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邓大军挺向大别山山区,因这里是鄂豫皖交界,且军队正在朝着湖北方向进发,此时的3纵副司令郑国仲内心百感交集,因为湖北正是他的家乡。
屈指算来,他已经离家18年了。近乡情浓,郑国仲的内心,对自己的父母愈发想念。
想当初,他离开家的时候,父母还毫不知情。自知亏欠父母太多的郑国仲,决定趁这个机会回家看一看双亲。很快,他就骑着快马赶回了家乡,凭着记忆走到了一栋似曾相识的老房子面前。
门口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坐在大石头上,看着穿着军服的郑国仲远道而来,老婆婆还有些许的害怕,哆嗦地问道:“长官,请问你找谁?”
这个老婆婆不是别人,正是郑国仲日思夜想的母亲,只是18年过去了,母子双方一时间都没认出对方。
18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郑国仲不告而别?而相顾不相识的母子,在重逢后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穷苦少年郎不告而别,加入红军
郑国仲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这里是有名的将军县,徐向前元帅曾说:“两百将军同一故乡!”说的就是黄安。
因这里地理位置特殊,从明代建县一来,几乎每一次农民起义或军阀混战,总会波及这个小县城。常年的战乱也让这里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贫困潦倒,还有不少人为了生计选择背井离乡。
1913年,郑国仲出生在黄安郑家塘茅屋岗的一个贫苦家庭,为家中老二。家里添了娃,按理说一家人都该高兴,可郑国仲的父母却不得不为一家人的伙食犯愁,4口人不足1亩薄地,交上公粮后根本剩不了多少粮食。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郑国仲很小时就扛起了家庭的重任,给地主放牛放羊、去山上砍柴等,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
十岁时,郑国仲就被家人送到裁缝店里当学徒。家人对他给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学习一门手艺,长大后能娶个媳妇儿,还能养家糊口。
然而,在那个动乱不堪的年代里,百姓们根本就没有多少闲钱去做衣服。出徒后的郑国仲很难赚到钱,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回到家里务农。此时的他内心深受打击,对未来已没有了任何期望。
不过正是这一年,1927年11月,震惊中外的黄麻起义就此爆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黄安百姓加入了农民运动中,3万多农民自卫军、义勇军攻下了黄安县城,建立了黄安农民政府。
而年仅十四岁的郑国仲,也对红军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第一次听到“革命”这个词,也知道红军是专门为百姓服务的,带领大家“打土豪、分田地”,让所有穷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当时郑国仲的堂哥郑国尚就响应号召加入红军,他本想和堂哥一同参军,但因年龄小,父母坚决不同意,这让他十分苦恼,只能期待自己快快长大,早日加入革命中。
1929年春,正在地里干农活的郑国仲,听闻有一支红军队伍途径黄安,并在当地招兵,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先他一步去寻找红军、报名参军。
受到鼓舞的郑国仲,也将手里的农具丢在一旁,跟着大家伙一起去参军。当时郑国仲并不是没考虑回家和父母商量,可他担心父母不同意他去参军,于是毅然选择了不辞而别。
郑国仲的父母左等右等没等到他回家吃饭,坐不住了,这才去农田里寻找,但只找到了一个锄头。夫妻俩内心很是焦急,还以为孩子被国民党抓壮丁了。
不过很快,夫妻俩才知道村里不少年轻人都不见了,一个从县城回来的村民说:“别找了,你们的孩子都参加红军了,这是好事啊!”
