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来飞机、船舶,未经允许,闯入我国领海及上空,后果自负。”
1958年9月4日,在毛主席的指导下,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领海的声明》,一举将中国领海宽度由三海里拓宽至12海里,领海面积从70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展到超过300万平方公里。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武力强大的美国等西方列强自然是提出了反对意见,可毛主席态度却极为强硬:过线就打,就算是美军也不例外!
彼时的局面极为僵持,中国坚守立场、美国恃强而骄,台湾还在一旁隔岸观火、跃跃欲试,战争一触即发。
毛主席:“勿谓言之不预”
1958年9月7日,一支共计13艘军舰的联合舰队在台湾海峡内行驶,准备执行补给任务。
这支联合舰队中有7艘美国军舰,其中大多都来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临时调来的第七舰队。
它们的任务是“护送”其余几艘台湾军舰,说白了也就是给台军“撑场子”,可这些昔日嚣张跋扈的美国大兵们此刻都有些慌张。
原因很简单,这些军舰“越界”了,时刻都面临着被我国大炮轰击的危险,更惨的是,他们还不能还手。
三天前,中国刚刚出台了有关领海的相关法规,将领海宽度从3海里调整至12海里,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军舰倘若再想为台湾舰队护航,就会直接侵犯我国的领海主权。一心想要将台湾从中国独立出去的豪威尔,自然不会承认我国领海条约。
所以这才有了这次“试探行动”,可欺软怕硬的艾森豪威尔也不想真的开战,所以他给美军下令道,“在没有得到总统本人授权前,任何军舰都不允许向中国大陆发起攻击。”
这下那些军舰上的美国大兵可就蔫了,只能安安静静地待在船上,等待任务结束,而海面上只要稍有声响,他们就立刻将目光投向我军驻扎的方向,宛如惊弓之鸟一般、时刻担心我军展开突袭。
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行动非常顺利,直至台军完成补给,我方也没有向他们发起进攻。
精神紧绷了一天的美国大兵们松懈了下来,不少人嘴里也是骂骂咧咧;朝鲜半岛战争中,中国军队让他们心有余悸,他们本以为这次又要遭遇一场“惨烈的战争”,却没想到只是虚惊一场。
翌日,这支联合舰队再一次开到了我国的台湾海峡中,任务与之前相仿,只不过士兵们的态度与之前产生了明显差别,不少美国大兵都认为我国军队畏惧于美方实力,根本不敢真的开炮。
可就在众人松懈下来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还不待他们缓过神来,一阵密集的炮弹炸裂声,就从他们身侧的军舰上传开……
“撤离!撤离!”
眼见我军来“真”的,美国大兵一片茫然之时,领航军舰“海伦娜”军舰长就以极快的速度发布了撤退命令,七艘美国军舰充分发挥了它们的“军事素养”,台湾官兵们还没反应过来,美国军舰们已经逃之夭夭,远远的泊在我国领海范围之外观望。
在我军猛烈的炮火下,台湾美乐舰直接被引爆,美珍舰也陷入重围、几欲沉没。可之前还无比硬气,声称要给台军护航的美军舰队,一直遥遥相望,没有半点要出手援助的意思,台湾官兵们睚眦欲裂,台湾战地记者在战后更是愤愤说道,
“我们的军舰在挨炮,那些美国军舰就在那里参观,嘴上还说什么护航,狗屁的护航!”
蒋介石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更是气得半死,美国之前可是给他许下了一系列的承诺,可就眼前情况来看,任他说的天花乱坠,又能有几分可靠性呢?
至此,台美“甜蜜”关系产生了裂痕,蒋介石逐渐与艾森豪威尔产生分歧。
领海之争:三与十二的对决
要想弄清楚上面那场“海上大戏”的由来,我们还得将时间线往前推,追溯到1958年8月25日。
毛主席当时正在北戴河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讨论“炮击金门”的具体事宜,二就是讨论我国以后的“领海宽度”问题,而在第二个问题上,毛主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我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屡次遭受侵略,就是因为海防做的不好,而海防问题又是领海问题,是个遗留性问题;仅仅3海里宽的领海宽度,根本无法适应我国如此长的海岸线,你们看看该如何调整。”
这次会议结束后,我国总参部外交部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9月1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做足了准备。
第2次会议的参与者除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一众中央领导,黄克诚、雷英夫等总参成员外,还有我国著名法学家周鲠生、刘泽荣,会议上他们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周鲠生、刘泽荣这两位法学大家在会议上代表的是“保守派”,也就是不支持拓宽领海宽度的那些人,因为他们对于国际法律是相当熟悉的。
《海牙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各国领海皆是3海里的宽度,我国倘若贸然更改这一条例,可能会引起英美等国的不满,进而制造出更大的争端。
就在众人为领海宽度问题皱眉沉思之时,毛主席率先以轻快的口吻打破了僵局,“老先生们的意见是宝贵的,不过嘛,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是做不得我们的主的,《海牙协议》也不是圣旨嘛!”
