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让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人。
不过,作为从战争年代一路走过来,与毛主席、周总理一同出生入死建立新中国的战友,邓小平的军事才能一直以来都不被太多人所关注。
后世对邓小平介绍的头衔,一般都是四个“家”按顺序排列: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颁发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邓小平均不在此列,这也难免让人们忽略革命斗争中邓小平曾经在军事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但是实际上,邓小平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根据最早的评选标准,原本十大元帅或者十大大将中是有一个位置属于他的,只不过他为人又比较低调,再加上建国后他从事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向了政治方面,所以婉言谢绝了元帅的头衔。
尽管小平同志个人最为看重的,也正是军人的职位。
纵观他的经历,从百色起义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到红军长征时期过雪山草地,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小平同志的战斗经验,与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经历高度重合。
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前大大小小几百场战斗的他曾经多次强调:“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
而且,小平同志的军事才能在我党内部受到高度赞扬。除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以外,他的老搭档刘伯承元帅、老对头林彪元帅都是我党内部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而他们对邓小平的军事水平都有过极高的评价,这些也足以证明小平同志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
就让我们结合邓小平的军事战争经历,看一看他们的评价是否准确。
毛主席:“小个子有大能量”
1966年,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的党政代表团来华访问,毛主席在上海会见了他们,邓小平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一同会客。
在谈到战争主题的时候,毛主席当着众人的面向阿尔巴尼亚代表介绍邓小平:“别看这位同志个子小,他可是非常懂军事的,南京就是他打下来的!”
此言非虚:1949年3月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发起渡江战役的时候,时年44岁的邓小平刚刚就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司令,也是渡江战役总前委的副总指挥。
3月31日,依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邓小平牵头亲自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
首先歼灭安徽省南部沿长江防御的敌人,再向江苏挺进,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从而控制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
一个月后开打的渡江战役,我军完美执行了邓小平的作战实施纲要,“百万雄师过大江”,用最短的时间就攻占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从这个角度说,毛主席评价“南京是他打下来的”,还真是非常准确。
而从在战场上初出茅庐,到打出定鼎山河的一战,邓小平足足花了23年。他第一次穿上戎装走上战场,还是在北伐战争时期,领路人是国民党将领冯玉祥。
1926年9月,冯玉祥成立了国民革命联军,准备起兵参加北伐战争,征讨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我党方面同意派遣一支高素质打的青年干部团前往冯玉祥的西北军,帮助其建设军队、打牢部队的政治基础。
旅欧学习回国不久的21岁四川青年邓希贤(邓小平原名)就在这支队伍里,他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相比较于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同样非常年轻的邓小平更擅长做的是思想工作。冯玉祥对前来支援的中共干部团表示,要让他的战士们“更富有牺牲精神,让他们明白什么是‘主义’。”
在法国、苏联接受过共产主义学习培训的邓小平,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被任命为部队的政治部主任。他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大多数战士们都是农民出身,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基于此,他给战士们开发了很多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课程,让战士们明白了几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是地主老财在抢我们的钱,是恶霸场主在占我们的地”,并让战士们明白革命的意义,就是要推翻这些腐朽黑暗的恶势力,建立人人平等的新中国。
不仅如此,邓小平作为军队的教员,还教战士们读书认字、打算盘,为他们补充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让整个部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很多比他年纪大很多的老兵,都被年轻的“邓主任”所折服。就这样,冯玉祥的西北军解了西安之围,响应了从南方发起的北伐战争。
一年后“四一二”政变,冯玉祥尽管表面随着蒋介石走上了反共清党的道路,但他对于我党的政治教育,特别是邓小平这样懂政治的我党军官评价极高:“官兵知何以有党和主义,纯系政治训练所奏的奇效。”
也正因为共产党人帮助他提升了军队的政治军事素养,冯玉祥对于共产党人并没有像蒋介石、汪精卫那样大开杀戒,反而是暗中帮助共产党人撤离,为我党保留了很多有生力量。
邓小平离开冯玉祥的军队后,于1927年7月到达武汉,在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处工作,还参加了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它使中国共产党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从而为我党指明了斗争方向,坚定了革命信念,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早期的重要转折点。
