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在解放战争中为什么输了?除了我军部队英勇战斗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那些国军将领,特别是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可能连编剧都很难写得那么精彩。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从各位首长到前线的战士,可能都没有料到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就算是那些潜伏在国军内部的红色特工,都想不到淮海战役会如此发展,而这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国军将领那近乎完美地配合。接下来让我们回到过去,看看国军那些匪夷所思的操作。
其实在解放战争正式爆发之前,我党首长就已经制定了北攻南守的基本方针,最终目的就是要拖延国军主力的步伐,给东野解放东北争取更多时间。因为谁能拿下东北地区,谁就能在工业制造上拥有绝对优势。为此我党特意调派了2万余名干部前往东北,可以说这是我军中最为精锐的力量了,所以即使在四平战斗中损失甚巨,可在一年之后东野竟发展到百万雄师,那些干部可以说功不可没。
而在南方主战场上,虽然部队一直都在贯彻防守的方针,可是粟裕大将率领仅有3万余人的部队,面对4倍于自己的敌人七战七捷。之后又有莱芜和孟良崮这样的大胜,这些让毛主席都感到极为激动,表示如果各个部队都能这样打的话,只要5年就能把国军全部赶下海。华野之所以能获取如此傲人的战绩,除了粟裕大将异于常人的指挥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从东北获得了大量的装备物资,正是因为后方源源不断地输血,所以这支部队才会愈发勇猛。但其实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后,战争局势还是在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部队不仅减员相当严重,还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等到一年后离开大别山时,恰逢东野丢掉了胶东一带,导致东北方向的补给线彻底被切断了,这也是解放军部队最为黑暗的时刻。并且虽然东野在战场夺回了优势,但是距离全面解放东北似乎太过遥远,有一种南面守不住,北面打不动的感觉。所以毛主席当时判断这仗可能要打个十几年,甚至都做好了重新上山打游击的准备了。然而东野在辽沈战役中,一举歼灭了盘踞在东北的国军部队,华野和中野在辽沈战役中干掉了大量精锐,这下东野还没赶来帮忙,本来应该把重心放在防守上的部队,直接把国军的老底掀了起来。这些没有预想到的战果是如何做到的?要不是那些国军将领的神奇操作,可能我们也没办法一睹,60万对80万的战争奇迹了。
1948年3月的时候,毛主席按照北攻南守的基本原则,原本是想让粟裕带着一些部队南下的,也算是另一个挺进大别山。但是粟裕当时因中野的遭遇,对这个决策提出了反对意见,最后毛主席还是同意部队暂时留下。但其实在那之后,中原的战争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国军部队整体被搅得天翻地覆,而那些高层指挥也没能及时作出反应,导致胜利的天平一点点向我军倾斜。直到10月的时候,国军将领才逐渐意识到,如果继续分兵作战是肯定不行的,所以之后他们逐渐达成统一,把一些战略意义较低的城市放弃掉,然后集中兵力在重要的几个大城市,寻求和我军决一死战的机会。那时双方兵力是60万对80万,所以我军首长没有贸然寻求决战机会,而是想先打一场小淮海建立优势,其核心目标就是干掉黄百韬兵团,为此那些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同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当时白崇禧是国军的国防部长,只是他是桂系将领,所以手中并没有多少实权,能决定拍板的其实是总参顾祝同,其实是副部长刘斐和他的心腹郭汝瑰。事情发展到这就变得有意思了,刘斐和郭汝瑰都是我党同志,所以当时国军的作战计划先是由郭汝瑰拟定,然后再通过刘斐进行审批,最后顾祝同象征性地看两眼后下发执行。然而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郭汝瑰和刘斐并不知晓对方的真实身份,所以两人的关系一直都水火不容,还时不时要对上级长官举报一波。所以郭汝瑰当时在定制计划时,是不敢做出十分明显的缺漏的,就怕刘斐那边的审核过不去,所以就只能私底下另想办法了。
按照当时的作战计划,驻扎在新安的黄百韬是要转移到徐州一带的,如果想吃掉他们就必须让其暂缓行动,那时候国军的四个兵团都要向徐州靠拢,这样驻扎在连云港的44军也必须撤退。但由于刘峙毫无作为,杜聿明又在东北忙着撤军,所以顾祝同就带着军师郭汝瑰亲自上阵,最后在郭汝瑰的操作下,让44军选择了并不是很安全的陆路,并且还想把这支部队划给黄百韬。黄百韬听闻此事大喜,于是立刻让手下的部队暂停行动,等着迎接长途跋涉的44军。他认为虽然这样存在风险,但北边还有第三绥靖区给自己顶着,心中非但没有慌乱反而有些窃喜。只可惜第三绥靖区的两名副司令,全都在早年间秘密加入了我党,然后他们这时突然宣布起义,随着华野直捣黄龙,黄百韬瞬间就变成了一块肥肉。但如果黄百韬在得到消息后立刻逃跑,我军部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抓住他们,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军又开始了他们神奇的操作。