这句话虽说的轻快,可是已经很坚定的表达了毛主席要拓宽领海宽度的决心,而接下来毛主席的一番话,更是让众人彻底做出了决断。只见彼时的毛主席面容严肃,眼神坚定的说道,
“领海扩大对我们是有利的,至于是否会引起英美不满、导致矛盾升级的问题,我觉得无需在意。”
“首先,我们是与他们打过的,朝鲜战争我们就打赢了嘛!其次,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我看也未必能打得起来。”
至此,“三”与“十二”的对决告一段落,我国在不久后就公布了有关海域拓宽的公告。
在我国公布领海更正公告几小时后,美国方面坐不住了,直接跳出来反驳道,“美国不承认中国领海更正决定,我们只认可3海里的领海宽度。”
后来美国是如何“自我打脸”的,我们这里尚且不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美国为何会对“3海里”这一宽度耿耿于怀。
强权即公理:3海里的诞生
早在18世纪之前,就有一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各国领导人,“我们该如何去确定一个国家的领海宽度呢?”
彼时的说法有很多,比如“视线说”、“航程说”等,而各国自己画出来的领海也是相当离谱,有的国家领海宽度甚至在200海里以上。
直到18世纪,荷兰学者舒克完善了“岸炮射程”一说,即以火炮射程来规定领海宽度,这一说法逐渐得到了各国认可,当时不少国家的领海宽度都规定在3海里。
这里要请大家着重注意一个问题,有关“3海里领海宽度”在当时的确是得到了公认,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是公正的;因为弱国在国际上是没有话语权的,所以“3公里”这个宽度对于美国这样的西方强国来说,多少带着一些偏向性。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弱国的舰队开到了美国沿岸3海里外,那么面对海军实力、综合国防实力非常强悍的美国,弱国的舰队可能什么也做不了;可是倘若美国舰队开到了一个弱国沿岸3海里外,这基本上就可以宣告这个国家任由美国肆意掠夺了,甚至说难听点是时刻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可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因为彼时的清政府、民国政府就是最好的例子。
清政府时期,列强从渤海入侵我国京畿地区,大摇大摆地将舰艇开入了我国境内不说,还逼着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将清政府时期的中国蚕食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何等的悲惨?
民国时期,当时的政府沿用“国际惯例”,将三海里领海视作自己的主权所在,可这又有什么用呢?列国的军舰照样大摇大摆地开进了我国的内河,而除了西方列强之外,就连日本渔夫都敢公然侵犯我国的渔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哀。
血淋淋的历史,将一切向我们展示的清清楚楚:
所谓的3海里领海线,对于强国来说不过是一道国际公认的“掠夺、压迫通行证”;
而对于弱国来说,那就代表着一道“被强国所把控着的,时刻可以决定自己兴衰荣辱、生死存亡的命运阀门”;
所谓的3海里领海线,无非是在向我们大喊着5个大字,“强权即公理”。
俗话说的好,“前人的教训,后人的老师”,毛主席无疑是深刻吸取了这个教训的,所以他才会强推“硬核”海权。
1954年4月23日,毛主席站在天津大沽炮台上,望着眼前的一片断壁残垣,触动之下,曾经说过一句话,“满清政府,真的是腐败无能。”
而在这一次视察天津大沽炮台之前,毛主席还特地去看过山海关炮台,这些事情看似毫无联系,可实际上桩桩件件都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促使他做出了强势捍卫海权的决定。
毛主席为什么特意将12海里定为领海宽度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渤海湾最宽之处也不足24海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当年西方列强就是经由渤海湾踏入京畿的。
可是在毛主席定下新的“规矩”后,渤海已然成为了我国内海,再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在不知会我国的情况下派船行驶,这就从根源上防止了当年我们受到的屈辱重演。
“他们这些西方人不是推崇岸炮射程吗?我们国家的火炮目前射程已经超过12海里了,既然如此,我们将领海宽度从3海里变更至12海里也很合理嘛,换句话说,与时俱进,不是吗?”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透露出了毛主席对于新中国的强烈自信,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领海宽度变更后,荆门和妈祖地区也被我国纳入了领海范围,美军这次可就没了再度插手的理由,这也是他们后来悻悻而返的重要原因。
中国领海:摸不清的边界
在我国初步确立了12海里领海线后,总参部门还特意搞出了一份明确标注了领海线的中国地图,而总参部的雷英夫也询问过主席是否要将这份地图公开,向世界各国表明我国的领海范围。
彼时,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摇了摇头,说了一句“不公开更灵活”,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影响了我国领海数十年。
1973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会议上对统一各国领海宽度问题进行了探究,各国的态度依旧大不相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自然是坚持三海里宽度,苏联则是觉得只要宽度不超过12海里都可以,至于中国的态度则比较平和,我们主张应当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来合理制定……
