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名将军见证新中国成立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振奋人心的一件事,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然而在当时,还有一项亟待解决的事情,当时军队进行军衔评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工作重心是抗击日本侵略,是解放全中国。关于军队的职等建设是相对落后的。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日常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军衔的评定与实施。这在当时尤为重要。
在时任军部领导彭德怀的领导下,罗荣桓、宋任穷、徐立清、谭政等军部领导干部,在中央的授意下,首次开始军衔的评定与实施工作。
根据,中央和军部的协商一致,国家主席毛主席签发了《军官服役条例》。
条例中明确地规定了现役军衔,总共分为14级,主要的军衔有帅、将、校等。然而,由于此事关系重大,对名单的审议必须慎之又慎。
军队高层对于将帅人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协商,直到1955年9月,备受关注的《将级军衔名册》最终敲定。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十大开国元帅,彭德怀将军、黄公略将军、罗荣恒将军等。这一年,中央一共为1048名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授衔。
这其中包括10大元帅10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还有798名少将。
后来这个名单陆续增补,到1965年增至1360人。
然而岁月变迁,时光流逝,到如今,第一批授衔的1048名将帅,仅有2人仍然健在了,他们分别是谁呢?
放牛娃里出将军:邹衍
新中国成立时期,大部分的将军都出身贫困的农民家庭,他们有的依靠山里微薄收成,有的在水边艰难捕鱼,还有一些长年帮地主种地。
在这中间,有一位将军就是放牛娃出身。
这个人就是邹衍将军。
1,耳濡目染,接受革命理想的少年邹衍
1915年,邹衍将军出生在在江西一处贫苦的农民家庭。
邹衍的父母最初是支持他去读书的,所以,邹衍在年少时有过一阵求学经历。
但是后来,随着国内环境日益恶化,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邹衍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活。
1928年,邹衍13岁。
由于红军战士的到来,放牛娃邹衍终于迎来了春天,从此开始,一步步成为了赫赫有名的“邹将军”。
许多年后,邹将军依然能够记得当时红军战士来到当地的情形:“红军战士来到乡里,就到处贴标语,喊口号,告诉大家红军战士就是来帮助乡亲们打倒土豪,打倒劣绅。听到这些话,当地乡亲们对于红军战士的工作积极支持参与,因此革命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
不仅如此,当地不少农民也开始逐渐加入革命队伍中,他们秘密组成了农民协会,与反动势力做斗争,其中邹衍的家就是农民协会的秘密据点。
大人们在家里开会的时候,通常会让邹衍去外面放哨,邹衍深知自己的职责重大,坚守岗位一刻也不放松。
就这样,在这种革命思想的熏陶下,邹衍耳濡目染地接受了党的洗礼,没过多久便加入了工农红军,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2,临危不惧,坚定革命信念的青年邹衍
邹衍加入工农红军之后,由于个人能力凸出,后来被调到中央红军总政治部担任通讯班长的职务,这在当时是一项极为重要,又极其危险的职务。
他的日常工作,是往返于总部和中共主要领导人之间,传递重要的情报。
而敌军特务,对于我军情报人员开展了跟踪,追捕,暗杀等恐怖行为。
邹衍的生命安全也经常受到威胁,但他总是临危不惧、机警处理各种突发时间,确保情报的安全传递。
1935年,邹衍跟随中央红军进行了万里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在强渡大渡河之后,中央红军一路长途跋涉,艰难穿过了藏区,最终来到夹金山脚下,下面他们面临的是高不可攀的雪山。
邹衍将军每每回忆往事,过雪山这段历史都让他记忆犹新。
有一次他面带悲切地说:爬雪山是他经历过最煎熬的一段时间。高山上气温非常低,大家棉衣短缺,好多同志都冻伤冻死。还有的因为高原反应导致呼吸困难、头晕目眩,不小心就掉下山涧。红军伤亡巨大。在这段艰难的过程中,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着渡过了这生死之关。
3,屡任要职,担任保家卫国的中年邹衍
抗战胜利后,邹衍将军屡屡担任要职。
首先他跟随解放军部队转战陕北地区,主导和参加了当地的土地改革、剿灭敌匪等多场重要运动。
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吉林、解放长春等恶战,在淮海及平津两大战役里也有他的身影。
1949年,邹衍担任了央公安总队政委的职务,负责保障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
他这项工作完成的极其出色,当时境外反动势力,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中国的诞生万般不愿,他们企图破坏开国大典,暗杀中央领袖等破坏祖国的和平统一。
但是这些恐怖行为,都被邹衍及其领导的共和国卫士一一破坏,邹衍可谓功不可没。
1955年,邹衍被授予少将军衔。
邹衍将军退休后,依然没有闲着。
除了日常读书看报以外,邹衍将军还经常会经常去部队、学校等地为作报告。
鼓励大家一起学习老一辈优秀的革命传统,铭记前辈们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牺牲,为弘扬革命精神继续做着自己的贡献。
最年轻少将之一:杨永松
除了邹衍将军以外,还有一位至今健在的将军杨永松。
杨永松1919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州的一户贫困人家,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军衔时才36岁,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少将之一。
1,早期革命时期的杨永松
杨永松和他的二哥杨鹤松都是先进的青年分子。
兄弟两人一起参加了“百侯暴动”,哥哥主要负责串联,和组织工作,杨永松则主要负责后勤工作。
