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51年,通江县一农民老伯在水田劳作时,挖出一大型的红军墓碑,墓碑上一枚倒悬的党徽格外显眼,墓碑从何而来,又为何被深埋地下迟迟不见天日呢?1932年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
1951年,通江县一农民老伯在水田劳作时,挖出一大型的红军墓碑,墓碑上一枚倒悬的党徽格外显眼,墓碑从何而来,又为何被深埋地下迟迟不见天日呢?
1932年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转移到达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后,趁四川军阀混战正酣,川北兵力空虚之际火速进入川北。由于战略思想正确战术运用得当加上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支援到1933年2月1日,红四方面军先后攻克通江巴中南江三县,严惩了地主豪绅,摧毁了封建势力的统治,创建了以通巴南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于1933年8至10月,接连发动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歼敌近2万,解放了宣汉、达县、万县三座县城。接着又粉碎刘湘六路围攻,以两万余伤亡的代价取得巨大胜利。在建立和完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成千上万的红军伤员被送往通江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其中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更是数不胜数。
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为纪念为革命献身的战友决定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墓碑,由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在碑体上题写碑铭、绘制图案、镌刻雕琢。其中党徽倒悬,寓意“党徽低垂,全党同悲”。
红军撤离后,当地地主带着敌军士兵前来报复,他们把墓碑推倒,掘墓毁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趁其离开后将烈士们的遗骨重新收敛并冒着生命危险将墓碑藏进了水田里,面对敌军的严刑拷打拒不透露一丝线索。1951年,这块深埋地下16年的墓碑终于重见天日,倒悬的党徽不仅是对红军烈士的悲鸣,更是党和老百姓团结一心,鱼水之情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