而对邓小平而言,此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意义:认识了前来汉口参加会议的毛泽东。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的“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枪杆子里出政权”,与邓小平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还在西北军的时候曾经亲眼目睹过,由于冯玉祥屡次违背蒋介石的意愿,让蒋介石大为光火,但跟其他国军将领不同的是,冯玉祥军的实力十分雄厚,蒋介石压根就无可奈何。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白“枪杆子”的重要性,其重要程度甚于对共产党员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所以在他投身革命的早期,对于我党要组建一支实力强劲的人民军队,他一直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而有着丰富基层革命斗争经验的毛泽东,有着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并将邓小平的想法提炼成为了行动纲领,二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所以,尽管邓小平属于“留洋海归”,但是与本土革命派代表人物毛泽东就此结下了极为深厚的革命友谊。受到毛泽东的影响,邓小平开始不断丰富自己的军事基础理论知识。
在《邓小平军事文集》中可以看出,通过众多战争经验的积累,邓小平已经开始着重总结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他的作品已经能够为其他兄弟部队提供重要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
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邓小平进步神速,随着革命进程的深入,从一名理论家变成了实践家,这才有了后来那个淮海战役总前委、毛主席口中那个打下南京的“了不起的小个子”。
毛主席是他的军事思想领路人,而刘伯承则是邓小平在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战友和搭档,他对于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刘伯承元帅:“小平打仗不讲规矩”
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稳固敌后根据地的需要,32岁的邓小平成为八路军第129师政委,与该师师长刘伯承成为了搭档。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邓小平一直作为刘帅的政委和参谋总指挥,两人搭档的时间长达12年。
解放战争时期,他们联手统帅的部队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又被称作“刘邓大军”,代表作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定陶战役以少胜多、陇海战役歼灭黄维兵团等。拉开了解放战争中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如此辉煌的战绩,证明了刘邓二人的配合之默契、军事才能之高超。而在生活中,这两位多年来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也是莫逆之交。刘帅一直被人称作“军神”,但他对于自己的政委邓小平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态度:“小平才是最神的,此人打仗一向不讲规矩。”
刘帅对于小平同志用兵神出鬼没、令敌人摸不着头脑的指挥风格印象深刻。具体到战略战术中,我们可以看看刘邓大军的代表作定陶战役,这一战的意义十分重大,直接扭转了中原地区的斗争形势。
1946年下旬,国民党集结共14个整编师、32个旅约30万余人,分徐州和郑州东西两线对我军的中原腹地晋冀鲁豫解放区进行夹击。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还未改编为中原野战军)只有5万人,且武器装备与对方差距较大,对方的指挥官是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和总参谋长陈诚。但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并没有被吓到。
他们通过可靠的情报渠道,冷静分析了敌军的进攻态势和行军队列。发现敌军人数虽多,但战线拉得过开、行军队列太长,兵力被一定程度分散——除了徐州和郑州这东西两路之外,还有6条辅线。
更重要的是,徐州和郑州的两条线不是同一套指挥班子,战令不能统一,郑州较弱徐州较强;中间六条辅线大多是国民党的杂牌部队(不是中央嫡系部队),战斗序列较为凌乱。
邓小平提出,如果能集中优势兵力干掉郑州一线的敌军,那么敌人想通过两头钳制根据地的想法就将彻底破灭,也能让对方几路支线的攻击自乱阵脚、群龙无首。
此想法得到刘伯承以及军内作战参谋的一致认可,于是他们制定了“示弱于敌、钳制阻隔、歼敌一路、乘胜追击”的连环战术。
首先,8月23日,我军派出一小股部队诱敌深入,让敌人节节进军,我军则且战且退,让对方整编第三师得出了“不出半个月就能消灭刘邓军队主力”的错误判断。但其实,一直到9月2日,敌军也只是向前推进了50公里左右,损耗却已经过千。
第二个阶段,从9月2日开始,敌人的整编第三师被成功引到了定陶以西。看到战线推进较为顺利,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打算自己摘桃子,让已经推进到定陶的第三师去打菏泽,自己的第47师攻击定陶。
这个“天才般”的偷天换日计划让第三师和第47师在短时间内完全分隔开了长达25公里以上的距离。这可是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刘邓当机立断下令,趁敌军更换作战部队且尚未合拢之际,出动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第三个阶段是惨烈的拉锯战。在这个过程中,敌人的飞机大炮一度延误了刘邓大军的攻势很久,且双方不对等的火力容易让自己陷入全面被动。
但邓小平再次兵行险招,他调用了一个旅的兵力盯住敌人第三旅,再用一个旅的兵力迂回穿插到敌人左侧切断敌军的交通运输。
切断了弹药和粮草补给后,我军六纵部队用了3个小时重创敌第三师第三旅,又趁敌军脱离工事时集中全部兵力于秦寨,快速将敌第三师剩余部队全部歼灭。随后,刘邓大军乘胜追击,将徐州之敌阻断,并将中路的杂牌军各个击破(不攻自破),定陶战役全面胜利。
从9月2日开始的6天时间内,他们用5万军队对峙30万敌军,消灭敌人4个旅的兵力共1.7万余人。而作战过程中,邓小平“不讲规矩”的打法毫无疑问收到奇效。
他用骄兵之计引诱敌人出动做出错误判断,再利用敌军主力部队分散之际集中短时间内的优势兵力(至少3倍于对方)干掉了敌军整编第三师,及时调整战术、兵行险招,切断对方的补给线,让敌军陷入孤立无援,从而自乱阵脚。
就这样,定陶战役的胜利,让国民党军的中原部队第一次遭受沉重打击,从而揭穿了美式装备加身的国民党军也不过是外强中干的真相。
刘伯承元帅评价邓小平所说的的“此人打仗不讲规矩”,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不讲规矩就是最大的规矩”。此原则一直贯穿于邓小平的军事和政治生涯。
他曾经与刘伯承交流过,中国革命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时间存在“敌强我弱且差距巨大”,在这种斗争环境下,如果按照规矩的打法,敌人的牌面强于我数倍,客观存在的实力差距会让“爆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必须要学会“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集中自己最大的优势力量穷追猛打敌人的死穴,才有机会能扭转战局。
林彪:“二野打仗主要靠邓”
毛主席是老领导、刘伯承元帅是老搭档,他们对邓小平的军事能力评价很高实属正常。那么,作为邓小平的“死对头”和“宿敌”,林彪对他的评价如何?
