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近可谓麻烦不断。在美国得州,一辆特斯拉汽车撞到大树上导致2人丧命,警方正在调查这是否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出错有关。在中国,上海车展上女车主的“出格”维权,也让该品牌的质量和信誉遭遇到了自进入国内市场以来的最大质疑。毫无疑问,特斯拉和中国消费者的关系正在走出蜜月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截至本文刊出之际,特斯拉与这位女车主到底谁是谁非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而且这也不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能够厘清的一个问题。 但无法否认的是,用户与特斯拉之间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纠纷。这些纠纷不仅暴露了特斯拉存在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整个造车新势力的深层次焦虑。
首先说特斯拉的问题。特斯拉自诞生以来就没少过负面,实际上,人们对这家企业的质疑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例如,即便到了10多年前,市场仍在担忧的是用户到底到底需不需要电动车,也正是因此,特斯拉能不能活下来,电动车这样的产品模式能不能成立,也是当时人们最为瞩目的问题。就像马斯克自己说的,当年,一个月最多有八家媒体都在预言特斯拉行将倒闭。不过时间证明了这家企业的前瞻性,而也正是因为走在时代前面,如今的特斯拉才变成了一个众星捧月式的存在,它变成了全世界市值最高的汽车厂商,马斯克也因此一度问鼎世界首富。
特斯拉汽车产量不断提升,并且受到消费者欢迎,这些都是好消息,也显然给了特斯拉底气。然而在追求速度的时候,特斯拉产品质量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各种不同的反馈和质疑也出现爆炸性增长。尽管马斯克亲口承认特斯拉存在一定质量问题,并且承诺改善,但从最近这些纠纷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改善显然没有问题出现得快。一年生产五十万辆汽车,特斯拉早已不再是一个为富豪提供大玩具的小厂了,它已经是肩负着为普通人提供安全出行工具责任的新时代福特,但该企业显然尚未对它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有足够的认识,更没有一套完整的责任履行策略。也正是因此,特斯拉尚未能有效地照顾到普通消费者的关切,而先前那些被加上光环甚至被神话的横空出世和特立独行,如今则沦为了大众和媒体眼中彻头彻尾的傲慢。
更可惜的是特斯拉尚未认识到中国市场的不同。或许马斯克天真地认为,在美国的特斯拉不需要公关,因此便可以将在美国的那套行事方式完全移植到中国。这未免过于忽视了中国的市场特点和文化复杂性。从整体而言,中国市场的顾客其实是更加挑剔的,此外,中国人也显然更喜欢那些看上去谦逊有礼的企业,那怕这是一件和汽车质量无关的事情。在这一方面,马斯克或许应该好好向同样是美国企业的苹果学习,看看库克是如何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针对中国市场做出合理调整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特斯拉本来就是领头羊,因此只要严肃改正,谦虚待客,中国市场显然仍旧是一片光明。
其他的造车势力也不要对特斯拉幸灾乐祸。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那些传统厂商的困难显然要比特斯拉多得多。而对于其他新的造车势力而言,最近不管是关于自动驾驶的问题也好,“刹车失灵”的指控也罢,这些其实都不仅仅是特斯拉的问题,而是每家企业都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就像燃油车代替马车绝不仅仅是发动机替代了畜力,新能源的新也不仅在于它使用了电池,而更是因为它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它在机器取代人力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革命变化。但这样的颠覆性变革势必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人和机器谁掌控谁这个方面,肯定会引发大量的问题和激烈讨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所谓的纠纷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因为机器和智能参与了行使,因此在事后确定责任方面,生产机器的厂商和驾驶者各说各话,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
当然,这种分歧的原因也还在于,当下关于汽车行驶的所有数据记录,都只是被汽车厂商所掌握,而车主和驾驶者却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他们也对数据毫无解释权。从数据占有和解释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处在了一个极度弱势的地位上,一旦出现问题,汽车厂商又是运动员又做裁判,显然难以取信于人。所以,数据该被如何共享,机器与人的权责该如何划分,是否及如何引入第三方的监督管理,这些都是目前亟待厘清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在智能化突飞猛进大行其道的年代,全人类最为焦虑的问题之一。
人类天生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新事物则是一半热爱一半恐惧,与此同时新汽车行业则仍旧不够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能源车固然给我们带来了革命性的出行体验,但如果本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们对新能源车的焦虑感就会越积越深,未来类似的维权纠纷和冲突也只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问题恐怕是难以单靠个人和厂商的协调来解决的,相反,它需要权威第三方更加强有力的客观介入,做好裁判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也应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