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0日晚,与往常一样,杨宇霆前往老虎厅与少帅张学良商议下午没有谈妥的政事,这本是一次很正常的政务汇报,杨宇霆也未放在心上,毕竟他如今尚是奉系军阀中屈指可数的人物,可称得上是两朝元老的他,连张学良都要避其锋芒。
但杨宇霆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个以往对他言听计从的少帅,今天却会要了他的性命。
一、提议改革
1885年,杨宇霆在辽宁法库县出生,自幼好学的他未满二十岁即考中秀才,可惜赶上了清廷废除科举制度,杨宇霆的仕途看上去戛然而止。
既然文路已断,恰逢乱世之下,不如投笔从戎!杨宇霆决定赴日学习。
学成归国,杨宇霆回到老家步入军界,投效大帅张作霖,张作霖也因为其出谋划策屡立功绩,对他十分器重。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系遭到失败。杨宇霆向张作霖尖锐地指出奉军军事素质低下、训练草率、装备落后的弱点,并向张作霖提出改革奉军的建议。张作霖也深有同感,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对奉军进行全面整合。
首先便是整训旧军的问题。
1927年7月,奉军正式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由孙烈臣主导,张作相、姜登选为副,开始整编奉军。
原来的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编制混乱,容易造成军令不齐,在战场上无法做到令行禁止。对此,杨宇霆建议整理处核实部队人数,严禁吃空饷,全军实行师旅建制,多余士兵全部裁撤或充入游击队中,也归师旅一级调遣。
在整编军制的同时,建立两个新军模范旅,旨在为全军改革提供样板,杨宇霆成为其中一支新军的主帅,另一支则由张学良负责。这两支新军可以说让奉军花了血本,相较于其他部队,这两个旅装备精良火力强劲,甚至连基层军官和士兵都是从各部队层层选拔而来。
这样的新军建立大大提升了全军士气。
同时,杨宇霆建议改革人才选用制度,改变以往的推荐制,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军政人才。这使得大量的海外留学人才被引进奉军。如与杨宇霆同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炮兵专家韩麟春,便是在此时被招揽为奉军兵工厂总办。
经过整训,奉军几乎鸟枪换炮,一改往日旧军队庸将弱兵之面貌,虽然人数较之以前减少,但战斗力却得到大大提升。
在整训陆军的过程中,杨宇霆还向张作霖建议创建海军空军,形成近代化的军事体系。第一次直奉战争就是因为直系所辖海军切断了奉军退路让奉军失败,建立海军对于奉系来说是当务之急。
在杨宇霆的主持下,奉军成立东北航警处,以沈鸿烈为处长,购置改造舰船27艘,总排水量达到33200吨,形成了海军的强大战斗力。1922年,奉军成立东北军航空处,设立安航空学校,由张学良主持,下辖五个航空队,飞机300架。
可以说正是杨宇霆一手推动了奉军的近代化改革。
二、派系之争
张作霖草莽出身,与一杆老弟兄摸爬滚打创下东北基业,但随着势力的扩大,吸收精兵强将是不可避免的做法,新人的加入确实为奉系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新人的观点、思维、和作战行政理念与老人们难免不和。
老人们包括与张作霖共同创业的绿林兄弟,如张作相、孙烈臣、汤玉麟、吴俊升等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奉军的核心领导层。但同时他们的缺点也都惊人的相似,文化水平低,出身差,作战理念尚在传统的马步军作战阶段。
新人则主要为杨宇霆、张学良、韩麟春、郭松龄等人,他们要么出国留学,要么在国内接受过良好教育,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和作战理念,在推动奉军改革后,也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军政权力,但与老派相比尚显不足。
在奉军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杨宇霆大量提拔重用新人,毕竟他们接受过近代化的军事教育,能够很快接受杨宇霆的改革理念并加以执行,尤其是杨宇霆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都在杨宇霆的提拔之下,逐步进入奉军领导层。
以往的北洋军阀也会任用这种留学人才,但只是任命为幕僚,以备咨询,不给实权。但像奉军这般直接掌权的,确实是独一份。而身为跟随张作霖最早的新人杨宇霆,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派、也就是士官派的领导人物。
