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已经饮马长江,开始进行渡江战役准备,解放全中国也仅仅是时间问题。三大战役对于国军的打击无疑是毁灭级的,在辽沈、淮海、平津,我军一共消灭了150万的国军精锐。而且在战役结束后,我军和国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
那么,在大决战之后国军和我军的实力又是如何呢?
我军:兵力突破400万
其实在大决战还没进行完毕,东野刚打完辽沈,淮海战役激战正酣的时候,我军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对各野战军和部队进行整编计划。并在《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规定》,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分类、称号及编制,并在1949年2-3月间各野战军陆续改编完毕。
在整编中,将原华北军区下辖的3个兵团统一归军委直接指挥,做预备队。原西北、中原、华东和东北野战军,分别改成第1-4野战军,其余地方部队划归各军区直接指挥,全军兵力突破400万,其中用于进攻和正面作战的野战军兵力达280万人。
在280万人的野战军中,彭总领导的一野下辖2个兵团6个军,合计15万人,而长期担任牵制任务的刘邓领导的2野,经过淮海战役后进行扩编,为 3个兵团,11个军(1个特种作战军,包含炮兵装甲兵,下同),一共28万人(相较以前扩编1倍有余)。
陈老总率领3野经过淮海战役之后,也接收了大量的解放战士,扩编为4个兵团17个军(1个特种作战军),兵力达到了58万人以上。在4个野战军中最大的是4野,编为12个步兵军,以及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兵司令部和两广纵队,合计将近80万人。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军虽然野战军编制一样,但是实际的人数不尽相同,以步兵军来说,一野和二野很多军都是小军的编制,即1个军下辖2-3个师,但每个师都是原来的旅改制而来,仅有几千人。比如许光达大将的第2军,全军一共才2.1万人(每个师也才不到7000人)。而相比较而言,3野的军也是3个师配置,但人数基本上都在1万人以上,比如华野王牌4纵改编的23军,下辖67、68和69师,全军人数在3.5万人以上。
军还下属的炮兵等支援部队,相当于国军美械军的水平。
规模更大的还有4野,虽然步兵军数量不如2、3野,但每个军的人数却是超编,在改编后我4野一个军配属是3个主力作战师以及1个独立师(编号150以后的师),而且别看是独立师,但人员和武器都不输主力部队的。4个师一共的将近6万多人,甚至相当于2野的2个军规模。以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的4野39军(东野2纵)为例,全军编115、116、117和152师,人数为5.9万人。
而且我军这些步兵纵队改编的步兵军,全都是百战部队,比如4野连续打了辽沈和平津,部队和指战员技战术素养高,在占领沈阳、北平和天津后,得到了大量武器装备补充,让本就装备精良的他们,更上一个台阶。
当然此消彼长,对面的国军又是什么情况呢?
国军:不足的150万
在1946年全面进攻我解放区之前,国军尚且有400万大军,而我军才100万,但到了三大战役之前,国军和我军的兵力对比已经变成了390万:250万,而辽沈战役结束后,双方战力比已经变成290万:310万,我军首次实现反超,而到了辽沈和的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仅仅剩下240万部队,而且除了后勤、党政、其他兵种户外,能战的部队也仅剩下150万。
而且这150万还分布在各个地区。
江北分布近50万。
这150万能战的国军并非全部都是在长江南边,在非嫡系方面,太原阎锡山还有7万孤军被徐总围困,在包围圈日益缩短的情况下,太原国军覆灭仅仅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在1949年3月渡江战役开始之前我军就发起对太原的总攻)。而除了阎锡山之外,在甘肃、新疆、青海还有二马和陶峙岳的部队将近17万人,这17万人压根就是“听调不听宣”的地方军阀,想要和国军一条心,很难!
而在嫡系方面,胡宗南集团(西北行营)在1949年,依然还有将近的20多万人,这20多万人在1946年的时候还是主力部队进攻陕北,但随着2年彭总带领的1野零敲碎打以及1948年的夏秋攻势,胡宗南精锐王牌29军等部队受到重创,因此这20多万人战斗力其实比一般国军部队好不到哪里去,更不要我野战军相比。
江南分布100万。
在江南的100万军队里面,其实也分为3个集团。分别是西南、汤恩伯、白崇禧集团。
在西南老派的杨森、刘文辉、邓锡侯、卢汉等军阀为首,他们手上有将近20万的部队,不过这些都是杂牌中的杂牌,因为长期受到黄埔派系的打压,这些游离于国军体系之外的军队,装备甚至和的抗战时期一样没啥更新,其战斗力可能连我军地方军分区标准都不如。
汤恩伯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富庶的江南一带,这里面集中了国军中央系几乎所有精锐,合计约40万人,分为19个军66个师,这里面除了长江防线之外,还包含了守卫福建的朱绍良部和宝岛的陈诚亲卫部队。不过这些军队在渡江战役中,让三野相继在上海和浙江击败,一路败退宝岛和舟山群岛。
白崇禧部将近30万人,这主要为华中剿总的部队,约17个军54个师,这里面除了白崇禧的嫡系桂系部队,以及宋希濂的中央军之外,还有就是湖南程潜以及广东余汉谋所部的地方部队,在渡江战役后被南下的四野相继在衡宝等战役击败。
因此国军在三大战役之后,能战的兵力不过胡宗南、白崇禧和汤恩伯这三个集团,100兵力,和我400万军队压根就不能相提并论。
数量比不上,质量也没法比。
国军在开战前的30个军的硬核桃部队,有22个被我军消灭,剩下的王牌军仅为:第1、2、7、20、28、48、52和54,其中第1、2是太子部队(外强中干),52和54在辽沈和淮海已经半残,剩下有战斗力的不过4个军,而即使是这4个军也没法和我军比。4野39军的战斗力几乎就相当于国军3个王牌军战力,而像4野这样的军还有11个。
雨田君说
三大战役的结束,基本已经宣判了国军的大结局,面对兵力4:1的困境,独守江南半壁他们还妄图划江而治,企图阻止我军和我党统一全国的步伐,甚至还拿出所谓的联合政府来谈判,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在三大战役后,占据绝对优势的我军,百万大军越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进程已不可逆……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