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夏, 为了打破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消灭八路军的计划,抵抗敌人在太行、太岳地区进行的残酷“扫荡”,37岁的左权将军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不幸牺牲,壮烈殉国。这也是我军牺牲在抗日前线职务最高的将领,多年后,彭总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不禁泪流满面。
抗战时期,左权作为我军高级将领,曾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敌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在吕梁、五台、太行山等地创建了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多次残酷的大“扫荡”,威震敌后。
1938年4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对太行附近的根据地进行疯狂地反扑。
敌人兵分9路,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策略对晋东南地区进行大“扫荡”,其作战意图就是将八路军主力消灭,企图一举捣毁八路军总部,彻底扫平我军在太行山一带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
在此情况下,左权率部在马牧村附近与敌激战,突破日军围困,进一步攻占沁县,解除了敌人围困总部的威胁。
1939年10月,日军卷土重来,在北岳地区展开了冬季大“扫荡”,在左权的指挥下,八路军在黄土岭对敌实行小范围包围,取得了歼灭敌人900多人、击毙日军“名将之花”中将旅团长阿部规秀的杰出战绩。
1940年秋,左权参与了历时三个多月的百团大战。1941年,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在此期间,左权指挥完成了黄崖洞保卫战,此次战役历时八天,最终以六比一的伤亡战胜了敌人,是抗战时期模范的“反扫荡”战斗。
1942年2月,日军再一次向八路军总部展开残酷“扫荡”。在遭到我军多次反击之后,日军于5月又一次集结重兵,计划兵分五路,对太行一带地区展开“铁壁”式合围,企图通过重兵围剿的方式将八路军总部机关彻底消灭。
敌人的这次“扫荡”空前残酷,当地的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格外严峻的形势。据亲历此次“扫荡”的老兵回忆,日军此次大“扫荡”的代号为“C号作战”,又称“驻晋日军总进攻”。
当时,为了使此次行动的目标更加有针对性,驻晋日军长官岩松义雄下达作战命令,明确此次日军作战目的就是消灭“共军十八集团军军部及129师”。
为实现作战目标,日军革新战术,实行了新的行动计划。在执行“扫荡”任务的大部队正式出发之前,日军抓紧组织了多股小部队,采用化装为八路军的形式混入根据地内,以便侦查八路军内部各部队的驻军分布情况,以及指挥机关所在地,同时也担任破坏指挥机关、弹药库、兵工厂以及刺杀各级指挥员的任务。
这批担负特殊任务的敌人是从日军步兵联队中选拔出来的,称为“特别挺进杀入队”,总共分为两支。
这两股敌人的行动目标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兵分两路:“益子重雄挺进队”的任务是摧毁八路军总部, 刺杀朱德、彭德怀、左权等重要领导人;而“大川姚吉挺进队”的目标则是摧毁129 师师部, 刺杀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干部。
两支日军挺进队在出发之前,除了从日军特务机关部门获取了武器装备、毒气、电台、信鸽等作战物品之外,还获取了日军方面刚刚侦查得来的标有各根据地驻军坐标的地图,另外还有众多贴有八路军领导人照片的简历折子,以便更快地潜入根据地,执行刺杀和破坏任务。
在出发前,他们换上早就准备好的灰色军装,尽力化装成八路军的样子(只不过由于时间有限,没能找到合适的布鞋,这两股部队便仍穿的原来的皮鞋)。在“扫荡“的主力部队出发之前,这股日军便出动了。