在新派之内,也有派系划分,与杨宇霆以及他的士官派同学们相比,张学良和郭松龄等是从北京陆军大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人,他们组成了陆大派,张学良虽非两校毕业,但与郭松龄有师徒之谊。
当时奉军的主要战力均集结于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和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手中,两人都是当时人杰,却又都专横独断,可以说水火不容,虽说有张学良从中调解,但毕竟难免对郭松龄有所偏向。
杨宇霆与郭松龄本是旧识,均供职于奉军参谋部,但因为性格和其它原因,杨郭二人处处不和,郭松龄甚至一度负气出走,南下广州,张学良也因此对杨宇霆心生不满。奉军改革的过程中,两人矛盾进一步激化,杨宇霆利用职权之便,处处掣肘郭松龄。
三、平叛东北
其实两人不仅仅是意气之争,两人的思想和政治倾向也存有很大差异。
奉军内部,根据政治倾向,可以分为文治派和武功派。
当时被称为东北第一流人才的王永江协助张作霖改善东北财政,但张作霖却将其作为战争资本,但王永江主张文治,息兵罢战,是坚定的文治派。
与王永江相似,郭松龄也是个反对战争的人物。
郭松龄早年曾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受到过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据说郭松龄曾经言明自己之所以投身于奉系军阀,是为了掌握一方权力,积蓄势力,“以图根本改造”。此外在屡次奉系军阀的对外作战中,郭松龄战功卓著,却始终未得重用。
与王永江、郭松龄不同,杨宇霆是坚定的武功派。杨宇霆毕业于日本陆军学校,一身所长全在军事,无论是张作霖的对外作战也好还是扩张地盘也罢,少不了杨宇霆的军事能力,可以说只要奉系战斗一日,他杨宇霆的功劳就可以日涨一分。
张学良也曾经为郭松龄打抱不平,多次为其向父亲张作霖讨要封赏,但张作霖认为郭松龄挟功自傲,绝不松口,张作霖的坚决态度不禁让张学良怀疑,是否杨宇霆在从中作梗,连郭松龄自己都认为杨宇霆不仅祸乱东北,更是压制自己的罪魁祸首。
郭松龄的不满首先爆发。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率部七万通电全国,宣布起兵反奉,在其口号当中便直接指出要讨伐杨宇霆,俨然一副清君侧之景象。
郭松龄所部七万皆装备精良,加上国民革命军的支持,郭松龄一路势如破竹杀向奉天,也许是胜利来得太过容易,将郭松龄头脑冲昏,刚过山海关的郭松龄便踌躇满志,在连山大捷后更是觉得胜利在望。
此时杨宇霆摄于郭松龄口号,远遁大连避难,但在观望郭松龄所部行动后,他几番揣摩,决定回到奉天协助张作霖平叛。
由于郭松龄事起仓促,粮饷不足,再加上起兵盟友被冯玉祥拖住后反水,早先与日本人达成的协议也遭到背叛,郭松龄在巨流河被杨宇霆挡住,最终战败被杀。
实际上郭松龄战败之时曾向张学良写信求救,但这封求救信却被杨宇霆截获,为斩草除根,杨宇霆将书信焚毁,郭松龄求救无果,在押解途中就被处决。
四、杀身之祸
1928年6月4日凌晨,日本关东军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在此次事件中重伤身死,此时的东北彻底陷入权力之争。
此时有资格继承东北基业的有三人,除张学良外还有张作相、杨宇霆二人,张作相身为前辈,老实忠厚,对张作霖忠心耿耿,对张学良也有提携之恩,颇有照顾,自然支持张学良主持东北大局。
身为奉军元老的杨宇霆,就成为张学良最大的竞争对手。
此时日军为搅动东北局势,散出风声说杨宇霆与皇姑屯事件有关。杨宇霆为避免舆论困境,只得向张学良发誓效忠。
但来自口头上的效忠,张学良肯定是无法放心,杨宇霆趁张学良临时授权其掌管东北军务的时候,大肆收买张学良手下军将,想确保自己高枕无忧,这一切都被张学良看在眼里。
在张学良继承东北大权不久之后,杨宇霆也回到沈阳,但两人早有龃龉,加之政见不合,双方让矛盾进一步加深。
在南北和谈时期,与张学良拜过把子的张宗昌搅乱和谈,为确保和谈顺利进行,张学良命令杨宇霆出面平叛,但在击溃直鲁联军活捉张宗昌后,杨宇霆却说:“汉卿让我杀你,你快跑吧”,让张宗昌大为恼火,在逃脱后写信怒骂张学良,张学良接到信后才知道是杨宇霆从中挑拨。
在讨论东北易帜时,杨宇霆也一再反对,杨宇霆同意和谈,但坚决反对易帜,他认为蒋介石不过是个新军阀,革命统一在他手里不过是个幌子,若投靠蒋介石,无异于与虎谋皮。
在日常政务中,杨宇霆也凭借元老的身份多有僭越,大事小情,有很多都越过张学良擅自做主,对张学良明里暗里的暗示置若罔闻。
身为部下却居于自己之上,这让张学良如芒在背,再加上杨宇霆在东北的强劲实力,让张学良最终决定,对他痛下杀手。
在决定处决杨宇霆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张学良尚因惜才而犹豫不决,最终决定抛掷银圆,若正面向上三次,便杀掉杨宇霆。
张学良得到了三次正面在上,但又犯起了疑心,会不会是两面重量不同而导致的?
于是再抛三次,结果如前。
张学良遂下定决心在杨宇霆前来商讨政务时,命令卫士破门而入,将其就地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