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人都说,挑选结婚伴侣一定要选择门当户对的。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无数次真实事件的验证,证明了其正确性。
但是,如果一对情侣,一个是开国上将的军人世家出身,另一个是贫下中农出身,这还算是门当户对吗?
苏振华的女儿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而苏振华身为开国上将,居然非常欣慰地说:“没错,我们就是门当户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将少时出身贫寒,凭自己闯出天地
这一切要从苏振华的童年说起,苏振华原名不叫苏振华,“苏振华”这个名字是在他当兵之后,彭老总给他取的。意味着“振兴中华”。
而他的原名,叫做“苏七生”,因为他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孩子多,并不代表着劳动力就能够充足,在战乱年代,也许会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
苏振华也是如此,他的出生并没有让父母感到高兴。那时候他们家已经一贫如洗了,他们没有办法,好几次都想把孩子淹死在水盆里。
幸好苏振华的奶奶动了恻隐之心,把苏振华救了下来。她说道:“大不了我少吃一点,就多养个孩子吧!”
就这样,苏振华活了下来,但他们家庭环境却依然没有改善。当时他们一家人都给地主家当长工,苏振华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干活。
他什么都干过,放牛、砍柴、插秧,只要是长工干的活,没有他不会的。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对他的教育自然也没有那么好。
他从小到大,大字都不识得几个,还是在他进了红军大学之后,和第二任妻子孟玮结婚之后才有了文化。
正是因为有这样贫苦的出身,苏振华清楚地知道,贫下中农的人民的困境,也为他发达之后,体恤每一个贫苦出身的人,埋下了伏笔。
那个时候,他的好几个哥哥也出去打工,希望能够帮补家用。而他的五哥则和其他哥哥不一样,选择了参军。
苏振华被五哥所影响,觉得参军是当时的他们能够选择的唯一出路。可以说,正是这个念头,改变了他的一生。
1928年,彭老总发动了平江起义,年仅十六岁的苏振华凭着一腔热血,积极响应,也参与其中。他本来也想在那个时候便参军,但当时领导都觉得他年纪太小了,便推辞了。
回到家中的苏振华,依然改变不了贫穷的现状。那个年代,普通农民能想到解决贫穷的方法,便是多生。
于是,苏振华家也给苏振华找了个穷姑娘,给苏振华做媳妇。很可惜,这个女子在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便不幸夭折了。
年轻的苏振华,看着妻子的离去,知道生育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于是,在两年之后,他又做出了参军的决定。他将幼子托付给了奶奶照料。希望他凯旋归来之后,能够给家人带来好的生活。
漫长的从军之路就此展开。苏振华参军之后,便改了新名字,也有了新的起点。他的骁勇善战,让他的人生展开了新的篇章。
开国上将功勋卓绝,一生有七子二女
苏振华一开始加入红军,便体现了他敢打敢做的风格。自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国党对我军开始进行了多次围剿行动。
此刻,苏振华作为一个刚加入的新兵,带着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屡次作战告捷,被提升为了红5师13团政委。
之后,在红军创立的红军大学(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成为其第一批高级班的学生,因学习刻苦,被毛主席表扬为工农分子知识化学习的典范。
有了知识的武装,苏振华有如神助,战斗起来愈发英勇。但是要论他屡建功勋的时间,还是在建国之后。
1949年10月,即使建国了,敌军依然死心不息,在西南地区盘踞,企图卷土重来。
当时,苏振华作为二野五兵团的政委,和五兵团的士兵们骁勇善战。他们将贵阳的何绍周部队打得节节败退,不得不放弃对贵阳的控制。
获得胜利的苏振华,被任命为贵州省省委书记和贵州省军区政委,在贵阳长达了五年的任职生活。