由于当时革命力量还势单力薄,这场运动遭到了国民党当局迅猛的反扑,这场轰轰烈烈的暴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之后,愤怒的国民党当局开始了四处抓捕参与暴动的革命党人。
无奈之下,杨鹤松和杨永松逃出百侯,从此背井离乡。
在逃脱追捕后,年轻的杨永松伪装成农民,一边给地主放牛,一边维持生计,并伺机寻找新的革命机会。
在1930年,杨永松接触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革命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了更加光明的共产主义革命历程。
2,长征时期的杨永松
1934年,杨永松所在部队向福建永安地区进军。
杨永松因为身体原因留在苏区休养,然而当时国民党部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多次“围剿”。
杨永松只好和战友进行战略转移,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们经过长途跋涉,顶着疾病,饥饿,穿过敌军的封锁线,毅然和战友踏上了寻找红军主力部队的路。
经过了多日征途,最终他们胜利找到了组织,红一军团,接着就留在师部养病。正是这一决定,使得杨永松成为万里长征路上的一份子。
在长征路上,有部队同志同情杨永松坚持带病行军,问他要不要提前回家,被他严词拒绝。
他诚恳地说:“我的兄弟,我的家人们都在战斗,都在参加革命,这时候我要是回去,肯定会被他们笑话,我不愿意回去。请组织相信,我能跟上部队,因为我是一个工农红军,有着钢铁一样的意志。”
就这样,杨永松依靠坚定的意志,跟着所在三团队伍,走在团部最前面,一路爬雪山,过草地,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长征路。
由于年纪小,再加上病未痊愈,杨永松偶尔会掉队。
每当此时他就默默地跟在部队的后面走,一路走过坎坷崎岖,直到双腿浮肿,双脚磨烂,他都咬牙坚持下去,因为长征没有退路可言。
其实长征路上,最难耐的还不是身体的疲惫,和眼前的艰难困苦,而是需要不断掩埋牺牲战友的遗体。
每当这时,杨永松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革命竟如此艰难。
但他依然没有任何退缩,他相信这些牺牲是值得的,终有一天胜利一定会到来。
就这样,杨永松跟随着部队,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走过了两万五千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战胜了路上的艰难困苦,最终走到了吴起镇,顺利完成了长征生涯。
3,抗战时期的杨永松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双方达成一致,以民族大局为重,共同抗日救国。
杨永松当时所在的红二师也开往山西,奔赴抗日前线。
当时杨永松才刚满十八岁,组织考虑到他年纪小,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就给他安排了政训处技术书记的工作。
也就是因为这件事,他和罗荣桓将军产生了一段故事。
后来每每回忆此事,杨永松总是对罗荣恒将军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真是平易近人的大将军。
罗荣桓将军来到抗日的前沿阵地,亲自鼓励战士们要勇敢战斗。
这也是杨永松第一次见到罗将军,然而由于距离太远,他只能远远望着罗将军。
后来,杨永松因为不愿意任职政训“秘书”闹情绪,被罗荣桓将军叫去谈话。
罗将军并没有生气,只是问他:“听说你不愿意参加政训处工作?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吧。”
杨永松把他心里真实所想告诉了罗将军,原来他不想留在后方,想去前线抗击鬼子。
罗荣桓将军便耐心向他解释说:“虽然去前线抗击鬼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如今的抗战形势十分严峻,机关需要的不仅是敢打敢杀的战士,也同样需要机智过人的秘书。你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组织上这样决定,也是因为信得过你,才交给你的,这工作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多杀几个鬼子!”
罗荣桓平易近人地将革命分工问题向杨永松解释明白,于是他便答应了下来。
不过后来,杨永松还是获得了机会,开赴前线,四处征战,跟随部队打下了很多硬仗。
4,新中国成立后的杨永松将军
在解放战争时期,杨永松担任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的职务。
这个职位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战士,而是一名军队规划师。
他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中国人民军队的机械化和正规化的进程中,并做出了更加突出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杨永松参与组建的机械战车师表现突出。
整编队的坦克部队整整齐齐地穿过了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我国的机械化部队,并接受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检阅。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杨永松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这是对他革命一生的重大肯定。
直到1978年,59岁的杨永松才退居二线。
时至今日,最年轻的杨永松将军也成为了年过百岁的老人,却依旧精神很好。
他不仅每天都会收看新闻联播,还依旧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
并表示,只要国家需要,随时都愿意再次挂帅!
将军虽已逝,精神永流传
随着时间推移,开国的千名将军到现在仍健在的仅剩邹衍和杨永松两名将军。
然而无论是仍然健在或是逝去的将军,还有那些为了新中国建立付出过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的革命前辈,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留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永不磨灭,他们的精神也将被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