其实当黄百韬得知第三绥靖区起义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也是想马上逃跑。只是在让部队向后撤退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新安呆了这么久,却没有在身后的大河上修建浮桥,导致他手下近八万人和大量机械化设备,只能从一条桥上先后撤退。结果当然是排在后面的部队被华野追击,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除此之外,剿总司令刘峙同样迷幻,他在得知华野大军压境之时,第一反应竟是把所有部队调往徐州保命。那时候李弥兵团就在曹八集,如果刘峙派李弥接应黄百韬的话,华野也不好啃接下来的骨头。然而没过多久李弥就接到了回撤徐州的紧急命令,这对刚刚逃出生天的黄百韬无疑是晴天霹雳,他也是一直在央求李弥能拉一把,但是李弥却说必须要执行长官的命令,便一溜烟跑去了徐州。然后华野顺势拿下曹八集,这些彻底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将其死死包围在了碾庄一带。
这下小淮海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但是我军依旧没有发起全面战斗的想法。直到中野拿下了战略要地宿县,毛主席等首长决定成立淮海总前委之后,才正式决定进行淮海战役的。而华野之所以能顺利拿下宿县,国军将领的助攻同样精彩。那时候刘峙为了能保全自己,还把宿县的孙元良一同召回了徐州,那里可是与蚌埠连接的咽喉之地,这一撤就导致宿县没什么防守兵力了。郭汝瑰在这之前就计划留下大概两个军防守,生怕其他人发现自己布置了缺口,然而刘峙这时相当于直接把宿县送了出去,这让众多指战员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所以在攻占了宿县之后,华野的各位首长发现刘峙的剿总,已经变成了瓮中之鳖,这仗再不打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里,国军的最优选就是抓住这个机会,集中兵力在宿县与我军决战,最不济也要夺回城市恢复运输线。虽然杜聿明在风风火火赶来之后决定这么做,但是刘峙却担心这样会让自己丢了性命,于是他便下令让李弥和邱清泉前去救援,还要求黄维立即赶赴战场拿下宿县,就这样原本应该紧抱在一起的部队,再一次被拆得到处都是。并且还让人想不通的是,当时在南方加上黄维总共有三个兵团,不知为何刘峙决定留下了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华野集结了40余万重兵,准备这次彻底吃掉黄百韬,其中有近三十万部队负责阻敌增援。而李弥和邱清泉一共才有16万人左右,不可能打得动华野的阻击线,并且拥有10万余人的黄维兵团,又被我军17万人包围在双堆集。这下原本应该是80万对60万的优势,在几个战场上却变成了兵力落后的尴尬局面,致使黄百韬全军覆没,远道而来的黄维被围得水泄不通。即使蒋介石立刻让南线的两个兵团前去支援,并且还让儿子亲自上阵“督战”,可这时部队的士气已经沉入谷底,根本推不动华野的阻击线,所以剿总现在只能向后逃跑。
但就在杜聿明马上就要逃出去的时候,蒋介石空降手谕命令他马上解救黄维。然后杜聿明的三个兵团在此等微操下,自然避免不了被我军包围的结局。最终的结果就是,我军原本就是想干掉一个黄百韬,国军高层却把其他人一个个送了上来,最后其在徐州是四支主力全军覆没,还顺带上了一个黄维。除了我军将士英勇战斗之外,刘峙在其中可以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情发展到这里问题又来了,难道国军内部没人发现刘峙只会添乱吗?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郭汝瑰对蒋介石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杜聿明的怀疑,他一直都感觉郭汝瑰不是自己人,还经常给蒋介石打小报告。让杜聿明怀疑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就是他认为自己已经十分清正廉明了,没想到郭汝瑰家里比自己还“清贫”,沙发上都能看见补丁,国军内部不可能有人会这么干的。蒋介石听后也当场破防,难道国军就不能出一个不爱钱的人吗?郭汝瑰为了“证明清白”,便和顾祝同一起来到了徐州策划战斗,并且毫不避讳地说派了一头猪守徐州,获得了周围人的一致好评。不过蒋介石十分看重忠诚度,所以他宁愿使用刘峙也不愿用其他人,那这样我军就只能含泪收下这份厚礼,这等诱惑谁也顶不住。
总的来说,国军高层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只能用干啥啥不行来大力表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