这五年,贵州的土匪流窜,苏振华为了治匪,与这些土匪斗智斗勇。在治匪成功后,他又投身到政务中,将当时的贵州治理得很好。
正是他卓越的政绩表现,让中央对他非常器重。1954年,他担任了海军副政委兼政治主任。一直在陆地上打仗的他,第一次接触到海军。
但他对海军的管理统筹,以及训练应敌,却丝毫不像这个领域的“新人”。苏振华在海军一直有潜心进行军事武器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了核潜艇。
作为中国早期核潜艇的研究主力开发人员,苏振华一直把核潜艇当作自己事业上的目标。1955年,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即使他有着许多人都艳羡的光环,但苏振华从不高傲,依然维持着年少时的生活作风朴素。
他对贫苦出身、有困难的下属也依然是没话说。把他们当做家人一样看待。秘书乔崖的弟弟得了小儿麻痹症,来北京治疗,这件事情被苏振华知道了,他连忙派车带乔崖的弟弟去医院。
他的家人也秉承这个优点,他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每一个孩子从小都不惯着。吃穿用度都是十分朴素,弟弟妹妹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绝对不会因为年纪小就特别受到优待。
他们长大后,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也是有这样朴素的家风,所以苏家人也不会用有色眼光看待出身不太好的人。
尤其是苏振华的长女苏承业,不仅和她的父亲一样也在军事方面闯出了一片天地,也很欣赏贫苦出身,凭自己本事奋斗的人,可以说是继承了苏家的优良传统。
长女自小聪颖灵慧,深得父母的遗传
苏承业生于1944年,她在山东的抗日根据地长大。
当时,正是取胜的关键时期,苏振华希望女儿能够继承抗日大业,于是给她取了这个极有气势的名字,对她有着极大的期望。
但是苏承业刚出生的时候,其实并不如之后那样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她的母亲孟玮在她之前已经流产过一次,营养不足,这也使得苏承业出生的时候也十分虚弱。
据说,苏承业刚生出来的时候,就像个小老鼠一样。到了一岁了,连脑袋都伸不直,简直就跟个“死孩子”一样。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应该活不下去了。是苏振华和孟玮一点一点地将米糊喂进苏承业的嘴里,把她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到了苏承业大一点的时候,苏振华就开始给苏承业和其他孩子培养兴趣。他喜欢溜冰,便在家里自制了一个“溜冰场”,带着孩子们锻炼身体。
尤其是苏承业,自小身体不好,苏振华还教她练太极剑。
苏承业的身体也就是在这段练剑过程中,慢慢变得强壮。
如果说苏承业的武艺天赋是继承她的父亲,那么苏承业的学习方面的天赋就是继承了她的母亲。
孟玮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当年就读于师范大学,而且能歌善舞,在各方面都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材生”。
苏承业和她的母亲一样,从小到大成绩都非常优异,1963年,她考上了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现解放军外语学院)。
虽然苏振华很疼大女儿,但依然想着要好好锻炼她。于是把她送到了空军基地去服役。可以看得出来,他对女儿寄予很大的厚望。
在很久之后,苏承业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被授予了大校的军衔。同时,她也一直努力向父亲苏振华学习。
苏承业长期从事空军的军事信息研究,为空军提供情报信息。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正是这样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对她的另一半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她28岁的时候才选择了结婚。
要知道,那个年代,女性结婚都非常早。但她宁缺毋滥,坚守自己的底线,终于等到了属于她的良人。
可是,在父亲那边,她却犯了难,因为苏承业的丈夫出身并不好,是贫下中农出身。
苏振华真的会答应她和丈夫的婚事吗?
