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林彪顾虑重重,极不愿意南下打锦州,一拖再拖。经过毛主席五个月敦促和说服工作,林彪终于同意东野大军南下作战。可是,就在东北野战军几十万人马南下,10月1日攻克义县,此前先后扫清了锦州之外的据点义县、高桥等地,包围锦州准备攻城之际,2日林彪闻悉国民党新五军和九十五师有从山海关和天津调至葫芦岛向锦州增援的可能为由,对集中兵力打锦州发生动摇,便以林、罗、刘三人名义,向中央军委发急电回师打长春。
此事立即引起了远隔千里之外的毛主席的十分不满和严厉批评,就连很少发电报的周恩来,也复电批评林彪“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关北援之敌,而关键迅速攻克锦州,望努力争取10天内外打下该城。”
毛主席给林彪打电报再次重申:“我们坚持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10天内外攻取锦州”,“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望你们深刻计算到这一点。”
在毛主席、周恩来、中央军委一再严厉敦促下,林彪才放弃回师打长春计划,开始对已完成包围的锦州发起攻击。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林彪那封回师打长春的电报,是林彪经过罗荣桓、刘亚楼二人同意发出的,还是他瞒着罗、刘二人,自己擅自以三人名义发出的呢?
这些天来,我专门阅读了《毛泽东军事文集》,以及相关史料著作,终于弄清了这段历史的真相。
罗荣桓帅夫人林月琴同志在她写的《罗荣桓同志在东北解放战争年代》一文中透露了罗荣桓元帅当年在东北解战争期间的许多经历,同时她也道出了历史上毛主席《吊罗荣桓》诗中“战锦方为大问题”的来龙去脉。
罗帅夫人林月琴在这篇文章中透露的毛主席在《吊罗荣桓》一诗中提到的“战锦方为大问题”的来龙去脉。
林月琴的文章对此记叙如下。她说:
这件事发生在野司的火车由哈尔滨南下,10月2号到达彰武的时候。据当时在这趟列车上的尹健、李新楷、高继尧、阎仲川等回忆(其中有些情节是他们听刘亚楼说的),事情经过大致如下:
列车在彰武车站停车后,正准备开早饭,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刘亚楼立即命令所有人员分散隐蔽。为了防备敌人空袭,几位领导人的驻地都安排相距比较远。
这时,电台收到一份情况报告说,葫芦岛的敌人增加了四个师。这份电报立即送给林彪。本来在酝酿南下作战时,林彪就迟迟下不了决心,曾因此受到毛主席的批评。林彪主要的顾虑是:一、缺粮缺油(汽车只带了从后方南下单程的汽油;二、后方运输线太长;三、怕傅作义北上,锦州攻不下,大量汽车和坦克、重炮会因无汽油而撤不出来。他到彰武后,一听说葫芦岛敌人增兵,已下定的决心又动摇了。于是,他命令暂停前进,不同任何人商量,便在二日二十时以林、罗、刘的名义给军委发出加急电报,要求回师打长春。
十月三日清晨,刘亚楼到林彪处,得知林彪已向军委发电报要回去打长春,立即向荣桓报告。荣桓顾不上洗脸和吃饭,立即拉上刘亚楼去找林彪。林彪见他们来了,便将昨晚向军委发电报的事告诉荣桓,并说要等军委回电后再定下一步行动。
据后来刘亚楼说,这时荣桓极力克制自己的怒气,手脚都有点发抖了。他看完林彪发的那份电稿,立即表示这样做不妥。他认为:几十万部队已经南下到达辽西前线,锦州外围敌人的据点已经肃清,而敌人变化并不大(只不过增加四个师)。在此情况下,轻易改变中央早已定了的作战方针是不适当的。攻锦决心不能改变。刘亚楼同意荣桓的意见。
经过再三劝说,林彪可能也感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又吩咐秘书到机要处追回那份电报。秘书去机要处后回来报告:电报业已在清晨四时发出。刘亚楼问林彪和荣桓怎么办?林彪不作声,荣桓表示:“再发一份电报,说明我们仍然决心攻锦。”
以往林彪发电报都他口授,秘书记下后经他看过后便签发。这一次他却一言不发。于是,荣桓便起草了电稿,经林彪修改后于上午九时发出。荣桓在电报稿原来开头写道:“前电作废”。但这一句被林彪删掉了。电报说:“ 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攻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荣桓起草的这份电报,毛主席是在四日凌晨一点半看到的。在此之前,中央曾连续发来两封电报批评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想法。毛主席收到重新表示攻锦决心的电报后,又发来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 “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以上就是林彪在“战锦”问题上表现犹豫的情况。也许有人要问,林彪为什么可以不同荣桓和刘亚楼商量,并以他们的名义签发电报呢?这要说到林彪的特点以及他和荣桓的关系了。
林月琴回忆说:荣桓和林彪从1928年四月底朱、毛井冈山会师起便相识了。经过长期共事,荣桓对林彪还是有所了解的。林彪一贯注重军事指挥,对部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后勤工作等却不怎么过问。荣桓认为,他在军事上是有所长的,对他是尊重的,为了让他集中精力考虑战略问题,经常把林彪不管的工作都揽过来,尽他一个政治委员的职责。林彪习惯于独断专行。在指挥上,他常常先发电报然后再告荣桓和其他同志。荣桓为了团结,常予以谅解。对林彪正确的决定,总是事后承认。对纯属军事指挥员权限内的事,他从不轻易干预。但是,不打锦州再回去打长春,这已不是军事指挥员权限内的一般问题,而是变更中央既定的战略决策,荣桓不得不同林彪据理力争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在起草给中央作战情况综合报告时,荣桓以他和林彪、刘亚楼三个人的名义,在报告上就打锦州问题做了自我批评。报告说,敌人增兵葫芦岛后“曾使我们攻击锦州之决心一度发生顾虑”。林彪看后虽然不满,但这是事实,而且这种自我批评对教育干部是有意义的。最后,报告还是发出了。
以上是罗荣桓元帅夫人林月琴在《罗荣桓同志在东北解放战争年代》一文中讲叙的这段历史。
那么,当年曾经主政东北的领导成员之一的陈云同志,対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时的作用是如何评价的呢?
陈云同志1988年8月在《辽沈决战》著作的序言中,谈到打响并且打胜了解放战争第一大战役的意义和原因时,他谈了六点。除了第一至第五点分别为;得益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日本关东军;全国各根据地为支援东北从山东等地调去主力;动用正规部队进行剿匪;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了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
陈云同志的第六点是这样说的:
“ 第六,也是最重要一点,是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为辽沈战役制定了完全正确的作战方针。如果按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的这么大,这么快。”
可见,陈云同志的话非常中肯。这也是毛主席在罗荣桓逝世后《吊罗荣桓》一诗中“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的由来。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两年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赴朝参战的志朝鲜军事统帅的第一人选上,毛主席选择了三野粟裕指挥四野部队,而不是选择带兵四野的林彪赴朝指挥。不言自明。
参考文献来源:
一、《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第五卷,第35—39页
二、林月琴:《罗荣桓同志在东北解放战争年代》,见《辽沈决战》,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528—542页)
三、陈云:《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代序),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6页
四、《多梭镜下的周恩来》,当代中国出版社2020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