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的炮火比较弱,因此步兵部队的作战,主要以迫击炮为火力支援。当然了,由于迫击炮的装备量及弹药供应量也不充裕,所以实战中步兵主要依赖的火力支援其实是轻重机枪。
以全面抗战初期第36师的弹药消耗为例:
该部在淞沪、南京作战期间,一共消耗步枪弹约70万发、轻机枪弹约87万发、重机枪弹约51.5万发,机枪弹消耗占比达三分之二。
在炮弹方面,第36师消耗了迫击炮弹8785发、山野炮弹7622发。
请注意,第36师是当时国军中央军的嫡系部队,而且是所谓德械部队的样板师之一,本身就装备有一定数量的火炮和较多数量的轻重机枪。
如该部装备有18门山野炮、24门迫击炮、427挺轻重机枪,由于是中央军嫡系的缘故,因此才能有上述的弹药消耗。
不过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中央军嫡系部队只占一部分,并不是说所有军队都能有上述这种武器和弹药条件的。
以八路军来说,120师和129师两个师加起来也只有300挺机枪,迫击炮有10门,两个师合计有子弹不到40万发,炮弹也很少,平均每门迫击炮只有10发左右的炮弹。
到1940年,八路军总兵力发展到40万人,步兵团数量有160到170个左右。通过作战缴获,此时全军的轻重机枪有1590挺,但由于部队扩编使得机枪数稀释到了平均每团不到10挺,弹药方面也更加缺乏。
在当年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总部和129师系统的部队共计有约40个团参战。
在弹药方面,消耗步马枪弹约42.6万发、轻机枪弹约15万发、重机枪弹约12.4万发。很显然,相对于八路军机枪占全部枪支的比例而言,机枪消耗的弹药仍然占到相当比例。
在炮弹消耗方面,一共有2000多发,但绝大多数是迫击炮弹,山炮弹只有极小一部分。
10来万的部队打了三个月,就这么些弹药消耗,其实是很寒酸的。但是如此的弹药消耗却是八路军经受不起的,因为此时国府已经不再向八路军发放一粒子弹,而在强攻据点的作战中又有消耗大、缴获少的特点,所以百团大战打完后,类似作战是难以组织的。
八路军的情况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为困难的,而在抗战中期的国军杂牌部队中,虽然情况要好一点,但也不太乐观。
很多杂牌军在兵员补给和武器弹药补充上受到排挤,而在对日作战中,别说缴获日军武器了,自己的武器不被缴获就算不错。
所以很多杂牌军在抗战中期以后的抗战积极性大为降低,一方面确实是实力残破,力有不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担心一旦再受创严重,番号可能都保不住了。
当时国府有海外援助的武器渠道和兵工署兵工厂的自产渠道,大口径火炮的补给尚难以做到,但是迫击炮及轻重机枪和相关弹药的供应还是有些基础的。
不过,这些武器弹药自然是优先供应中央军系统,而且是以中央军嫡系为最优先。
所以在抗战中期,为什么有的中央军部队表现出了比较强战斗力呢?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兵员和枪弹能供应得上。这方面要是供应不上,即便想打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国可以直接得到大量美援。
此前的苏援武器装备已经大部分装备中央军精锐了,美援的到来自然也是优先装备中央军。
当时驻印军的架子搭起来后,从国内又空运了中央军的第14师、新30师和第50师三个整建制师过去,此外还有大量技术兵空运印度。
因此驻印军除了2个军5个战斗师外,还有大量直属的炮兵、工兵、战车、汽车等部队。其中仅直属的炮兵就有1个155毫米炮兵团、2个105毫米炮兵团、1个重迫击炮团。
驻印军的新1军、新6军也都是全套的美械武器装备,从军属的105毫米榴弹炮营,到班装备的轻机枪、冲锋枪,其装备都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强的。
在中国驻印军编成的同时,国内还以空运到云南的美械为基础,装备了6个军的远征军部队。
这6个军中,除了第53军是原东北军番号外,其余各军也都是中央军。而且第53军此时实际上也已经中央军化,而不再是什么纯粹的东北军了。
由于当时中缅陆地通道尚未打通,因此仅靠空运的话美械装备尚不足以全套武装远征军。
到1945年初陆路通道打通后,大量美械运抵国内。
国府以驻印军编制为蓝本制定了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又将国军中央军的主力第13军、第18军、第74军等部纳入了进来换装美械。
这种美械军的编制,除了军属有105毫米榴弹炮营、师属有75毫米山炮营、团直属有迫击炮连和战防炮连之外,在步兵武器配置上也是极为充实的。
以轻重机枪的配置来说,全面抗战初期的调整师配置机枪为最多。其每个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装备6挺重机枪,每个团即装备99挺轻重机枪。
全面抗战中期时,国军调整步兵师编制,从二旅四团制改为三团制,步兵连配置的机枪数也从9挺调整为6挺。如此每个步兵团实有轻机枪54挺、重机枪18挺。
当然了,也只有精锐部队能达到这个标准,杂牌部队就不好说了。敌后的八路军情况自然更为艰难,每个连有3挺轻机枪,就可称为是绝对主力了。
不过在国军中央军打造美械军时,轻重机枪的配置再度提高。
美械军的步兵连恢复到了装备9挺轻机枪的编制,而步兵营的营属重机枪则增加到了8挺,此外团直属队还装备5挺轻机枪,如此美械军的这么一个团就装备有轻机枪86挺、重机枪24挺,合计装备轻重机枪达110挺。
抗战后期,日军的武备程度在不断降低。
当时驻山西日军中,独立第3混成旅团也才装备轻机枪125挺、重机枪25挺;独立第10步兵旅团装备轻机枪93挺、重机枪20挺;第5独立警备队装备轻机枪80挺、重机枪13挺。
日军的旅团级守备部队所装备的机枪数也只与美械军一个步兵团所装备的机枪数相当。
而且大家要注意的是,美械军除了轻重机枪装备比例高之外,还有一大特点是冲锋枪的装备数不少。
当时一个美械师装备有1000余支冲锋枪,除了师直属队外,每个步兵团即装备有冲锋枪273支。
要知道当时的日军是基本不怎么装备冲锋枪的,这就使得其在近战中遭到了极大的压制。拼刺刀?谁跟你拼啊,轻机枪、冲锋枪直接就扫过去了。
在1945年湘西会战时,部分美械部队虽然换装尚未完成,但已经加强了机枪配置并换装了美式冲锋枪,结果在近战中便给予日军大量杀伤。
时任第18军第11师师长的杨伯涛在多年后还回忆道:
日军素以武士道白刃战见长,鼓噪咆哮挥刺刀,直冲我军,这时我军拥有美械近战武器冲锋枪,数步之内向密集日军迎头扫射,日军中弹纷纷倒地。
可以说,此时的美械部队已经具备了对日军的火力优势。
不过中央军的美械部队尚未换装完成,日本便宣布投降了,而国军的其他部队在抗战后期的反攻力度也不大。好的武器装备,没有在抗日战场上充分发挥出威力,还是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