为了避免遇到百姓和民兵,他们昼宿夜行,不走大路,有意识地避开村庄,为此甚至不惜攀登绝壁,直奔我军129师和总部机关而去。
而当时的八路军129师正担负着保卫八路军总部的任务。师长刘伯承在接到所属各军区上报的相关情报后,立即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研判,并迅速制定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刘伯承等人从情报中得出:日军将会在5月中下旬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 为此,部队必须做好准备。于是,在5月12日129师下达了反“扫荡”的作战命令。
5月14日, 129 师师部接到了八路军总部方面发来的一项重要通告,总部在此次通告中指出,敌人曾在胶东扫荡时,有化妆冒充我军部队、并打着我军的番号“收容”我军失散部队和战士的情况。
不仅如此,狡猾的敌人甚至还组织大批汉奸化装成我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以“接见”、“慰问”我军为由,刺探我军情报。因此,各部队都要对此提高警惕,严防敌人故技重施。
果然,到了5月21日,刘伯承接到了下属386旅旅长陈赓的急电。陈赓在该封电文中提到,最近发现了日军的一小股部队,其行动十分神秘,常常以一支独立部队的形式出现,而且他们只在夜间才出来活动,还时常作路程较远的拂晓突袭。这股敌人甚至有时还会化装成我军,避开村庄直接向目标急进,突然出现在根据地附近,奔袭我军后方机关。
同时,陈赓还在电文中提到,由于早在3月份时,时任师部政委的邓小平到386旅指导根据地工作,他与太岳军区同志们在粉粹敌人进攻的第一期“反扫荡”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使得日军目的落空,所以,陈赓也将之前反“扫荡”的经验作了及时总结,一并电告师部。
师部在接到此封电文之后,极其重视。刘伯承认真分析电报内容,并与师参谋长李达就此次敌人的行动做出判断:敌人经常以伪装的形式行动且都是夜间秘密奔袭,说明日军方面已经对我军个部队主要机关以及后勤部门所在地都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如此一来,129师面临的形势就十分危险了,于是,师部立即通报各部严密注意敌人动向,并命令各部机关也都要立即转移。
八路军总部得知情况后,也做出决定,抓紧寻找机会,尽快将首脑机关和后勤部门转移到外线作战。左权认为,日军发动重兵有备而来,且多路合击,我军十分被动。而且,我军主力基本已经转到了线外,总部机关却还在敌人的合击范围之内。
并且此时从涉县方向即将赶来的日伪军就有三千余人,而我方能够应敌基本只有警卫部队,与敌人相比兵力太少。
因此,为了保证总部机关安全撤出,左权认为可以趁敌人各路合击之时,寻隙迅速钻出包围。等到敌人围上来发现已经扑空再向回撤退时,我军再集中兵力,伺机痛击敌人一处,便消灭其部分有生力量。
然而,总部的作战部署还未完全落实,敌人早就已经出动那两支挺进队便已经不知不觉地悄悄逼近了。
5月22日黄昏十分, 在浊漳河岸的王曲村附近, 有3名民兵在巡逻时发现了一股小部队, 但由于看到他们都是身穿的八路军军装,当地的民兵便未多想,直接放他们过去了。到了5月23日, 在小曲村一带,当地的巡逻民兵在拂晓十分,也发现了一支小部队,当民兵向他们询问所部番号时, 对方队中有人回答称自己是“新6旅”的。
这立即引起了民兵的警惕,因为在当地,人们都习惯将386旅称作“老6旅”,从来没有过“新6旅”这种说法,而且民兵还发现,这股部队人人都穿皮鞋,便当即要求他们缴枪接受询问。结果对方带队人员见状,竟立即下令向阻拦他们的民兵开枪射击,之后便迅速逃脱了。
当时,据在场的民兵回忆,这股脚穿皮鞋、身穿灰军装的敌人估计得有百余人,他们在遭到阻拦后并没有纠缠,而是迅速开枪逃跑,想必他们的目标并不在小曲村附近,而是另有其他,看他们的行进方向,有朝会里方向急进的意图。
而当时的129师师部就驻扎在会里一带,当地民兵组织赶紧将这一重要情报上报给了军区首长,分区首长又将此事急电通知给了129师师部。
就在师部得知这一事件不久后,师部派出的侦查员也带回了新消息:果然,就在师部从会里完全撤离的三小时之后,一股化装成八路军、号称“新6旅“的敌人就赶到了会里。他们到处抓老百姓,见人就问:“刘伯承去哪里了?”