而在另一边,招收红军的干部对郑国仲仔细打量了一番,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参加红军不是过家家,革命斗争可是很危险的,随时都会掉脑袋,你可要有个心理准备。同时,红军四海为家,要做好背井离乡的准备。”
郑国仲自然明白这一点,但他还是选择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中。这天晚上,他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不起,心里想着:“爹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能让穷人当家作主,我只能加入革命,你们要理解儿的良苦用心。”
革命路上建功立业
在革命之初,因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武装的多方围剿,红军革命形势严峻,且减员比较严重。不过郑国仲面对危险从来不动摇决心,反而愈挫愈勇,在战场上舍生忘死,接连立下了多个大功。
参军第一年入党,且很快从排长提升为营长,这让首长徐向前对他十分欣赏,到了长征前他就已是团长,这一年郑国仲才二十一岁。
1935年3月,为了分散敌人对中央红军的注意力,红4方面军在四川、甘肃发起了多个战役,而嘉陵江战役就是其一。
嘉陵江水流湍急,且剑门关一带地形险要,这让红军的行军速度受阻,而反动军阀正是利用这个地理条件,企图遏制红军的前进之路。不过红军战士英勇顽强,面对强敌坚忍不拔,逐一将敌人甩在了身后。
而郑国仲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色,率领部队歼灭了敌人一个旅。
抗日战争打响后,郑国仲被任命为129师385旅769团的一个营长,其团长为大名鼎鼎的陈锡联。忻口会战时,因日军掌握着制空权,利用空中优势对国军进行无差别轰炸,以至于抗日力量损失惨重。
为了解决这个大麻烦,769团决定深入虎穴,将停放在阳明堡机场的飞机炸毁。1937年8月19日夜,陈锡联率部行动起来,敌人防守兵力不多,我军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解决了日军守备部队上百人,并炸毁了敌人二十四架飞机。
而当时,郑国仲率部阻击敌军增援部队,阳明堡战斗打响没多久,日军一个装甲车队很快赶来,但郑国仲早就率部伏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让日军无法继续向前,为争取兄弟部队撤离赢得了时间。
1940年时,日军为了打击活跃在华北战场的八路军力量,对抗日根据地采取“囚笼战术”,企图将我军围困起来逐一歼灭。中央很快做出反击,7月22日颁布了《百团大战预备令》,准备和日军展开一场硬碰硬的战斗。
8月20日,震惊全国的百团大战就此拉开序幕,此会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战役是狮脑山战役,其任务是拖延日军前进的脚步,为摧毁正太铁路的军民争取时间。
之所以要摧毁正太路交通线,还因这里是山西沦陷区日军最重要的补给线,而想要打击敌人,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摧毁日军粮库,中断其补给,从而让日军无法继续进攻。
8月20日这天,尽管天降瓢泼大雨,但八路军还是第一时间发动攻击,解决了西峪村矿警队后,快速占领狮脑山,并连夜构造防御工事。
当时负责驻守狮脑山的为郑国仲的769团、孔庆德的14团。次日,日军一个旅团集中兵力,朝着狮脑山发起了猛攻。然而,早有准备的八路军,利用迫击炮进行反击,接连几次打退了日军。
日军失利后,组建了一个百人小分队,绕道右侧进行偷袭,对我军形成了夹击之势。但即便如此,英勇顽强的八路军还是顶住了压力,并歼灭四十多名鬼子。
恼羞成怒的日军,见军事失利后,从阳泉调动了大批日军,并出动了二十多架飞机,企图一举将狮脑山拿下。
在日军战机的接连轰炸之下,狮脑山硝烟四起,我军的防御工事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敌人以为八路军已失去了抵抗力,随即朝着狮脑山前进。这时,埋伏在暗处观察多时的八路军,瞅准时机将大量手榴弹丢了出去,炸得敌人人仰马翻、措手不及。
在厮杀声中,战士们拿起大刀和日军扭打在一起,没有武器就直接拿起石头战斗,誓死捍卫阵地。
气急败坏的日军,不惜将阳泉的日伪警察、日本侨民全部拉到战场,并投放了丧尽天良的毒气弹,但郑国仲、孔庆德部依旧坚持在阵地上,和敌人厮杀到最后。
在狮脑山战斗六昼夜后,我军已陷入了弹尽粮绝的艰难境地。因多日战斗,再加上阴雨连绵,战士们浑身泥泞,且没有补给,伤员增多。正当郑国仲、孔庆德考虑如何度过难关时,山下百姓自发运送粮食,解决了八路军的一时之危。
