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这几年好像没什么动静了,即使这阵子不断执行“拦阻”任务,但毕竟30多岁的“高龄”,飞行小时还剩多少,估计一下也能猜个大概。今天在评说IDF的时候,有人认为其性能大致和早期的歼-10相当,但赶不上后来的改进型,以及歼-15、歼-16这些,要墨林说,其实有点过于谨慎,要知道在当年墨林的小伙伴口中,IDF“必须”连歼-8Ⅱ都比不上,否则就没法愉快的吹牛二了。
所以虽然放在今天IDF只是个拿来练手的货,但在当年其实还是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那会儿要压制IDF,歼-6、歼-7多半是指望不上的,为数不多的歼-8和歼-8Ⅱ也够呛,“争气机”正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真正能压IDF一头的,只有为数更少的苏-27。这还只是一种飞机,如果把当时的F-16和稍后一点点的幻影2000加进来,苏-27的优势还要被进一步压缩。
然后今天再对比一下,真不知道这么多年,那边是怎么玩的,还有今后怎么玩下去。
IDF的计划始于1983年,设计初衷是替换F-5和F-104,湾仔一开始想买的是当时性能仅次于F-15的F-16,但当时美国一开始不卖,主推出口的是F-16/79和F-20两款,前者是把F-4的涡喷发动机装进F-16的机体,后者则是把F/A-18用的涡扇发动机塞进F-5E的机身,结果两个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特别是F-20,四架原型机先后摔了两架,国际订单一架没有。那买不到也就只有自己弄——所以说毕竟还是一家人,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自力更生的好传统都没丢。
自行研制喷气式战斗机虽然并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之前在生产F-5E的过程中,湾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飞机制造经验,后来还搞过AT-3喷气式教练机,也算是储备了一定的航空技术底子。说起来,IDF和三哥的LCA也差不多同时研制,总体水平应该与之相当,但设计、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时间都要远早于LCA,由此也可见湾仔那么多年并没有白忙活。IDF研制计划被称为“安翔计划”,内辖四个子计划,分别是空气动力和机体设计的“鹰扬计划”,发动机采购与试制的“云汉计划”,开发飞行控制和航空电子系统的“天雷计划”,最后是自行研制空对空导弹的“天剑计划”,整个研制计划最终耗费超过10亿美元,1989年5月28日完成首飞,研制共用了大约4年时间,客观来看进度还是比较快的,其开发过程的组织也比较成功。
当然这些也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在选择技术支持和提供方问题上,F-16的老娘家通用动力没少帮忙,所以IDF跟F-16长得很像也就不奇怪了,跟F-16一样采用翼身融合体,翼根前缘的大边条一直前伸至座舱两侧,但因为也买不到F-18上原装的F404发动机,只好采用2台单台加力推力只有4200公斤的TFE-1042-70发动机,对于正常起飞重量9.5吨的IDF来说有点小。同时双发又使机身截面积和零升阻力明显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大平飞速度、加速性、航程等指标。不过总体来说,比之前的F-5和F-104,IDF还是上了一个大台阶。虽然IDF的载油系数并不大、机内载油只有2100千克燃油,但考虑到当时主要面对的作战目标,航程短点似乎并不是不可以接受。
IDF的机载雷达是由 APG-67 改良而来的“金龙-53”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拥有15种操纵模式,包括8种空对空,7种空对地功能,具有超视距空战的能力,航电系统也较为先进,平显、多功能显示器等一应具体全,驾驶舱的布置也和F-16十分相似,采用侧置操纵杆,右侧是飞行姿态操纵杆,左侧是发动机推力控制杆,飞行员座椅“也是”可向后倾 30 度, 以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从这些方面看,IDF也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三代机了,当年IDF就号称是亚洲研制的第一种三代机,并非虚言。
IDF服役后也有一系列的性能提升计划,刚开始的目标主要是增强隐身性能,提高发动机推力,增大航程,提高其对地攻击能力。这些有一部分在后来也已经成为现实,像增强对地攻击能力,现在已经能发射一些激光制导炸弹了,但隐身性这些则无从谈起,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作为隐身飞机专门设计的,现在要往隐身的方向改,难度和工作量都不是一般的大,一个小岛上应该不具备那样的研发实力。即便能够在隐身方面做一些工作,最多只能是在机翼前缘等雷达反射强烈的区域敷设隐身涂料,但原本单垂尾的布局又削弱了隐身涂料的作用,改双垂尾,那干脆重新设计得了……
IDF虽然一直是岛上的“自强”典范,然而IDF却如同中了魔咒,在试飞时摔死了试飞官,刚装备部队就又接连出事,广为人知的“I Don’t Fly”就是这样喊出来的。如今回头去看,IDF最为重要的意义可能是积累了更多的设计经验、锻炼了设计机构和技术人员,然而130架之后再无下文,这些积累的设计、制造经验还能不能派上用场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再放眼看一下今天的形势,IDF还是不要飞了比较好,好歹留下点现代工业遗产给后人看看,否则将来博物馆里能看到的,搞不好也就只有残骸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