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是不对外开放的宝库,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
这个博物院的宣传资料说得很好:可以这么说,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我军所赢得的每一场战争,都与南京理工大学这座高等学府里开展的科研密切相关;也可以这么说,新中国兵器科学与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着南理工人的无穷智慧与辛劳汗水。
这次是请帅哥摄影师找到了全部照片,萨沙带大家看一看。
中印战争头号功臣炮55式120毫米迫击炮:萨沙的兵器图谱第241期
今天的主角是55式120毫米迫击炮。
55式仿造苏联PM43式120毫米迫击炮,这是苏联二战后期的主力120毫米重迫击炮。
苏军对于PM43式是非常重视的,作为重型火炮来使用。
PM43式非常重,高达170公斤。
苏军主要用卡车进行运输,同时大量运输炮弹。
PM43式炮弹威力相当于105毫米榴弹炮,射速非常高,射程有5000米。
当年德军对这种迫击炮非常恐惧,该炮多是作为苏军前线直接的炮火掩护,炮击目的性很强,是针对性打击。
苏军使用PM43式进行攻坚作战,往往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炮弹,对德军进行覆盖性打击。
PM43式每分钟可以发射15发,可以形成密集的火力覆盖,非常惊人。
在这种短时间的密集炮弹覆盖下,德军很容易遭受重大损失。
尤其是缺乏足够工事掩护的士兵,在这种炮击下根本难以存活。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1954年解放军全面苏式化,开始仿造该炮。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1955年仿造成功,这就是55式120毫米迫击炮。
55式的原尊经过苏军的千锤百炼,性能是非常可靠的。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55式初期的大规模作战,敌人竟然就是苏军。
在珍宝岛作战中,我军在七里沁岛方向部署了1个55式120迫击炮连。
在第一线的炮火中,我军只有82毫米迫击炮、75无坐力炮,只有2线才有85加农炮。
可见,55式的火力支援能力是极强的,被当作主力火炮。
珍宝岛只是局部交火,双方战争的炮战只有几天时间,55式并没有怎么发挥威力。
55式真正的大放光彩,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高原特殊地形,我军长身管榴弹炮、加农炮难以跟随部队前进,不能提供及时的炮火支援。
在前线很多地方,崎岖山路恰好可以容纳单匹骡马通行,榴弹炮根本就过不去。
这种情况下,可以拆卸分解的55式,很多时候是唯一可以用骡马运到最前线的重火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0月20日,解放军某团2个连55式迫击炮连,参加了克节朗地区战斗。
这里印军高达三四千人,驻扎地有大量野战工事,配备轻重机枪、81毫米迫击炮等武器。
在开战前,我军将12门55式运到最前线。
这里有20公里山路极为崎岖,连骡马都过不去,只能让炮兵高强度负重通过。
而55式的炮身就有100公斤,一些炮兵战士超过体力搬运负重,在高原上吐了血。
为了搬运这12门火炮,解放军共用了2个炮兵连、1个步兵连,花费了整整30多个小时。
在3个步兵营的协助下,花费1天时间搬运了重达16公斤的炮弹,共1900多发。
事实证明,这些艰苦的运输工作,并没有白费。
20日战斗打响以后,我军的55式立即进行了炮火覆盖。
第一轮炮火急袭,就击毁了印军唯一的空投场,阻止了后方可能的空投增援。
随后,炮火准确摧毁了印军的火炮阵地和野战工事!
这一顿炮火袭击,就击溃了大部分印军。
章多地区500多印军,野战工事被摧毁后,急忙向后方溃逃。
期间,他们又被又被55式轰击180多发炮弹,伤亡惨重,溃不成军。
解放军步兵趁机猛攻章多,一举歼灭在这里固守的廓尔喀步兵联队。
可以说,55式在中印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60年代,55式已经逐步过时。
55式主要问题就是太沉重,炮身就有100公斤。不要说靠人力背负,就算个头较小的骡马在高原上,也不容易长距离携带。
为了背负55式作战,很多炮兵官兵累坏了身体。
即便如此,55式也是难以长距离机动。
60年代研发了63式120毫米迫击炮,对55式进行大幅度减重,炮身减到60公斤。
即便如此,该炮仍然太重,炮兵们苦不堪言,最终被100毫米迫击炮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