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那个时候的新中国,正是需要努力建设的时期,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不少开国将军虽然离开了战场,但是他们也在接受着新的挑战,作为他们的儿女,也耳濡目染受到了父辈的熏陶,虽然未经历过战争,但是从父辈的故事中就能够体会到新中国的不易,也有不少人将建设伟大富强的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徐向前元帅的儿子徐小岩就是如此。
01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当时的国民党已然从优势转变为了劣势,战争的形势已经较为明朗了,两年后新中国的国旗将高高飘扬在天安门上空,出生在1947年的徐小岩也被寄予了厚望。作为红二代,他的父母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但是父母的身份并没有给徐小岩带来任何的好处,父母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
在徐小岩的印象中,在他小的时候父母都非常忙碌,但是他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一个优点,那就是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学习。徐小岩经常看见父亲深夜还在学习,他不由得对此产生了好奇,父亲告诉他这是在看科研书籍,虽然那个时候徐小岩已经懂事了,但是他还是有不解,为何父亲还要看这些书呢?
父亲告诉他,虽然现在不用打仗了,但是国家仍然有困难,还有很多难关需要克服,他必须努力学习来为国家做贡献。父亲这种学习的态度深深影响了徐小岩,也给他后来的求学之路埋下了种子。于是他开始跟随父亲的脚步,努力学习,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变化,却一再让他与梦想拉开了距离。
02
1968年,徐小岩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在部队期间,他也不忘父亲的嘱托,作为和平年代的中国军人,不仅要刻苦训练,更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的心中的科研梦更是一直在支持着他。终于机会来了,时年25岁的徐小岩因为在部队中表现优异,被推荐去工农兵学员,于是他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学习他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
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徐小岩决心要把过去落下的时间都追回来,科研学习的枯燥没有让徐小岩忍受不住,他反而甘之如饴。正是在清华学习的几年,徐小岩意识到在中国,计算机还属空缺,而国外已经领先了我们好多年,如何帮助中国将这段差距缩小呢?徐小岩想到可以去国外学习计算机知识,学成后再报效祖国。
于是在197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徐小岩又去加拿大深造了几年。当时国外给予徐小岩非常优厚的待遇,但是徐小岩始终不忘自己的报国梦。在回国之后就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来帮助研发中国第一代汉字计算机。
03
回国后,徐小岩就加入了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在国内开发微型计算机,徐小岩的团队是比较早的。那个时候国内的相关资料还比较匮乏,徐小岩和同事们尽可能地去收集所有能用到的资料,一起研究。
为了鼓励儿子,父亲徐向前写了一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送给儿子,徐小岩就将其挂在显眼的地方。那个时候为了寻找到可以参考的书刊,徐小岩每天蹬着自行车就这么走几公里去借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在一点一点的摸索中,他们研发出了第一代军用汉显计算机。这个成就来之不易,不仅倾注了徐小岩的心血,也是很多科研人员的希望。那个时候徐小岩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科研梦。
04
到了90年代,徐小岩就成为了总参通信部的部长,因为有着突出成就,在1994年的时候,徐小岩就成为了少将,05年的时候就晋升为中将。中年的徐小岩回顾起当初父母亲对他的谆谆教导也是感慨万千,这一刻他才算是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国家。
徐小岩将自己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优良传统也继续发扬在自己的家庭中,他的妻子也是十分的优秀,也是来自于军人家庭,徐小岩的岳父就是开国少将——王英高。有着相似的出生,夫妻俩却非常的低调,同徐小岩一样,徐小岩的妻子也十分的热爱学习,大学毕业以后,也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工作之中,后来还曾担任人大代表和政治常委等工作。优秀的人总是惺惺相惜。
即便是人到中年,徐小岩提起父亲的故事,还依然是如数家珍,他提起当初母亲黄杰为了反抗包办婚姻,毅然出走来到了武汉求学,父亲也从家乡前往广州投身革命,当初父母革命的起点都是在黄埔军校,父母之所以能走到一起,也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梦想着建立一个更好的中国。正是因为父母都有着坚韧的革命精神,才让徐小岩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所以即便生活给了他这么多的考验,他始终没有认输,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结语
徐小岩如今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特别是老一辈他们坚持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得影响着徐小岩,而严以律己的个人要求也潜移默化得影响了他,让徐小岩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没有放弃读书。
他从没有标榜自己红二代的身份,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父亲是徐向前而获得怎样的特殊待遇。正如父亲鼓励他的那样,徐小岩的心中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继承父亲的意志。
在徐小岩的心中,家国情怀很是浓重。如果没有像徐小岩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的艰苦付出,就不可能有现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没有现在我们享受到的便利幸福的生活,也没有反制的底气,这些都是那些在艰苦年代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的勋章。即便是当今社会,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只有继承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