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新1军,我们回头说第74军。
实际上新1军是新军,第74军也是新军,该军最初只有51师和58师,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才刚刚编成,其首任军长是俞济时,而王耀武当时任51师的师长。
俞济时的能力其实不高不低,但是背景特殊,故而能为第74军争取来比较优先的武器和兵员补充,这在抗日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全面抗战初期,国军作战的伤亡很大。再能打的部队,要是得不到整补,那也是白搭。
以74军来说,淞沪、南京、兰封等诸战,战损都比较严重,任何一战打完后得不到及时整补,那必然就支棱不起来了。但在俞军长的运作下,每战后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补给,这就是74军出彩的基本前提。
同时,51师师长王耀武等人又是比较能打的将领,在这种背景下74军这支新军逐渐以能死打硬抗的作风引起了老蒋的注意,从而得到更加优先的待遇和重视。
所以到后来王耀武升任军长后,74军已经是有3个作战师的充实军,后来又被列入了攻击军序列中,增编了炮兵部队,也优先装备了部分苏械。
这些武器虽然比不得后来的美械军,但是在国内部队已经是相当可以的了。
在王耀武军长的带领下,第74军真正成为了国军的王牌军之一,而且还是国军中极少有的具备攻击能力的军。
后来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和第4方面军总司令时,对第74军抓得也比较稳。74军俨然已经成为王耀武的基本部队,并有向外拓展形成派系的趋势。
在武器装备方面,1944年时第74军便开始少量换装美械,到1945年初被列为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开始系统性换装美械。
在换装美械期间,湘西会战开打,74军又参加此战。在会战中已经得到换装的部分美械,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会战结束后,74军得以继续换装美械,不过其既没有驻印军那样的条件,也没有第5军近水楼台的地理位置,因此尽管受到重视,但是所得的美械也是不充分的。
所以后来评估国内换装的三十四年甲种军时,一般认为其在兵力数量及美械的充实度上大多是要打折扣的。
比如按照三十四年甲种军的编制:
全军有将近38000人,装备有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36门、37毫米战防炮72门、81毫米迫击炮108门、60炮486门、冲锋枪3362支、重机枪216挺、轻机枪1053挺、步枪将近18000支。
而第74军辖第51师、第57师、第58师,整军兵力32000多人,共计装备有:
美式步枪14317支、79步枪1788支、冲锋枪2947支、轻机枪992挺(含少量国械)、重机枪(国械34挺,美械未统计)、60炮242门、81/82毫米迫击炮41门、75毫米山炮22门、37毫米战防炮34门(美24门)、55战防枪45支、美枪榴弹筒520个、二八式枪榴弹筒91个、20毫米麦特森战防炮2门、美火箭筒45具。
很显然,第74军无论是兵力数量还是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上都与三十四年甲种军的完整编制差距很大。
在当时的全部国军中,只有新1军能够切实满编,甚至还有所超出。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下国军的编制表。
国军的编制就跟玩儿似的,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也从来没有哪种编制能够真正落实下去。
在国军中,制定编制表的人都不知道是从哪儿蹦出来的,在他们手中搞出来的编制表往往都是假大空全,从不考虑实际情况。
光看表格,炮兵、工兵什么的都很齐全,配置也都很合理,关键是你有这么多武器能填充起来吗?
以前那些老编制就不说了,就以这个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来讲,它是参照驻印军的编制表编成的,这本来就很扯。
比如驻印军的每个步兵连配6门60炮,三十四年甲种军的步兵连也是配6门炮,这玩意真的有必要吗?
驻印军每个连配6门60炮,它是有着特殊背景的:
一个是缅北丛林中,60炮作用很大;另一个是美军负责驻印军的后勤,无论是部队的机动还是补给能力,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国军难道不清楚自己的后勤补给能力?在国内战场上有必要一个连搞6门60炮吗?