准备结婚告知上将,其回应令人欣慰
但是“丑媳终需见家翁”,“丑婿”也迟早要和岳父见面。
所以苏承业思索片刻,终于还是写了封家书寄给了父亲。
当时,她在南京,父亲在北京,二者相聚千里。在带未婚夫回去之前,她还是决定先写信报备一下比较好。
在信里,苏承业陈情了自己与未婚夫相遇的经过,表示未婚夫是自己的同事,在空军基地担任区长。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干部,但是未婚夫行事作风雷厉风行,对自己也要求十分严格。苏承业相信他一定未来可期。
同时,苏承业将未婚夫的家庭背景也详细叙述了。她表示,可能未婚夫的家世并没有自己家的那么好,但她依然希望得到父亲的祝福。
苏承业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她家庭情况特殊,在她母亲要求和父亲离婚后,父亲和一个小他25岁的女性陆迪伦走在了一起。
当时,许多人就曾经猜测,陆迪伦是否是因为苏振华的海军政委的背景,才和苏振华结婚。幸而后来陆迪伦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证明了她的一片真心。
苏承业当时也是质疑的人之一,但她看到了陆迪伦对整个苏家的贡献,也明白不是所有靠近自己家的人都是别有所图。
现在,到了她身上,她害怕父亲也会像她看到陆阿姨一样,看待自己的未婚夫。于是在寄出信件之后,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
就算未婚夫的真心通过了父亲的考验,但是未婚夫的出身依然可能会成为父亲心中的刺,所以苏承业更是感到紧张。
没多久,苏承业便回家探亲了,这次回来她除了看望许久没见的家人,也是为了亲自听听父亲的意见。
而父亲的态度却令她大吃一惊,他不仅没有怀疑过未婚夫的半点真心,也一点也不嫌弃未婚夫的出身。
甚至,父亲还在十分欣慰地表示:“我就是长工出身,我的女儿找贫下中农子弟,真的是门当户对啊!”
一句话,让苏承业放下心头大石,之后陆迪伦为了庆祝她结婚,还亲自给她钩了一对枕套,表达了她满满的祝福。
家人们的支持,给了苏承业无限的动力。她也很高兴,父亲即使现在是海军政委,开国上将,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并且以此为荣。这也让苏承业更加钦佩自己的父亲。
苏振华从苏承业的未婚夫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懂得他能够拼出头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正是他如此以己度人,所以他积极推进女儿的婚事。而事实上,苏振华和苏承业的眼光也确实很好,他们挑选的夫婿黄文启也确实是可造之材。
长女选夫独具慧眼,婚后的生活幸福
黄文启是武汉人,和苏承业同龄。二人是在南京的空军基地认识的。当时,苏承业并没有转军籍,而是一名军医。
黄文启是空军航校毕业的,本应该是做飞行员驾驶飞机,但是那个时候国家汽油短缺,飞行员这个职位僧多粥少,于是许多飞行员毕业的都纷纷改行,黄文启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1959年入伍,来到了空军技术勤务部,除了本职工作,还负责教练新兵。被他带过的新兵,都说他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长官,带领新兵时那种干练、明快的作风,都给他的后辈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不仅如此,他的文化课程也跟得十分紧,那个年代会英语的人并不多,黄文启便是其中之一。
也许正是因为他如此优秀,所以苏承业便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也在转入了空军基地之后,和他相恋。
之后,二人的婚后生活虽然平淡,也非常温馨。二人相互扶持,后来相继退伍,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苏承业在1990年参与了编写南空党史,而黄文启则转行当了武汉进出口公司的一名副总。他们的工作都非常繁忙,也乐在其中。
直到退休后,二人才闲下来,经常走亲访友,或者是外出旅游,宛若一对神仙眷侣,令人艳羡。
苏承业也偶尔与战友们谈及自己和丈夫的一些往事,在她看来,当年做出嫁给黄文启的那个决定,非常正确。
俗话说得好,“英雄莫问出处”。如果苏承业介意自己和黄文启的出身,那么便会痛失一段好姻缘;如果苏振华阻拦阻拦女儿和黄文启在一起,那么将会后悔终身。
但是,幸而这些都没有发生。也让苏振华获得一个好女婿,苏承业有了一个好丈夫。这何尝不是人生之幸。
结语:
不管过了多少年,苏振华依然没有忘本,他始终记得自己在家乡平江的时候所经历的苦难,也知道自己因为这些苦难吃了多少苦头。
正是如此,他十分体恤贫下中农出身的人,他明白他们的不易,也欣赏他们的上进和努力。
可以说,苏振华的这种心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很多人在发达之后,都迫切地希望抹消掉自己的过去,只想让人们见到他的光辉。
“门当户对”四个字,包含了苏振华对所有还在困境中的年轻人的殷殷期许,也更显得他在这件事上,有多么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