第七天后,日军兵力已增加至一千五百人,但依旧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完成任务的郑国仲、孔庆德部,在上级指挥下平安无险地撤离了阵地,此次作战毙伤四百名日军,为百团大战立下了首功。
对于这场战斗,中央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接连4天发布捷报,彭德怀称赞道:“守卫狮脑山的部队英勇顽强。”
1940年10月初,此时八路军在百团大战第1、2阶段取得了重大战果,对日军交通线、碉堡进行了重点破坏,让日军损失惨重。
日军华北中将司令多田骏原本还想着将八路军消灭,以展现自己的实力,却没想八路军实力如此之强,日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气急败坏的多田骏,展开了疯狂报复,在他的指示下,数万名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也就是抢光、烧光、杀光。每到一个乡村,日军不仅将百姓杀死,还将每户人家的东西全部抢光,拿不走的就破坏,并将房子烧掉,还将水井用土推平或下毒。
为此,八路军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家垴战斗,而郑国仲的769团正是主力军。
当时,日军冈崎大队五百人进攻八路军最大的黄崖洞兵工厂,彭老总立马派出386旅支援,在我军的强有力作战下,日军仓皇逃窜,并来到了关家垴一带。
为了消灭这支部队,周围八路军立马朝着关家垴包抄过去。不过,此时的日军在山上布置了重型火力,且敌人援军赶来支援,唯有速战速决才能消灭敌人。
而郑国仲的769团奉命从西北进攻,因有着二十米的陡崖,战士们向上攀岩时,不料被敌人发现,一时间只能躲在壕沟里,且因地形狭窄,再往上是羊肠小道,我军处在被动状态。
关键时刻,129师师长刘伯承通过望远镜发现,769团突击部队所在的位置,地质似乎比较疏松,他连忙问郑国仲土质如何。郑国仲调查后,连忙上报:“报道首长,是黄土坎!”
刘伯承听了后一笑,说道:“直接挖暗道,通上顶部,直插日军主阵地!”
有了军神刘帅的指点后,郑国仲立马开窍,一方面组织兵力继续佯攻,一方面派人开挖暗道,他还主动拿起铁锹挖土,战士们深受鼓舞,没几天就挖出了暗道,从而一举将日军部队消灭。
还有一次,日军决定修建白晋铁路,其目的是瓜分山西的煤炭资源,将这里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其他战场。同时,日军还想利用这条铁路,分裂华北抗日根据地,削弱敌后抗日力量。
很快,我军就洞悉了日军的阴谋,派出郑国仲完成破坏日军计划的任务。此次任务难度极大,毕竟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且敌人占据城堡,郑国仲深知此中艰难,立马和参谋研究战术,他认为攻打白晋只能智取。
随后,他组织突击队趁夜潜入城内,并将手榴弹投掷日军腹地,除了少数伪军逃出,其他日伪均被八路军消灭,可谓是大快人心。
18年后成副司令返乡
1946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又调动了大量兵力,对中原解放军进行围堵追击,还对苏皖边、晋南2大解放区一并发起进攻。
为了破坏敌人的作战意图,缓解中原、苏中解放军压力,刘邓首长指挥大军发动了陇海铁路战役,并先后攻下五个城,歼灭一万六千名敌军。这一期间,郑国仲因立下大功,被提拔为3纵副司令员。
1947年5月4日,中央指示刘邓首长率领大军朝着大别山区挺进,8月正式挺进大别山。部队一路南下,期间郑国仲还发起了张家店战役,当时第3纵队已没有补给,但在他的领导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三天时间消灭了敌军五千三百人,打击了国军的狂妄气焰。
张家店解放后,郑国仲继续率军前行,距离黄安越来越近,此时的他归乡情绪愈发浓厚。自他十六岁加入红军,一直没机会返乡,也不知家乡的变化,更不知父母是否健在,他越想越是惆怅,深夜,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一直难以入睡。
第二天一早,郑国仲就向刘邓首长打了个报告,得到允许后骑着战马踏上了回乡的路。十八年过去了,家乡变得陌生起来,郑国仲凭着自己的直觉向前走去,来到熟悉又陌生的村落。
此时已是黄昏,郑国仲内心百感交集,多年未回家的他,对故乡有了一丝胆怯。
郑国仲牵着战马来到了一个破房子面前,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穿着破衣服的老妇人正在门槛前坐着,他看到老妇人后,决定问一下路。
不过此时的郑国仲穿着军服、腰上别着枪支,老太太见状内心有些恐惧,朝后退了几步,胆怯地问道:“长官,请问你找谁?”