实际上,这股敌人突袭到会里的部队就是日军派出的“大川挺进队”。这股敌人虽然摸到了师部原来的驻地——赤岸村,但是当他们赶到之时,师部早就已经转移走了。
这股扑空的敌人气急败坏,他们在已经清空的师部办公室内,以及各个房间的角落都喷上了毒气。在大肆破坏之后,这一小股敌人便前往偏城方向寻找主力部队去了。
23日上午,由于已经在多地都发现了日军潜入进来的小股部队,师部便电令下属所有部队,为了避免敌方特务通过窃听电话的方式得知我方的军事驻地等情况,此后凡是关系到军事机密的情况一概不得在电话中明确透露。
为了防止敌人再次获取师部的所在位置,次日,刘伯承再次率领师部转移到固新南部35里外的合漳地区。
就在刘伯承与敌人周旋之际,他曾多次与正保护总部机关安全的左权通电话。为了防止敌方窃听通话,曾同在苏联留过学的两人,便专门使用俄语进行交流。
在电话中,刘伯承将敌人这批小股部队化装行动的规律以及前进路线作了总结,然后告知左权,委托左权将此情况告知彭总司令,并建议总部机关早作应对、赶快转移。
然而,尽管已经有了129师的经验作参考,但总部机关面临的情况仍不乐观。一路上没有遭遇麻烦的“益子挺进队”,误打误撞发现了我方总部所在地。
不过,当时这股敌人并不知道他们发现的就是总部,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提前得知日方的另一只挺进队,即“大川挺进队”,并没有按计划找到刘伯承所在师部。
所以,这支“益子挺进队”便认定自己此次发现的就是已经转移了的129师师部。于是,这股敌人便迅即将位置报告了主力部队, 并通知其主力部队深夜出动合围。
与此同时,我军方面从已经获取的情报中得出:总部陷入危险,正是因为敌人在主力部队出发“扫荡”前所先派出来一部分已化装的侦察部队带着早就搜获到的我军资料进行针对性突袭所致。不过,此时的我方也并不知道,这一股乔装渗透进来的敌人就是“益子挺进队”。
就在双方都没搞清对方底细的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决定于23日立即转移。24日凌晨,负责掩护撤退的警卫连二百余名指战员在各阵地与人数近十倍于己方的敌人进行了惨烈战斗。敌人的猛烈炮火将阵地上的山头轰炸得尘土漫天,在遮天蔽日的尘烟笼罩下,敌人的步兵步步进逼我方阵地。
为了总部机关和群众们能安全撤离,左权顾不上个人安危,他顶着周围一波波因为炮弹爆炸而掀起的巨大气浪,站到了阵地高处沉着地指挥着战士们突围战斗。
当他看到后面山上还有部分群众没有撤离时,他立刻下令将本就十分有限的兵力分出一部分,用来牵制敌人,以保证群众可以尽快脱险。
激烈的战斗整整打了一天,到了夜里,由于总部机关和后勤部队人员众多、物资量大,突围部队的整体行动都十分迟缓。
而且,当时由于情况有变,部队各机关并没能按照原定的计划分头突围,结果导致部队走了整整一夜才行进了20多里路。现场情况很不乐观,总部各机关一万余人、数千匹牲口都据记载十字岭一带,撤离困难。
到了25日拂晓,敌人的主力部队越逼越近,一万余日军从四面涌来,企图对包围圈内的八路军进行合围。紧急事态下,经总部领导商议决定:部队分路突围。负责带领携带众多物资的后勤部门突围的指挥官就是左权。
直到25日上午,部队还未能突围脱险。此时的敌人已经将包围圈收缩得越来越小,数千八路军人马都被迫聚结在在南艾铺、高家坡一线的山沟里。
四面的敌人正一步一步地向中心缩小包围圈,与此同时,八路军的上空还时不时地有敌人的飞机来回扫射、轰炸。战场上到处都是枪鸣炮轰的声音,堵在山沟中的突围队伍秩序大乱。
为了加快突围部队的行军速度,左权跑前顾后,不断稳定战士情绪,他发动各级干部将混乱的部队再重新集合起来。他既要指挥部队有序突围,同时又要时刻盯紧战场的情况变化,以随机应变,尽快冲出敌人包围。
敌人很快就发现了八路军想要迅速撤离的意图,他们加快了合围速度,同时也加紧了对八路军的轰炸。包围圈内的八路军情况极度危急!