抛开其他一切因素,林彪元帅是个战争天才,他的指挥被毛主席看作是“战争的艺术”,三大战役中的辽沈和平津战役都出自林彪之手。
但由于他的性格十分古怪,内向而多疑,再加上他的做派问题,不仅是邓小平,很多将领和干部都对他很有看法,二人私下里几乎没有任何来往。新中国十大元帅中,邓小平与其他九人都有着不错的交情,唯独林彪与他关系糟糕。
以至于毛主席一度把林和邓看作是自己最重要的两个助手和接班人,还打算调节他俩之间的关系,都未能获得成功。而就是这么水火不容的关系,林彪对于邓小平的军事能力,却也是高看一眼的。
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林彪曾经在一次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会议上表示,解放战争期间二野打仗主要靠邓小平,他是刘伯承的“军师”,邓小平连连否认,还说:“我只是个政治委员,刘邓刘邓,没有刘哪来的邓?”
邓小平的这番表态表明了两个态度:第一,作为政委,他坚决执行刘伯承在军事方面的决策和命令。就算自己在作战任务中参与了战略战术的制定,也绝不会把功劳算在自己头上。
第二,作为部队负责人的政治觉悟,就是要把部队的思想工作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战功、元帅等等都不是最终目的,胜利才是。至于林彪所说的二野打仗功劳在邓身上,可以肯定,作为军事奇才,林彪的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
邓小平在1948年底淮海战役以二野不足10万人的兵力聚歼黄维兵团12万人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魄力。
依然是“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敌人,依然是“诱敌深入”,不过这次,邓小平与刘伯承通过战术分析研究得出,他们可以利用地形发动对黄维兵团的歼灭战——淝河与浍河中间有一个地方叫双堆集,该地区被两条河流围绕,十分适合围敌。
根据此战术构想,二野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分别由陈赓和陈毅分两路引诱黄维的第18兵团过河,等到黄维晃过神来发现即将进入我军的口袋,为时已晚。
兵团共4个军被围在东西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双堆集附近,前后有两条河围着,陈毅、陈赓趁势全军出击,将18师49军全部歼灭,消灭了黄维兵团的先头部队。
到12月底,整个兵团全部覆灭,国民党在陇海路地区的主力部队被消灭大半,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主动攻势。
可以看出,邓小平指挥作战,从来不会生搬硬套任何战术,而是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用高超的战术指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看似采取的行动十分大胆,但每一步都是通过充分的研究、对细节的极致掌握才得以落实的。成功中存在偶然,但都是由必然因素决定的。
丰富的作战经历,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军事理论基础,这些都是邓小平在战争年代中磨练出来的。从老领导,到老搭档,再到老对手,他们对于邓小平的军事能力都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军事家”的称号之于小平同志,当之无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脱下军装后,邓小平一直也没有忘记人民军队的建设。
他曾于1950年起任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本年,领导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权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领导进军西藏,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
1981年6月,邓小平当选中央军委主席。随后的几年间,他以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力主与英国代表团之间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
1984年11月,邓小平提出了百万大裁军的构想。转年5月,该构想得到了实施——我国政府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裁军100万,该数量占我国当时军队人数总数的1/4。
这次裁军是对军队体制进行的一次彻底重组,通过精简整编,改革体制,人民解放军向着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战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当然,裁军百万也意味着有100万军人不得不离开部队,为了解放军的明天,为了部队的编制不再“臃肿”,邓小平表示:“裁军是个会得罪很多人的事情,就让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在邓小平正式退休后,他曾对媒体表示:“我虽然离开了岗位,离开了军队,但是我依然会关注党的事业,关注国家的事业,关注军队的前景。”
如今,邓小平已经离开我们有24个年头了,我们的人民军队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经成长为全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
这其中既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国防和军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艰难探索和大胆创新,更离不开革命前辈们为建设一流军队的超凡魄力和坚定决心。
而那位毛主席口中“了不起的小个子”、被刘伯承看作“打仗不守规矩”、让林彪认为“打仗全靠他”的邓小平,无疑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颗永远闪闪发亮、照耀军旗前行的星!
参考文献:
[1]李新芝.邓小平实录3:1966-1982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09,15-121.
[2]董保存.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J].湘潮(上半月).2017,(4):26-31.
[3]吴志菲.百万裁军战略背后的邓小平[N].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2014-08-21.
[4]王幸生、韩金强.邓小平治军:不准备打仗就不像军队的样子[N].人民网-军事频道,2014-08-20.
[5]石国庆、秦晶.邓小平指挥百万雄师过长江[N].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