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3万余人,组成了东北野战军的老底子。
经过3年的发展,到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时,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成12个步兵纵队、1个铁路纵队、1个炮兵纵队,约70万人。如果加上地方部队,总数超过了100万人。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百万大军。
东北野战军这12支纵队成立的时间不一样。
最先成立的是3纵、4纵。
1946年初,由原山东军区3师和警备3旅,加上冀东十六分区曾克林部队会合改编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前身)3纵,下辖辖7师、8师、9师;同时,由原山东军区胶东军区直属机关及5分区地方部队6个独立团组成的山东6师,改编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4纵,下辖10师、11师、l 2师。
3纵首任司令员是程世才,首任政委是罗舜初。4纵首任司令员是吴克华,首任政委是彭嘉庆。3纵、4纵成立后,在条件非常艰苦的南满作战,成为作风勇猛、能攻能守的主力纵队。1955年,程世才、罗舜初、吴克华、彭嘉庆都被授予中将军衔。
接着成立的是1纵、2纵、6纵。
1946年8月至10月间,东北民主联军利用国军战线太长、兵力分散,难以持续进攻的绝佳机会,加强了部队整顿和建设。为了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东北民主联军设立了1纵、2纵、6纵。
1纵以原山东解放区1、2师和滨海支队等部队改编而成,首任司令员是万毅。2纵以原华中新四军3师的8旅、10旅及独立旅等部队为基础编成,首任司令员和政委都是黄克诚。6纵以原东北民主联军7师与新四军3师7旅合并而成,首任司令员是陈光。
1纵、2纵、6纵都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纵队。东北野战军有7个头等主力师,这3个纵队就“贡献”了4个。特别是1纵,是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没有之一。
1955年,万毅被授予中将军衔,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陈光由于在1954年6月7日不幸逝世,没有被授予军衔。
第三次组建的是7纵、8纵、9纵、10纵。
到1947年春天,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之前,他们的总兵力已达46万。同时,以独立师组成的地方部队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有必要将这些地方部队改编为野战部队。因此,在这一年的8月—10月间,东北民主联军又以12个独立师(旅)组建了7纵、8纵、9纵、10纵。
7纵首任司令员是邓华。8纵首任政委是刘道生。9纵首任司令员是詹才芳,首任政委是李中权。10纵首任司令员是梁兴初。
7纵、8纵、9纵、10纵成立较晚,又都是从地方部队改编而成,战斗力比不上前面的5个纵队。但是,在经过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战役后,到辽沈战役爆发之际,这4支纵队已经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力纵队。
1955年,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刘道生、詹才芳、梁兴初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四次组建的是5纵、11纵、12纵。
1948年2月—3月间,东北野战军已经拥有了百万大军,随即又以地方部队组建了5纵、11纵、12纵。
1948年2月,以南满的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了5纵,首任司令员是万毅,首任政委是刘兴元,下辖13、14、15师。当年3月,以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改编组建了11纵,首任司令员是贺晋年,首任政委是陈仁麒,下辖3l、32、33师。同时以北满3个独立师及松江军区机关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12纵,首任司令员是钟伟,首任政委是袁升平,下辖34、35、36师。
有意思的是,万毅是唯一先后担任两个纵队首任司令员的将领,而钟伟是唯一从师长直接任命为司令员的将领。
5纵、11纵、12纵组建没多久,就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战役辽沈战役。锦州战役打响后,5纵被安排在沈阳一带,与6纵严密看守廖耀湘第9兵团。11纵被安排在塔山,协助4纵阻击国军东进兵团。12纵参加了攻克沈阳的战役。
1955年,万毅、陈仁麒、刘兴元、袁升平被授予中将军衔,贺晋年、钟伟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