郑国仲礼貌地说道:“我是解放军,你不要害怕,我想找我的爹娘,参军十八年未归,不知他们是否健在。”
老妇人听说他是解放军,这才松了一口气,连忙说道:“解放军是人民的大救星,快来屋子里,喝点水吧!”
郑国仲此时确实口渴了,他点点头,来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瘦弱、满身皱纹的老爷子正在烤火。老爷子见郑国仲来了,内心也有一些紧张,连忙问道:“你找谁?”
郑国仲发现这个老伯伯有些面熟,随后,郑国仲主动说道:“我是来找我的爹娘,不过我离家已经十八年了,家乡变化太大。”
老人听了后不由得同情起来,说道:“你父母叫什么名字,都是一个村的,我或许知道些什么。”
“我是郑国仲,小名是祖福,你知道我爹娘吗?”
老伯听了这个名字后,身体不由得一颤,他连忙追问:“你是祖福?你有什么证明吗?”
郑国仲将自己参加红军的经历说了出来,说着说着,老人激动地握住郑国仲的肩膀哭了起来,激动喊道:“儿啊,爹找你找的好辛苦啊!”
说完后,屋子外的老妇人也走了进来,脸上已流下两行泪,念叨着说:“儿子终于回来了,祖福回来了!我和你爹还以为你不在了,回来就好啊!”
郑国仲立马明白了,他扑通跪了下来,流泪说道:“爹,娘,儿子不孝,这么多年一直没来看望你们!”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郑国仲,就算受到重伤也不流一滴泪,可现在却早已泪如雨下,紧紧将父母抱在怀里。
此次的相逢,让一家三口哭成了泪人。情绪稳定后,母亲生怕这是一场梦,拉着儿子的手反复摸着,并询问他这么多年来的参军历程。
郑国仲将多年来的从军经历说了一遍,父母听了后又紧张又激动,内心也为孩子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时郑国仲才知道,自己参军后,父母托了很多人打听他的消息,但一直没有得到准确信息。
再加上郑国仲一直没给家里报平安,父母还以为他早就牺牲在战场上了。多年的战斗生涯中,郑国仲确实多次“历险”。
如1941年他率部突破日军河北封锁线时,被鬼子伏击,多亏警卫员拼死掩护他突围,不然他可能就不在人世了。
一年后,日军对太行山施行“铁壁合围”,郑国仲的769团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背景下,掩护彭老总突围,他也因此身负重伤。
所幸的是,一切的惊险如今都过去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儿子又站在了父母的面前。
看着儿子平安归来,郑国仲父母张罗着给孩子做顿好吃的,将家里的老母鸡炖了烧鸡汤,郑国仲也跟在父母身边打下手,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过因战事紧张,郑国仲在家里待了两天就要回归部队,他将身上的津贴全部交给父母,并跪着对父母说:“爹娘,等祖国解放了,我就回来接你们,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这之后,郑国仲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立下了诸多战功,晋升为二野3兵团11军副军长。
解放后,郑国仲不负当年誓言,终于将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生活。
此后,他又继续为国家的建设而奉献奋斗,直到1992年1月1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
参考文献:
《开国将军郑国仲:少年出征中年还 再见双亲互不识》
《郑国仲:开国少将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