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集团军都是正军级架子,究竟有什么区别?试析多兵种联合作战
纵观我军九十四年军史,各个时期的军队编制是不一样的。比较突出的两个点是1949年2月、1985年6月,前者纵队改称军、后者军变集团军。好多人看到这两个时间,彻底头大了,分不清到底有什么区别?
笔者暂且不谈纵队改称军,认真地跟大家说一下军变集团军。各路行家总是长篇累牍的讲解“集团”二字,试图给人讲清楚军、集团军之间的区别。一言以蔽之,在笔者看来二者最大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多兵种联合作战。
图|多兵种联合作战
多兵种联合作战是一个大课题,也是我军院校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真要去写明白,不亚于博士生动辄几十万的论文。笔者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为切入点,结合我军军史,试析多兵种联合作战。
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兵种?举一个例子,我军自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长期都是以步兵为主。
诸如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兵种,需要强大的国防工业来支撑,而我军在建国前长期都是处于战争状态,大后方多为农村,难以支撑起多兵种作战。
图|《大决战》剧照
以《大决战》为例,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组建了当时我军颇为现代化的炮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东北野战军的炮兵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炮兵:
榴弹炮92门、加农炮8门、野炮194门、山炮324门、大口径迫击炮986门、小口径迫击炮2890门,掷弹筒3959具,共计8453门(具)。
其中,小口径迫击炮、掷弹筒占据了东野各类火炮总数的81.2%。严格意义来说,小口径迫击炮、掷弹筒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炮。因而,东北野战军的炮兵还不成体系化,算不上一个兵种。
建国后,我军建设进入新时期,开始重视多兵种建设。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入朝作战部队的多兵种建设虽代表了我军最高水平,可是与美军相比差距悬殊。
图|《跨过鸭绿江》剧照
到了1953年7月的金城反击战,我军多兵种建设蔚为壮观。以《跨过鸭绿江》为例,金城反击战就生动形象体现了我军多兵种建设的成果,特别是初具规模的炮兵。
为了毕其功于一役,志司为第20兵团配备了榴弹炮兵5个团又7个营、火箭炮兵2个团又1个营、高射炮兵3个团、加强与建制火炮,共计1104门。其中,不乏装备精良的苏式武器。
图|对越反击战
此后多年,我军军兵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到1979年2月对越反击战之际,我军9个参战军,配备有坦克、炮兵、装甲兵等兵种,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有所突破。
但是,对越反击战中的军主要是陆军野战军,仍然是以步兵打头阵,其他兵种在平时独自训练,战时集中在一块,协同作战能力有限。根据相关战史来看,不少部队刚开始打就出现了步炮协同问题。
图|《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例,小北京拿着82mm无后座力炮想要炸掉敌碉堡,可是却频频哑炮以至于无故牺牲。倘若小北京连队有炮兵火力支持,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炮火覆盖,牺牲也就不会有那么大了。
这里有一个时代背景,《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于1984年4月。同时期,第38、39、43军已经在1983年开始了集团军试点。特别是第38军更是率先成为我军第一个合成集团军,比兄弟部队早了一年。
图|百万大裁军
1985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大裁军,军区合并、集团军整编同时进行。在此背景之下,我军35个陆军野战军裁掉了11个,剩下的24个进行集团军整编。
集团军与军一样都是正军级架子,基准军衔还都是少将。可集团军整编可比纵队改称军复杂多了,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不是1985年一年就能完成的,还要经历一个消化的过程。
以1986年10月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主导的兰剑B行动为例,该军139师416团“特功五连”在进行拔点作战的时候,检验了集团军整编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图|兰剑B行动
第139师师部集中了57个步兵连349门火炮,用于步炮协同,而兰剑B行动也只不过是一场加强连级规模战斗,甚至还出现了电子对抗的信息战影子。
看到没?这就是多兵种联合作战。以往的军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将各个兵种有机整合,步兵不再是主体,而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一部分。
进入九十年代,我军集团军建设更加深入:探索在一个旅级单位中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1997年5月,我军第一支信息化装甲合成营在装甲第一师组建,这就为后来合成旅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图|我军某部合成营
至于现在的合成旅什么模样,看一下《蓝军出击》就明白了,那就是我军集团军的真实体现。集团军下辖若干旅,仅一个旅就涵盖了各个兵种,并且各个合成旅、合成营、合成连的多兵种联合作战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综上所述,军、集团军都是正军级架子,可内涵本质已经是两个时代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军到集团军被赋予了一个魂:多兵种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