历史的读者自然知道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这几个名字于我共和国的意义。
同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还授予蔡兴海“一级国旗勋章”。
朝鲜战争胜利结束之后,蔡兴海又充分发挥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的精神,不仅自告奋勇地申请到最困难的西藏去工作,还一干就是17年,在这段时间,他又参加了西藏的平叛战斗,且战绩突出,屡立军功。
后来,蔡兴海又参加了中印自卫反击战。
面对人们询问他不怕苦,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来源于哪里,蔡兴海总是说:“既然大家都认为我是战斗英雄,那么我就应该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我要用一辈子去坚守上甘岭精神高地!”
纵观蔡兴海的军旅生涯,31年以来都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做党最英勇无畏的战士。31年间先后立功十多次,五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表彰。
他是我党、我军中为数不多的职级较低却有影响有地位的军人。
1981年10月,蔡兴海脱下军装,结束了31年的军旅生涯,回到家乡咸阳参加工作。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的“战斗”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新的战斗却在这位共和国战士的心里悄然打响。
蔡兴海当时被分配到了咸阳地区木材公司担任党总支书记。
上个世纪,木材生意还是极其利好的。那时候现代摩登的家具不多,比如座椅、沙发乃至房子等,很多都需要木材。因此作为国企木材公司的负责人,很多人听说蔡兴海就职后,都想方设法地想要和他套近乎捞点好处。
然而,蔡兴海还未就职,觉悟就无比地高,他对当时奉行的收礼办事等官场风的认识也无比清楚,因此新官上任他就给自己约法三章:
一、把好政治关。
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誓与一切奢侈与不良作风划开界限。
二、把好享乐关。
以前毛主席说“我们不能做李自成”,后来还是出现了像刘青山与张子善这样的巨贪大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蔡兴海从始至终以此为戒高度警惕。当时他的级别不低,公司给他配了专车。可是他一直坚持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家人从来没有沾过他的光不说,他自己不到万不得已都不坐车。
三、把好家庭关。
为了防止亲朋好友从这里这里走后门捞好处,他几乎把所有人都骂了一遍,也得罪了一遍。
总之就是既要做到严于律人,更要做到严于律己。
这说起来三言两语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丝毫不亚于一场战斗。他很清楚,在腐败风面前,动辄便是兵败如山倒。
1984年9月,蔡兴海又调任咸阳市机电设备公司。调任的当年他就克服困难,大胆创新,当月便实现了公司利润年递增30%以上。
1985年11月,蔡兴海的一个大挑战悄然来袭。
当时机电公司准备建一座营业大楼,闻讯而来的一个老部下,当即就兴冲冲地赶来向其表示,如果让其所在的建筑公司承包该工程,将承诺送其一台彩电和4000元作为劳务费。
这是妥妥的贪污受贿!
因此蔡兴海还未听其说完便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老部下没想到他如此不顾情面,只能气鼓鼓地走了。
就在老部下刚走没几天,自己的哥哥又来了,原来还是盯上了“营业楼”这个活。很显然,他是自己的老部下派来说服自己的。大哥兜了半圈,最终终于开门见山地说道:“你还是让老乡接下这个活儿算了,于大家都好!”
蔡兴海一听,当即皱起了眉头,他掀起了自己的衣服,指着自己身上的伤疤对大哥说:“大哥,你兄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呀,对不起,我不能干辜负党和战友对我的信任。”
蔡兴海的一生就是这样尽职尽责,大公无私,直到1992年光荣退休。
退休之后的蔡兴海又响应组织的号召,经常到附近的学校给孩子们讲共和国的百年兴衰史,讲包括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内的每一场战斗,讲战士们的精神,讲他们是如何为后辈奋斗出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的。
他的家里的办公桌上,一张《上甘岭战役战略布局图》一直都在那里陈放着,晚年的蔡兴海经常一个人静静地用放大镜看着,一遍又一遍地体验着往日的战场铁血。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一生都是党的战士,跟党指挥走,这就是战斗英雄蔡兴海。
编者简介:
我叫宋小乐,一位90后奶爸,普通家庭出身,专职写作5年,靠自媒体写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现在已经月入过万,还与多家新媒体公司有合作。
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实现财务自由,可以微信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今日人物志】,一起探讨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