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口头角逐后,“12海里”被写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美国怒而拒签,表示了自己的抗议。
自那次会议过后,世界各国的领海宽度就基本上被框定在了12海里,可是由于我国始终没有完整公开过领海图,所以我国领海边界究竟在哪,各国也只能反复斟酌。
而之所以我国领海范围会有如此大的“弹性”,其中关窍就在于两个词,一是“领海基线”,二是“管辖面积”。
所谓“领海基线”,说白了就是领海范围朝外延展的“起点”,海洋法虽然规定了领海宽度,可是在领海基线的界定上,却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也就为各国界定领海保留了较大的弹性。
比如说以低潮线为定义的“正常基线法”,测出来的领海面积会很小;以陆地突出处为定义的直线基线法,测出来的领海面积就很大;而采用两种方法折中的“混合基线法”,测出来的面积相对适中。
从上面这段介绍,大家应该就能看得出来了,我国一般采用的都是直线基线法,毕竟对我国来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扩大领海范围是相当有好处的,不仅能有效保证国防安全,还能收获大量的海洋资源。
可是我国虽然采用了直线基线法,也陆续公布过我国的部分海域领海图,但是倘若细心地将其拼凑起来,就会发现,我国所公布的领海基线是不完整的。
比如“大陆两头”处都有一定欠缺。这个欠缺自然是我国故意为之了,适当的“留白”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与邻国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为我国领海面积留一定商榷余地。
而提到领海面积,就不得不提我们的第二个关键词“管辖面积”了,通过相关资料的估算,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我国的领海面积应该在30万平方公里左右。
但是由于中国始终都没有公开具体数字,所以我国领海面积相当模糊,平时有很大一块区域都是挂着“管辖海域面积”这么一个称谓,非常符合毛主席说的“不公开更灵活”观点。
当然了,在我国合理获取领海面积的同时,美国也一直在旁边“找茬”,只可惜美国的小动作对于我国来说完全不痛不痒,毕竟他们都没有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订,能有什么话语权?
时代发展:实力才是底气
毛主席关于海权问题的强硬态度,对我国海上事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当从毛主席“硬核海权”上看出更重要的一点——实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态度的底气。
彼时的清政府难道不想要海权吗?
他们当然想要,若非如此,慈禧太后当初也不会想要筹资建立南洋、北洋两支水师,可是庞大臃肿的清政府早就从根子上就腐坏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捍卫国家的海权,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国力的衰弱,最终导致了列强的侵袭,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都是血淋淋的例子,清政府以差点亡国灭种的代价向国人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西方列强一次次用枪炮扣开了我国的国门、践踏我们的土地、残害我们的同胞,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强权即真理”。
直到新中国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有了一支崭新的军队,才有了重划领海、捍卫海权、整顿海防的底气。
然而,彼时的中国,虽然有着高昂的斗志与不屈的决心,客观情况下,海军实力依旧是孱弱的,所以在黄海事件中,我国的核潜艇才会遭受到美国的戏弄;所以在台海危机中,中国已经设立了几十年的领海,才会再度被美国以航母舰队践踏。
幸运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海军、空军都有了蓬勃发展,我们的国防实力有了飞速的提升,至此我国才算是真正的在国际上站了起来,在美国面前也不需要有丝毫的露怯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的颁布,无疑是我国捍卫领海主权之路上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曾几何时,我们只是稍稍变更一下领海宽度,美国都敢站出来大肆抨击,甚至公然将军舰开到我国领海之上;可此刻尽管我国不将明确的领海接线标注出来,也没有哪个国家敢将军舰开进我国领海来挑衅,这就是实力进步所带来的底气。
说起来也有趣,想必近日大家也都看过“伊丽莎白女王号闯南海”的相关新闻,英国妄图以这种方式来展示他们国家的实力,可是最终却沦为了一场闹剧——英国航母仅仅驶入我国南海水域,还没踏足我国领海,就被我国的驱逐舰吓退了,我国更是表示接下来会派军舰一路“护送”着它北上前往日本。
英国为何从曾经的海上霸主,沦为了要被“护送”的地步呢?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实力衰落罢了,而这个例子更是证明了毛主席当年所做出的决定,有多么的高瞻远瞩——壮我国威与增我国力齐头并进,才有今日之中国。