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筹备改组。改组后主要组建了四个部,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军训部(部长白崇禧)、政治部(部长陈诚)。其中政治部组建时,准备邀请中共方面的周恩来出任副部长。据周恩来年谱记载,当时在武汉的中共长江局和中共和谈代表团的领导人两次致电中央谈周恩来到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任职一事,内容如下:
1938年
1月11日 王明、周恩来、博古、董必武、叶剑英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国民政府军委会改组,蒋以陈诚任政治部长,要周恩来任副部长,周曾再三推辞。请中央考虑具体意见。
1月21日 鉴于蒋介石、陈诚坚持要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王明、周恩来、博古等再次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政治部属军事系统,为推动政治工作,改造部队,坚持抗战,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可以担任此职。如果屡推不就职,会使蒋、陈认为共产党无意相助,使反对合作者的意见得到加强。
中央经研究决定,同意了周恩来到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的任职。
2月6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正式成立,陈诚为上将部长,黄琪翔、周恩来为中将副部长,郭沫若为第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
下面说一下,政治部的部长和副部长的军衔。国军的军衔分为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两种并存的军衔体制。以上说到的陈诚为上将部长,黄琪翔、周恩来为中将副部长,是职务军衔,并不是正式军衔。职务军衔是在任命职务的同时一同任命的军衔,如:周恩来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将军长。简单说,军衔加职务为职务军衔;军种加衔级加军衔为正式军衔。如,陈诚此时正式军衔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1947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军衔。任政治部上将部长是职务军衔,职务军衔不分级,没有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之分。
近日看到一篇加黄V作者的短文,介绍周恩来在抗战胜利后,参加国共停战谈判期间身着军服,佩戴上将军衔的一张照片,说周的军衔是中将加上将军衔。中将加上将军衔是国军的正式军衔,国军的正式军衔名单,全部是要在政府(或后来的总统府)公报上公布的。到目前为止,两岸还没有任何一份书籍和材料能证明此事,所以,请读者朋友不要相信这个完全错误的说法。周恩来此时应该是代表中共方面参加和谈的中共方面上将委员,是中共方面为和谈而临时任命的上将委员。代表中共方面参加和谈的上将委员,国方任命有效吗?只能是中共方面任命的才有效,这是个常识问题。另外说一句,总看到有说抗战时期,八路军这个是什么军衔那个是什么军衔。应该说,这一时期八路军官兵应该是和国军享受同等待遇和军衔,但是,国方后来正常的军费开支都不付给你,你这个军衔那个军衔就没有意义了!职务和军衔以周恩来的中将副部长为例,在薪金、和衣食住行方面是有待遇跟着的。周恩来是每月240块钱的中将级薪金,上将级是360块钱,而八路军方面朱老总和彭老总与师旅团级干部一样拿5块钱。周恩来是唯一在国军方面领取薪金的,还有介绍说,中共方面的七位国民参政员:毛、董老、邓颖超等,毎月是360块钱薪金,详细情况没有见到权威介绍,在这也就无法细说了。
回头再说说,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郭在北伐战争时期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时,就已经是中国文化界的领袖级人物,在文化界有着很大影响力,而且也是中共方面极力争取合作的人物。也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公开批评蒋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界人士。邀请郭沫若加入到政治部第三厅主管抗战时期的宣传工作,周恩来也是做了许多说服劝解工作。周甚至说:有你来任三厅厅长,我才考虑可以来任副部长。郭沫若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洪波曲”中说,政治部的厅长,是个中将军衔的职位。实际说的就是中将厅长的意思,政治部三厅下面有许多演出队,演出队的队长等,都佩戴着校官的军衔,到地方演出宣传抗战,带有很多便利。记得(本人曾看过一篇回忆录,介绍抗敌演出队)有一个剧叫:“放下你的鞭子”,就是当时很出名的一个话剧。
1940年7月,陈诚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0年9月,张治中接任政治部部长。1946年6月,国民政府军事机构改组,政治部被撤销。
本文参考书籍:周恩来年谱。
重庆谈判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在张治中将军陪同下返回延安,陈诚将军等到机场送行。
毛泽东主席结束重庆谈判准备在张治中陪同下返回延安,民主人士等到机场送行。
毛泽东主席在重庆谈判时在机场与迎接方面的人士交谈。
1937年8月,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期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书记黄琪翔同国共两党负责人在南京市上海路五台山黄宅庭院合影。图右起:朱德、周恩来、黄琪翔、郭秀仪(黄琪翔夫人)、叶剑英、张群。
陈诚上将军服照。
陈诚中将军服照。
建国初期,周总理和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
建国初期,周总理和亲属们用餐时留影。
中共方面参加和谈的上将委员周恩来。
中共方面参加和谈的上将委员周恩来。
抗战时期的国军总参谋长、军政部长,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陈诚将军与薛岳将军。
陈诚将军与白崇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