左权一面鼓舞士气,一面加紧督促彭德怀率部赶紧转移。面对这样危险的情况,彭德怀坐在马背上,关注着大批突围人马前进,不敢有丝毫松懈,可是他自己却一步不动。
看着彭总怎么催不走,左权急了,他直言道:“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要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接着,他又命令警卫连连长:“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见状,被左权深深触动了,于是他这才在战士的掩护下,挥起马鞭,朝着西北突围方向疾驰而去。
眼看着彭总司令撤离了,左权又继续投入到了组织其他人抓紧突围的战斗当中。虽然当时的战场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了,但是左权依然坚持,一定要警卫战士们保护好总部电台、机密文件和机要人员。
就在左权投入地指挥突围时,刚刚送彭总突围的警卫连连长回来了,他一把拉住了左权,告诉左权彭总已经冲出了封锁线,并表示想要抓紧护送他也突围出去。
然而,左权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对警卫连连长说,他左权接到的任务就是指挥部队突围,现在还不能撤离,并表示彭总的安全比他自己的重要得多,命令连长赶紧去追上彭总,保护彭总的安全。
当时警卫连连长唐万成于心不忍,他看着虚弱的左权在战火中奔走十分痛心,他坚持攥紧左权的胳膊,死不撒手。左权气急了,他拿起手枪对准他命令道:“你要懂得,要是彭总有个三长两短,我要枪毙你!”这样一来,唐连长才无奈地松手,赶去保护彭德怀。
敌人的炮火更猛烈了,左权一遍遍地嘶喊着指挥同志们突围,到下午四点左右,已有大部分人马冲出了敌人的封锁。
然而此时,左权自己仍然还在高岗上指挥着部队疏散撤离。突然,一发炮弹从天而至,直接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落下了。随着一声巨响,左权急忙高喊 “卧倒”的同时,又不顾个人安危冲到高岗下,将两名已经惊慌失措的战士按倒在地。紧接着,又一发炮弹落了下来,并且就在他们身边爆炸了。
在这枚炮弹爆炸结束之后,人们发现,被左权按倒的两名战士得以幸免,但是左权自己却因身体要害有多处被击中,不幸牺牲。就这样,这位骁勇善战、文武兼备的八路军高级将领,最终以身殉国,倒在抗击日军侵略的最前线,时年37岁。
自25日开始,直到28日,129师师部与总部之间联系的电台、电话全部中断了。之后到了28日,刘伯承等人才得知总部机关方面的突围经过,以及左权将军阵亡的消息。因为总部五台电台已经全部丢失,延安方面也是从129师发来的电文中才得知了左权牺牲的这一噩耗。
但是,此时的日军方面却仍然不知道他们在十字岭一带围击的正是八路军总部,日方甚至还在当时的战报上发表了关于他们围击129师师部并给予重创的消息。
而至于左权将军已经牺牲的事,日军方面则更是毫不知情。
鉴于此,为了迷惑敌人,模糊我军总部机关的行动规律,延安方面在发表的报刊内容上“将错就错”,故意透露出我方129师遭到日军袭击等信息。
直到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方才正式将左权将军牺牲的假日期公布于众。6月,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都纷纷在报纸上发文哀悼左权将军,在左权将军牺牲地的人民的强烈请求下,政府特批将原来的“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当年10月,为了纪念左权,在太行山麓,军民们为其举行了公祭仪式。彭德怀在仪式上忍悲含泪,当众宣读了自己为左权亲撰的碑志。
在这篇碑文中,彭德怀历数了左权生前为革命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字字句句都体现了他对这位老搭档的肯定与怀念。
多年之后,彭德怀再次回忆起了左权牺牲的那场惨烈战斗,他对左权的女儿深情地说道:
“你爸爸一定知道,那次敌人打的第一颗炮弹是试探性的,第二颗炮弹准会跟着来,躲避一下还是来得及的。可你爸爸为什么没有躲避呢?要知道,当时的十字岭上正集合着无数同志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冲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