这里首先是一个没必要,更关键的是它其实也没有足够的武器去分配。因为其他武器项目,也都是高到了比较离谱的程度。
以步枪配置来说,原本国内部队一个师配2500支步枪,这个确实是少了些,但三十四年甲种军的师要配5600多支步枪外加800多支冲锋枪,这其实就真没必要。
当然了,如果说你的武器和补给能力真的没问题,那人手一枪当然也不是不行。关键是自己没这个能力,还制定这样的编制表,注定就是推行不下去的。
不光是第74军不行,同样是三十四年甲种军编制的其他军,大部分也不行。如果说一个编制表,根本无法落实的话,那这玩意能有多大实际用处呢?
后来国军又搞整编师,原来的师缩编为旅,裁掉一个团,其余直属队大部分不变。
这样的话单单就三十四年甲种军来说,少了3个团的编制,但是武器数量却不变。
以74军来说,如果以三十四年甲种军,那么该军需编近38000人。
实际上该军当时有32720人,如果要填充完编制还需要5000多人。
但是走整编师的路子,整编74师的实际兵力是30978人,虽然总兵力少了1700多人,但是步兵团的建制却少了3个。
这样具体到其他部队上讲,反倒是比较充实的。再加上武器数量总体上不变,甚至略有增加,便使得整编74师时代的6个步兵团达到了接近标准配置的程度,同时也使得各级输送部队也有额外的武器配置,必要时转做步兵之用。
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从74军到整编74师,实际的实力数并没有缩小,它只不过是根据现有的兵力和武器压实了编制而已。
但很显然,整编74师这种情况,比起新1军来就要差出一大截了。因为新1军是实实在在编了9个团,一点折扣都没有打,而整编74师的实有兵力和武器数,却只能搞出6个团,在可用兵力上是不如新1军的(两军的辎重部队必要时都可以转为步兵紧急使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新1军的火力配置比整编74师要强很多。
因为整编74师其实没有配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它后期所谓的榴弹炮营只是配属作战,而不隶属于本部。
在师(整编旅)属山炮方面,新1军的75毫米山炮有56门,而74军最初只有22门,整编后调整为24门,后来才满编36门,使得每个整编旅都有旅属75山炮营。
在团级火力方面,新1军的战防炮连是8门制、81毫米迫击炮连是12门制;而整编74师的实有武器只能满足到战防炮每连5到6门,迫击炮每连8门的程度,其中还有部分是日造或国造,而不全是美械。
同时在连级60炮的配备上,第74军时期的9团制下,每个连只能配3门,到后来裁掉了3个团,才能配置4到5门。
另外新1军配有大量的汽车,而整编74师只有少量汽车,这使得两军之间的运输补给能力和机动能力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所以我们说新1军和整编74师虽然都是五大主力,但实际上新1军的可用兵力数、可用武器数以及综合火投放效果和可持续作战能力是强于整编74师的。
另外新1军的兵员素质比较高,其技术兵大多是知识青年,作战兵都是从国内壮丁和老兵中优选出来的,这使得新1军掌握技术兵器的能力比较强。
74军的兵员构成大多是壮丁兵,其中80%是直接抓来的,10%是顶替的,只有10%是自愿投军。所以在整体兵员素质和掌握技术装备的能力方面,不如新1军。
但是我们知道,新1军在成军后的对日作战只有不到2年,但是74军则打满了8年,参加了正面战场相当多的大会战。
而且74军以当时的武器装备去跟日军主力厮杀,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作战的顽强程度、韧性以及可承受伤亡的程度是要超过新1军的。
同时带出74军的王耀武本人有很强的战场指挥能力,而且此人不像国军的其他将领一心吸兵血、吃空饷,反倒以自己的经营所得补贴官兵,并抚恤伤残。
这就使得74军的士气很高,官兵们往往敢于死战,尽管是以壮丁为主体的军队,却有比较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因此综合下来讲,74军在兵力数量、武器装备、人员素质、补给能力和对近代化战争的理解程度上虽不及新1军,但整军的战斗力却并不逊色于新1军。
同时74军在兵力数量、武器装备、人员素质方面仅仅是弱于新1军,但却远强于当时的其他国军,再考虑到该军的历史战绩,称其为国军中的头号主力也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